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劍、戴丹苗、田維韋
摘要
“資管新規”發布已三年多時間,銀行理財業務也逐步從原來的“影子銀行”被整改為真正的資產管理業務。我們基于上市銀行披露的理財業務數據,評估各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情況和業務能力。
■銀行理財業務是一種典型的資產管理業務
“資管新規”以前,理財業務通常給予客戶一個穩定收益率,對客戶實現剛性兌付,投資收益和風險都由銀行自身承擔,理財業務也淪為“影子銀行”。銀行為此獲得的理財業務收入,本質上是影子銀行的息差收入,這種做法讓理財業務規模擴張,但與資產管理的本質相背離,實際上由銀行承擔理財資產風險。
■“資管新規”以后,銀行理財業務逐步回歸本源
2021年已經劃上句號,“資管新規”過渡期也已經結束,這意味著資管產品凈值化轉型進入沖刺階段,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進入了新的元年。隨著嚴監管、強監管成為常態,銀行理財業務發展不僅要實現規模穩步擴張,還需進一步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融資人和投資人客戶,同時還能為自己賺取合理利潤。
■本報告的撰寫是為了評估銀行的理財業務能力
總體來說,能夠在A股、H股上市的銀行,不論是規模、利潤、業務模式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在行業內都有更強的競爭力。因此,我們選擇在A股、H股市場上市的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在行業內部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我們以最新一期披露數據為基礎,對各銀行理財的規模、創收等各項情況進行分析。
01
行業整體分析:“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資管邁入新元年
2018年4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委聯合發布“資管新規”,拉開了資產管理行業改革發展的序幕。三年以來,在以“資管新規”為核心的政策框架下,行業進入新的蓬勃發展期。2021年上半年,監管部門制定了一系列補充與細化的資管行業監管制度,兼顧資管業務規律與理財特色的監管制度體系逐步完善,資產管理行業邁入新元年,銀行理財業務穩步發展。
1.1 理財規模趨于穩定,轉型有序推進
我國銀行理財市場整體運行平穩,理財業務已度過整改所帶來的陣痛期。2021年上半年,我國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產品2.55萬只,累計募集資金62.41萬億元,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37.51億元。
截至2021年6月底,全國共有325家銀行機構和2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97萬只,同比減少4130只,較年初基本持平;存續余額25.8萬億元,同比增長5.37%,較年初下降0.23%。
在嚴監管、強監管的背景下,理財業務向凈值化、標準化、規范化轉型。一是理財產品凈值化進程有序推進,截至2021年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0.39萬億元,占比79.03%,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別提高11.75和23.90個百分點;二是投資資產標準化程度持續提升,截至2021年6月底,理財資金持有債券類資產規模19.29萬億元,占總投資資產規模的67.31%,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別上升3和5個百分點;三是理財業務規范化轉型效果明顯,不合新規的存量資產處置工作按計劃有序推進,保本型產品持續壓降,截至2021年6月底存續余額為0.15萬億元,同比減少90.68%。
1.2 理財業務創收能力普遍提升,但個體差異較大
然后,我們以上市銀行為樣本來分析各銀行2021年上半年理財業務的收入情況,包括理財業務收入金額,以及創收能力(上半年理財收入/上半年平均理財規模)。首先觀察各銀行的理財規模,這是評價理財業務發展的重要指標,同時觀察其創收能力,即每單位理財規模所能為銀行創造的營業收入。
總的來看,銀行理財業務創收能力普遍提升,但個體差異較大。這差異背后反映的是各行理財業務的整體能力差異,此外也是產品結構、客戶定位等方面的差異,同時還可能是會計處理差異。當然,現有公開數據尚不足以進一步分析。
上市銀行樣本具有較好的行業代表性。從可比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理財總規模合計為23.57萬億元,和去年末基本持平。本報告對40家上市銀行(包括6家國有銀行、8家股份制銀行、21家城商行、5家農商行)的理財業務數據進行研究。截至2021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規模為25.8萬億元。本報告選取的40家上市銀行上半年的理財總規模占全市場理財規模的84.88%,因此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規模方面,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平均理財規模均超過1萬億元。今年上半年,6家大型國有銀行平均非保本理財規模為16513.74億元,比去年年末均值略微有所下降;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非保本理財規模為10440.21億元,比去年年末均值略有提升。
