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蔣飛、李相龍
要點
全社會用電量與很多經濟指標緊密相關,可以說它是經濟的晴雨表。我們跟蹤數據發現,今年以來全社會用電量增速處于下降態勢。且通過比較商品房銷售面積與用電量的增速,我們認為未來幾個月用電量增速仍可能保持下行態勢。
但8月14日四川卻發布限電令新規定,從2022年8月15日00:00至20日24:00,取消主動錯避峰需求響應,在全省的19個市(州)擴大工業企業讓電于民實施范圍,對四川電網有序用電方案中所有工業電力用戶(含白名單重點保障企業)實施生產全停(保安負荷除外);對于當前四川限電,一方面我們認為是用電負荷短時間內沖高,四川夏季空調降溫負荷近1800萬千瓦,超過全省用電負荷的1/3,空調高負荷是導致限電一個重要原因;另外,7月以來,四川迎來極端高溫干旱天氣,天然來水電量由同期約9億千瓦時,下降至目前約4.5億千瓦時,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續下降。四川水電裝機占比超過80%,上游降水較往年下降4成左右,供電支撐能力大幅下跌。
雖然當前部分地區限電現象是在極端天氣下臨時發生的,屬于季節性因素。但為防止其對經濟造成不必要的沖擊,我們還是要做好應對準備。一方面要在總量上達到供需平衡狀態:不僅要滿足基本的供需平衡,也要預防極端情況下的電力需求,未來重點發展儲能;另一方面要在效率上達到優化配置水平:正確使用市場、價格等經濟手段,積極進行電力體制改革,完善規范電力市場交易模式,找出并解決現存的阻礙電力市場效率提高的問題。
最后,為了應對未來不斷增長的用電需求和極端情況下的市場波動,我們既要增加供給的產量又要提高市場效率,因此需要兩方面共同下力氣,來減少“限電”的發生。去年以來我們持續認為改革是提高經濟增長、解決房地產和消費等諸多方面問題的主要手段,電力市場改革雖然還未完成,但效果已經在顯現,市場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風險提示:國內宏觀政策改變,電力市場改革不達預期,極端天氣影響,新冠疫情集中發生。
1
今年前7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增速降至3.4%
宏觀分析中最主要的指標之一就是全社會用電量,它是電力消費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量,是一項重要的能源消費指標。很多經濟指標都和用電量緊密相關,市場人士也經常分析和跟蹤該指標,可以說它是經濟的晴雨表。
今年以來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發揮效果和疫情的反復影響,國內需求增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全社會用電量增速也處于下降態勢。比如去年底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為10.3%,到今年前七月增速降至3.4%。
我們在之前的報告中經常引用的經濟關系,就是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領先用電量增速大約4-6個月(為什么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可間接看出用電量下降,主要是因為現階段在我國,房地產需求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經濟總需求下降,因此用電量就下降)。截止到今年7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增速已經下降至-23.1%,以領先關系來看,未來幾個月用電量增速仍可能保持下行態勢。
但新聞報道8月14日四川發布限電令新規定,從2022年8月15日00:00至20日24:00,取消主動錯避峰需求響應,在全省的19個市(州)擴大工業企業讓電于民實施范圍,對四川電網有序用電方案中所有工業電力用戶(含白名單重點保障企業)實施生產全停(保安負荷除外);另外8月16日,重慶也宣布擴大工業企業限電時間,時間長達11天。
我們知道2021年因為用電需求旺盛,各地出現過限電等措施。但今年用電量增速已經從高位回落至個位增速水平,為何還會出現電力不足的問題呢?
2
異常高溫天氣擾亂發電節奏造成臨時缺電
首先,雖然用電量增速在下降,但用電量并未下降。雖然用電量1-7月因為疫情原因增速為3.4%,但是7月單月又回到6.3%,增速較快,且過去二十多年全社會用電量持續在上升,到今年7月單月達到8324億千瓦時,屬于歷史次高水平。我國還處于發展中國家,人均GDP還未突破1.2萬美元,按照發達國家發展路徑來看,中國未來還會處于較快發展階段,中國的用電需求還未達到頂峰。根據中電聯預測,綜合考慮節能意識和能效水平提升等因素,預計2025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9.5萬億千瓦時以上,“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速超過4.8%,年均增加約4000億千瓦時。
其次,四川限電主要是夏季短期高負荷和供給問題。對于當前四川限電,一方面我們認為是用電負荷短時間內沖高,四川夏季空調降溫負荷近1800萬千瓦,超過全省用電負荷的1/3,空調高負荷是導致限電一個重要原因;另外,7月以來,四川迎來極端高溫干旱天氣,天然來水電量由同期約9億千瓦時,下降至目前約4.5億千瓦時,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續下降。四川水電裝機占比超過80%,上游降水較往年下降4成左右,供電支撐能力大幅下跌。
然后,相對于不斷增長的用電量需求,新能源發電設備裝機增速在不斷增長。過去幾年發電裝機容量累計增速大多數年份都是高于用電量和發電量累計增速,尤其是政府大力發展新能源政策下,風電、光伏等發電裝機容量增長較快。截至2021年底,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7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28億、3.06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風電和太陽能年發電量達到9785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首次突破10%,達到11.7%。由此看出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是在不斷上升的。
最后,今年高溫造成水電發電量明顯下降,引發局部用電不足。全球工業化的長期發展導致氣候環境的不斷惡化,全球變暖成了當下最嚴重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極端天氣經常發生,對國際用電市場造成困擾。今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干旱,尤其是長江流域。據統計,長江流域部分地區連續無雨日超過20天;流域大部高溫日超過15天,中下游部分地區超過30天。應急管理部介紹,6月下旬以來,長江中下游降水開始偏少,加上七八月上旬持續高溫晴熱和無有效降雨的影響,使得江河來水量持續走低。長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5—6米,均為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在我國傳統意義上的主汛期時段,長江水位出現“汛期反枯”的現象。長江流域是我國主要的水電來源地,干旱缺水導致水電發電量增速大幅下滑,7月水電發電量同比漲幅僅2.4%,水電發電比重也遠低于季節性。
