意見領袖 |王飛 曾剛‘中國農業銀行投資銀行部總裁;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來源 | 《中國金融》2023年第15期
當前,產業園區通過高度聚集基礎設施、政策、信息、資金、技術、人力等各類資源要素,已承擔起匯聚創新資源、培育產業集群、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重要使命,成為諸多地區引領轉型發展、打造新增長點的旗艦區域。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產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情況。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2023中關村論壇的賀信中強調,北京要“進一步加快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在前沿技術創新、高精尖產業發展方面奮力走在前列”;7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考察調研時,將蘇州工業園區作為第一站,同樣體現了對高科技園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殷切期望。
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各類產業園區達15000多個,對我國經濟的整體貢獻率已超過30%。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從園區規劃建設、平臺物業運營、生活配套完善,到園區企業入駐、孵化、成長、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再到園區人口基本消費、購房按揭、財富積累,每個場景都蘊含著巨量的金融服務空間。從長遠來看,不斷迭代全周期、跨界別、一站式的產業園區綜合化金融方案,將成為新發展階段金融機構服務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與重點領域。
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勢和金融需求演變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借鑒吸收,產業園區的發展形態和運營模式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伴隨而來的是產業園區對于金融服務訴求的顯著變化。通過細致梳理、分析、對比,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從同類企業橫向集中逐漸走向產業鏈縱向集聚。過去部分產業園區盲目追求入駐企業的數量而非質量,園區企業缺乏產業關聯度和相關滲透性。但現代化園區已不局限于追求企業的“物理集中”,而是圍繞特定產業有意識、有計劃地垂直構建上下游產業鏈,以“鏈條優勢”促進產業孵化、產能升級,形成產業鏈集群的“化學反應”。由此衍生出的典型金融需求如下:供應鏈金融,圍繞“鏈主”企業盤活上下游企業持有的原材料、存貨、應收賬款等;并購金融,通過兼并收購補齊產業短板,實現技術協同,鎖定上游供應端和下游渠道端,提升整體可控能力。
二是從以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為主逐漸轉向以技術密集型新興產業為主。近年來,我國產業園區主體產業類型已從煤炭、鋼鐵、紡織等傳統要素驅動型產業加速向高端制造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變,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成長壯大,如中關村高新區的信息技術產業、張江高新區的集成電路產業等。由此衍生出的典型金融需求如知識產權金融,即依托創新型企業的專利權、商標專用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無形資產,以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等為手段,實現“知產”與“資產”的轉化、科技優勢與金融資源的轉化。
三是從土地開發思維逐漸轉向培育服務思維。此前,依賴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的“千園一面”現象普遍。但隨著招商引資競爭日趨激烈,園區自身的服務競爭力愈發受到重視,部分優質園區已嘗試利用平臺化思維聚合資源,逐步從“開發商”走向“運營商”“投資商”,既做產業落地的招引者,也做產業發展的推動者。由此衍生出的典型金融需求如私募股權投資,即以股權直投、基金投資、投貸聯動等作為產業導入、產業培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為園區企業革新技術、擴大產能注入“源頭活水”。
四是從重資產運營模式逐漸轉向輕資產運營模式。隨著公募REITs試點的穩步推進,部分地理位置優越、產業結構合理、物業出租率較高的產業園區已通過發行REITs產品,縮短資金回流周期,實現從“重資產+輕運營”向“輕資產+重運營”循環運作模式的轉變。由此衍生出的典型金融需求如下:公募REITs,有效盤活存量資產,降低有息負債規模,加速資金循環使用;基礎設施Pre-REITs,引入主流私募基金收購園區優質資產,挖掘運營價值。
五是從生產型單一功能逐漸轉向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產城融合”復合功能。部分成熟園區已利用“產城融合”合理布局產業功能、城市功能,在投資、運營、服務優勢產業外,增加教育、醫療、商業、休閑、科研等配套服務。由此衍生出的典型金融需求包括就業人口、生活居民集聚帶來的普惠金融需求和企業家、高端人才引進帶來的個性化、定制化高端金融需求等。