收入方面,隨著凈值化轉型程度加深,理財業務收入結構將會有較大改變。理財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于理財產品的銷售費、管理費和托管費,過去以預期收益型產品為主的理財業務模式下,銷售費占比相對較高,管理費和托管費相對較低;凈值化運作后,將更多的依靠管理費與托管費來創收。遺憾的是目前尚無詳細的細分數據可供進一步分析各銀行的理財業務。剔除掉數據缺失的銀行以后,2021年上半年,全部樣本銀行共創造理財收入806.59億元,其中,理財業務收入最高的是工商銀行(235.92億元),其次是建設銀行(91.16億元),排名第三的是招商銀行(58.76億元)。
不同類型的銀行理財收入差異較大。大型國有銀行平均理財收入為79.77億元,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上半年平均理財收入分別為28.83億元、4.09億元、2.55億元。在不同的銀行類別里,各家銀行理財收入和規模的分化很大。這種分化除了來自管理能力差異之外,也有業務定位的差異。比如有些銀行結合自身客戶特點,重點發展現金管理類產品,費率較低。此外,由于2021年仍處于整改期,部分銀行可能涉及舊資產處置等非經常性業務,導致理財收入異常,因此此次數據尚不能認為是未來的穩態,僅供參考。此外會計處理差異也會有影響。將來隨著舊資產處置完畢,理財會計準則統一,這些異常會消除。
在大型國有銀行里,工商銀行的理財規模和理財收入遠超其他銀行。2021年上半年,工商銀行理財收入為235.92億元,其次為建設銀行(91.16億元)。工商銀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也是國有銀行中最大的,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達23713.79億元,僅次于招商銀行(26438.92億元)。
農村商業銀行的理財創收平均水平最高。從理財創收能力來看,全部樣本銀行均值是.34%。其中,農村商業銀行平均理財創收能力最高,為0.53%;其次為大型國有銀行,為0.42%;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分別為0.32%和0.24%。各家銀行的數據請見表3。
1.3 頭部聚集效應明顯
行業格局較為穩定。從上市銀行非保本理財規模集中度來看,行業頭部效應明顯。不論是2020年末還是2021年上半年,排名前五的銀行市場占有率都達到了40%以上,排名前十的銀行集中度則達到70%以上。
02
典型銀行觀察:理財收入漲跌互現,理財創收水平分化較大
前文提到,隨著凈值化轉型程度加深,過去以預期收益型產品為主的理財業務模式將轉化為更多依靠管理費與托管費來創收。我們在本報告中比較各家銀行的理財規模和理財創收水平,也試圖窺探各家銀行戰略定位對其業務發展的影響。
2.1 招商銀行規模最大,平安銀行規模增速最快
從絕對規模來看,截至2021年6月30日,樣本銀行理財平均規模為5477.17億元。規模排在前三的分別是招商銀行(26348.92億元)、工商銀行(23713.79億元)、農業銀行(21460.32億元),這也是三家規模超過2萬億元的銀行。建設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的理財規模均值也超過了1萬億元。可以看到,規模排名居前的銀行都是大型銀行,這是因為在新的監管要求下,綜合實力較強的銀行在老產品改造、新產品研發等環節的阻礙相對較小,能夠順利完成新老過渡,再加更強的銷售渠道實力,從而實現了規模的突破。
對比2020年理財規模的排名,可以發現,規模排名前20位的銀行總體差別不大,主要以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但招商銀行2021年超越工商銀行,躍居理財規模第一位。
招商銀行理財規模迅速擴張,主要受益于招商銀行全力支持理財子公司業務平穩轉型、豐富產品體系、完善風險管理,并加強與摩根資管的合作。一是平穩有序推進業務轉型,在改造和壓退老產品的同時增加新產品供應。截至2021年上半年,新產品余額為2.1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8.31%,占理財產品余額的80.68%。二是圍繞細分客群,豐富產品體系。從客戶習慣與偏好出發,創設相關產品,并加強場景化的產品銷售,不斷提升客戶認可度和粘性。三是完善風險管理體系。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對客戶評級模型和重點客戶信用限額進行回檢,防范集中度風險。市場與合規風險管理方面,加強對新產品、新業務策略的合規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風險限額和業績考核基準,并加快風險量化分析系統的建設。四是加強與摩根資管的戰略合作。雙方在投資研究、產品管理、風險內控等方面持續深化交流與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從各家銀行的理財規模增速來看,我們剔除理財規模在500億元以下的機構,對理財規模增速進行排名。增速排名第一的為平安銀行,理財規模同比提升17%。其中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產品規模6172.3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3.2%,占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的比例由上年末的71.5%上升至81.6%。排名第二的是長沙銀行和蘇州銀行,規模較去年年末提升10%。