同時高溫對居民用電也造成一定的影響。今年7月城鄉居民用電量達到1480億千瓦時,創歷史新高,大幅高于往年水平。高溫促使居民增加空調、冰柜等制冷用電器的使用頻率和時長,也增加這些電器的購買量。據奧維云網數據,空調品類在今年第30周(7月18日至24日)線上市場行業規模較上年同期增長6.45%,達到27.4億元,銷量達到91.7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1.52%,一改上半年家電銷量持續低迷的態勢。
這一降一增,用電缺口大幅增加。等到夏季過去,高溫天氣轉涼,居民用電需求會再次回落,屆時用電缺口會大幅縮減。可以看出,當前的限電現象是在極端天氣下臨時發生的,屬于季節性因素。但我們還是要做好應對極端天氣下電力波動的準備,以防止對全國經濟系統造成不必要的沖擊。
3
如何應對極端情況發生下的電力波動?
一方面要在總量上達到供需平衡狀態。今年3月發改委和能源局發布了《“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到2025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0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裝機容量達到3.8億千瓦左右,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 7000 萬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6月能源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里明確提出,要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到3.3萬億千瓦時左右,“十四五”期間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實現翻倍。
為了實現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新建工業園區、新增大型公共建筑分布式光伏安裝率達到50%以上。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高速鐵路沿線設施、高速公路服務區等交通領域和5G基站、數據中心等信息產業領域推動“光伏+”綜合利用。推動100個左右的縣、10000個左右的行政村鄉村風電開發。建成1000個左右光伏示范村。
國家能源局局長在今年7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也講到,從現在到2030年,我們預計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按平均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增長,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的目標。可以看出未來滿足電力基本供需平衡沒有問題。
但除了滿足基本的供需平衡之外,也要預防極端情況下的電力需求,因此儲能也是“十四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方向。去年7月份《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該意見指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今年1月份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能動雙重作用,加強儲能技術創新戰略性布局和系統性謀劃,積極開展區域性儲能示范區建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新型儲能政策機制改革試點,推動重點區域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可以預見未來儲能,尤其是長時儲能技術或將大力發展。
另一方面要在效率上達到優化配置水平。除了在總量上達到基本平衡之外,也要用市場、價格等經濟手段,調控電力資源達到優化配置的作用。去年底國務院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其中提到“支持試點地區完善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開展電力現貨交易試點,完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
可以說電力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02年,國務院就發布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明確了“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四大改革任務,拉開電力體制改革序幕。2015年,《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確定了“三放開、一獨立、三強化”的改革路徑以及“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提出區分競爭性和壟斷性環節,在發電側和售電側開展有效競爭,培育獨立的市場主體,掀起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今年3月份發改委和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標志著電力市場化改革新篇章開啟。目前,全國已建立北京、廣州兩個區域電力交易中心和33個省(區、市)電力交易中心,形成了相對獨立、公平規范的市場交易平臺,通過公平有效的市場機制提高系統運行效率、實現經濟調度,對降低全社會用電成本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各電力交易中心組織完成市場交易電量2.4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8%,市場交易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為60.6%,電力市場正在成為配置電力資源的最重要方式。
但仍然存在諸多因素阻礙電力市場效率的進一步提高。比如全國范圍的統一電力市場并未形成,難以打破省間壁壘,提高大范圍資源配置效率;去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一方面取消了全國范圍的工商業目錄電價,但新的電價體系還未成熟,電網企業代理購電機制如何涵蓋峰谷電價、容量電價等還未明確。另一方面擴大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浮動范圍為不超過 20%,但當煤價大幅波動超過20%時,煤電企業仍然面臨虧損。今年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規定秦皇島港5500大卡下水煤基準價的合理區間為570~770元/噸,無正當理由超出煤炭現貨價格合理區間的視為哄抬價格,實現“上限保電、下限保煤”,電力和煤炭市場由此均承擔了一定的公共事業責任。
最后,為了應對未來不斷增長的用電需求和極端情況下的市場波動,我們既要增加供給的產量又要提高市場效率,因此需要兩方面共同下力氣,來減少“限電”的發生。去年以來我們持續認為改革是提高經濟增長、解決房地產和消費等諸多方面問題的主要手段,電力市場改革雖然還未完成,但效果已經在顯現,市場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風險提示
國內財政政策改變,電力市場改革不及預期,極端天氣影響,新冠疫情集中發生。
(本文作者介紹:長城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專注大類資產配置)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