商業銀行服務產業園區存在的問題
盡管在業務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績和突破,但從目前來看,商業銀行在滿足產業園區多元化金融需求方面尚有短板弱項。
一是“分散化”的營銷模式效率低下,與政府主導方、園區運營方協同不足,未形成規模效應。受傳統營銷慣性思維影響,部分商業銀行僅采取設置零星營業網點、開展客戶經理“地推掃樓”式的低效營銷模式,不僅容易造成信息“孤島”,喪失業務開展有利先機,也難以分享“平臺”資源紅利,大大降低了目標客戶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二是“程式化”的客戶服務導致無法精準匹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規模園區企業的金融需求。部分商業銀行服務園區企業的模式相對固化,習慣于簡單提供“泛而不專”的綜合服務方案,未能深入研究、挖掘、引導不同類型園區企業的細分領域金融需求,更談不上因園施策、因企施策,難以有效破解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成長煩惱”。
三是“同質化”的產品體系缺乏競爭力,在傳統債權思維邏輯下,以股權投資為代表的新興業務尚存在短板。商業銀行金融服務仍以傳統債權融資為主,股權融資的供給方式、供給能力、供給質量還有較大欠缺。一方面,股權投資資金供給不足,服務場景狹窄,“缺位”“錯位”問題突出;另一方面,股權投資市場化機制建設較為滯后,比如,采用短期化考核機制,單個項目投資虧損容忍度低,缺少“算總賬”“看未來”的制度安排。
四是“常規化”的機制和機構人員配置難以滿足產業園區金融服務的時效性、專業性、互動性要求。商業銀行普遍存在傳統信貸業務價值判斷、風險評估體系與園區企業不匹配的問題,比如,對于科創企業的成長價值缺乏量化評價手段,“重抵押”“重報表”的傳統邏輯易導致企業信用等級被低估、授信額度被壓縮、融資成本被抬升、審批鏈條被拉長。同時,經營行缺少復合型人才儲備,一線人員專業水平不足,難以做到“懂技術、懂業務、懂客戶”、精準營銷、貼心服務。
五是“封閉化”的單一金融服務黏性較低,不具備以高層次中介服務為產業園區和園區企業導入外部資源的能力。部分商業銀行傾向于依賴牌照資源、資金規模等固有優勢,停留在“舒適區”,僅做產業園區的“單一資金提供方”,而非“眼光向外”,通過整合統籌內外部資源,成為“綜合服務集成商”,最終陷入拼價格、拼資源的競爭“紅海”。
商業銀行服務產業園區的創新重點
為拉長做深金融服務鏈條,實現商業銀行與產業園區同頻共振,創新構建更具持續性的“產業+科技+金融”生態,在實踐中,商業銀行可根據不同發展形態和發展階段,打造產業園區金融服務的初階1.0、進階2.0、高階3.0模式。
園區金融服務“初階1.0”模式
“初階1.0”模式相對簡單和常見,比如,設立營業網點等常規性經營機構。發揮“占位”“補位”作用,為產業園區提供便捷高效的自助服務、柜面服務、理財服務等標準化金融服務,擴大產業園區服務半徑。再如,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提供涵蓋流貸、固貸、結算、個金、顧問等的一攬子“融資+融智”金融服務方案,夯實后續互動合作基礎。又如,開展“線上+線下”常態化對接。基于園區金融展廳/超市、手機銀行App、微信小程序、信用卡商城等平臺渠道,實現服務場景深度嵌入,促進雙向引流。
園區金融服務“進階2.0”模式
一是推動搭建數智化平臺,從“點對點”轉向“點對面到點”。比如,強化銀園雙方系統連接。充分發揮園區運營方貼近企業、了解需求、掌握信息等優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系統間共享“橋梁”,打破空間限制和信息壁壘,高效獲取園區企業信息流、資金流、商流、物流、信用流,批量開展精準“畫像”和輔助決策,掌握其身份屬性、行為偏好、關系網絡、經營狀況等,將相關信息廣泛應用于客戶識別、業務營銷、項目審核、風險管控等。再如,豐富第三方數據集成。深化與工商、稅務、電力、國土、人社、科技等部門信息互聯,精細化處理知識產權、稅款繳納、電量消耗、職工聘用等外部數據信息,為匹配產品種類、授信規模、融資比例、融資期限、還款方式、增信措施等提供扎實支撐。
二是推動做好“三類主體”全生命周期服務,形成服務閉環。第一個周期是產業園區“建設運營”全生命周期。在開發建設階段,利用經營性開發貸款、專項債券等支持園區建立和完善生產廠房、道路交通、能源供應、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在成長發展階段,拓寬在招商引資、中小企業培育等方面的股權投資合作,做好“牽線搭橋”,吸引優質企業向園區集中;在成熟運營階段,以并購貸款等介入Pre-REITs,推動產業方孵化、改造、重組、整合園區優質資產,并在資產成熟后擇機發行REITs實現退出。第二個周期是園區企業“培育壯大”全生命周期。在服務前期,利用認股安排產品,幫助企業尋找、接洽、撮合品牌實力強、專業水平高、管理能力優秀的PE機構,加強“項目池”和“資金池”對接;在服務中期,疊加股權投資視角審視企業價值,大力推廣“以投定貸”模式,打破“抵押物崇拜”,兼顧風險與收益平衡;在服務后期,隨著股權與債權融資循環加持,啟動園區企業上市培育輔導,梯次推進上市掛牌工作,暢通企業快速成長通道。第三個周期是企業人員“財富增值”全生命周期。除原始積累階段的日常消費和生活置業貸款外,密切關注企業整體上市、員工持股解禁階段批量化、規模化的高端金融需求,為園區企業創始人、高管層、技術擁有者等高凈值人群匹配家族信托、保險規劃、稅務籌劃、薪資管理等專業服務,以及健康管理、精英教育、商務接洽、私享出行、高端養老等增值服務。
三是推動籌組產業基金群落,與園區實現深度綁定賦能。比如,與園區運營方合作設立各類主題基金。覆蓋不同階段、不同賽道、不同風格,借力園區運營方日常維護、多地布局、深入服務等優勢,優先投資潛力型企業,并借助股東身份和視角,掌握“一手資料”,及時跟進投貸聯動。再如,協助園區運營方或園區企業尋找優質基金合作方。強化園區基金“組局”能力,根據園區產業發展規劃或主導產業發展趨勢,主動對接具有深厚產業基礎、豐富產業資源的GP和LP,利用訂單采購、原材料供應、技術合作等方式,提供產業賦能,實現“以點帶面”,推動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企業集群。
四是推動配置差異化機構人員,加快經營運作模式轉型。一方面,設立產業園區專營服務機構。針對產業園區特征,在業務授權、資金安排、資源調度、業績考核、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等方面作定制化考量。比如,建立符合科創企業“輕資產”“重智產”特點的準入評價體系,優化“綠色通道”“平行作業”“特事特辦”相關機制,探索實施盡職免責機制、創新容錯機制、組合考核機制等,營造針對優質科創企業的“敢貸、愿貸、會貸”服務氛圍。另一方面,組建產業園區投資柔性團隊。擇優選取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成渝等區域重點園區,由具備牌照、能力、經驗的子公司派駐專業投資人員,提高股權投資項目響應運作能力,提高股權投資“募投管退”精細化水平。
園區金融服務“高階3.0”模式
一是構建產業園區服務“生態圈”,整合嫁接外部資源。在政策資源方面,建立與科技、工信、財政、教育等政府部門及監管機構、行業協會的長效化溝通機制,及時掌握政策導向、監管方向、行業動向,充分響應、傳遞和反映園區訴求,爭取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在技術資源方面,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園區、重點實驗室、專業孵化器等共建創新聯合體,加強細分行業“外腦”建設,加快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關鍵技術成果轉化。在資金資源方面,聯合政府引導基金、產業資本、證券公司、保險資管等,利用其在細分賽道、區域位置、投資規模、融資輪次、客戶成長階段等方面的差異化偏好,為各類型、各階段園區企業“輸血”“造血”。在產業資源方面,遴選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對象,為園區企業集群化發展提供便利,實現“鏈主”企業穩鏈擴鏈、“鏈上”企業補鏈強鏈。在渠道資源方面,加強與咨詢公司、評估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交易所等聯動,有效連接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助力園區企業加快步伐邁向多層次資本市場。在人才資源方面,依托存量客戶基礎和市場配置作用,為園區企業引進急需的合伙人、高管層、技術專家、投融資顧問等專業人才。
二是完善產業園區跨區域協同,助推“引進來”“走出去”。比如,深化境內分支機構跨區域協作。適應頭部園區“異地孵化”“飛地經濟”趨勢,運用內外部銀團貸款、并購貸款、股權投資等手段,提高不同區域分支機構一體化服務水平,推動園區企業完善境內產業分工布局,實現社會經濟效益最優化。再如,完善跨境金融產品譜系。利用自貿區分行、境外分行、子公司等,圍繞跨境結算、跨境并購、跨境投資等領域,助力園區企業拓展新興市場,引進國際創新資本,為園區企業帶來全球視野。又如,協調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深化與境外政府機構、投資促進機構、國際產學研單位等合作,支持境內產業園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國際合作園區、境外創新中心、境外創業基地等,進而深度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三是強化產業園區市場認知,拓展園區品牌輻射半徑。比如,促進園區內生發展,打造產業社交平臺。通過聯合舉辦峰會、論壇、路演、沙龍、展覽展示、創業賽事等,分享園區發展前沿政策、園區金融創新動態、行業龍頭企業成功經驗、市場頭部機構中介資源,搭建宣傳推介、交流合作、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的復合型平臺。再如,促進園區橫向交流,構建園區伙伴聯盟。暢通“園園合作”渠道,促進客戶、市場、產業鏈、科研、人才等資源的交流共享,強化園區橫向認知,推動技術研發、市場拓展、訂單撮合、品牌推廣等方面合作,形成開放融通的產業伙伴聯盟。又如,促進園區價值發現,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基于長期服務園區過程中數據、信息、經驗的積累沉淀,與智庫機構、高校院所、行業協會等聯合發布園區金融指數、園區企業潛力榜單、產融合作白皮書、典型案例研究報告等,為區域發展、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放眼未來,產業園區是在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謀劃布局園區金融服務不僅是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響應國家號召、服務國家戰略、支持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商業銀行拓展自身業務經營新“增長點”的有效途徑。園區金融或將成為銀行業經營轉型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與關鍵領域。
(本文作者介紹:權威、專業、理性、前沿,宣傳金融政策、分析金融運行、報道金融實踐)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