在“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之年,平安理財在穩妥有序推進老產品壓降的同時,在理財銷售管理、客戶經營服務、產品體系搭建等方面取得較明顯成效。一是嚴格按監管要求,積極穩妥的推動老產品的壓降,2021年6月末,老產品占理財總規模比例下降至18.4%,壓降進度在行業中排名靠前;二是深化和本行銷售渠道合作的同時,適度拓展代銷渠道,上半年理財業務快速發展,規模增速居市場前列;三是客戶經營成效顯現,2021年6月末,其零售理財客戶數快速增長至239萬戶;四是產品布局進一步豐富,圍繞固收、權益、非標、衍生品、跨境等資產板塊建立十大產品線,打造有平安特色的產品品牌;五是進一步完善理財業務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實現全風險、全業務、全流程的風險管控,筑牢理財風險防線。
2.2 工商銀行理財創收能力最強,無錫農商行創收能力提升最快
從銀行理財創收能力來看,排名第一的為工商銀行,為0.93%;排名第二的為無錫農商行,理財創收能力為0.84%。
國有銀行理財子具有和母行的業務協同優勢。工商銀行豐富的客戶資源、完整的賬戶體系、全面的業務平臺以及強大的品牌公信力可以助力其資管機構在行業占據優勢地位。由于工商銀行致力于打造全集團、多維度的財富管理產品線,依托集團資產管理、托管、養老金等業務優勢,聯動基金、保險、租賃、投行、理財等綜合化子公司,持續提升投資管理與研究能力,構建全市場配置資金、全業務鏈創造價值的資管業務體系,其中工銀理財就是工商銀行資管業務中的核心和重點。
業務方面,工銀理財以“做穩現金、做大固收、做強混合、突破創新”為戰略引領。當前,工銀理財已經逐步建立涵蓋“本幣+外幣”、“股權+債權”、“基礎+衍生”、“公募+私募”等各類工具的全覆蓋、專業化投研能力,穩步形成以大類資產配置為核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特色化研究體系,持續構筑以現金管理、“固收+”、多資產組合、另類4大基礎產品線與權益、量化、跨境3大特色產品線為主的“4+3”產品體系。
從創收能力提升情況來看,蘇南的幾家中小銀行表現突出,無錫農商行、蘇州農商行、蘇州銀行排名居前。2021年上半年,無錫農商行理財創收能力同比提升0.45個百分點,蘇州農商行同比提升0.32個百分點。
無錫農商行理財創收能力的提升是因為凈值化轉型后,其提升了大類資產的配置能力和交易能力,從傳統的固收類向固收+轉型,加大權益產品的投研能力,在做大自營產品的同時,積極擴大代銷規模,做到自營理財和代銷理財雙驅發力。蘇州農商行以“錦鯉魚”作為理財品牌,涵蓋了“錦鯉寶”“綠水青山”“睿享”等系列理財產品,產品主要投向于固定收益類資產。2021年上半年,蘇州農商行繼續推動凈值化轉型,加大凈值型理財產品創設發行力度,穩妥壓降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截至2021年6月末,蘇州農商行凈值型產品占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87.73%,較年初上升3.51個百分點。
2.3 豐富產品線、重視投研和科技建設是各家銀行的共識
雖然各家銀行理財創收能力不同,和其戰略導向、定位以及自身稟賦差異有關,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各家銀行有一些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是豐富產品線。在凈值化轉型背景下,各家銀行都在除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產外,都在漸進式開展權益等資產配置,滿足投資者個性化和多元化配置需求。同時,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未來經濟動能將由傳統行業轉向科技創新、綠色產業、先進制造、基礎設施等需要長期資金支持的領域,理財資金作為我國金融市場上重要資金來源,投資領域廣闊。
二是重視投研能力。“資管新規”后的產品凈值化管理背景下,投資資產風險和收益直接反映在產品凈值波動上,這意味著投研能力對業務規模和公司盈利的影響將更直接、更迅速。銀行也需要建立深度研究的框架、體系和邏輯,利用多種分析工具,力爭在合適的時間里配置最合適、風險收益比最好的資產,優化產品表現。
三是注重科技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資管行業的深入運用,能夠對產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的創新改造,進而提升產品服務水平和競爭力。重視IT建設與投入,有助于打造一體化理財應用系統架構,能有效提升業務效率、降低業務成本、規避操作風險。
03
主要結論
當前,銀行理財市場規模穩健增長,銀行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進展顯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在大力發行凈值化產品推進轉型的同時,正在加快保本產品和存量資產處置。
不同類型的銀行理財收入和規模差異較大。大型國有銀行平均理財收入為79.77億元,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上半年平均理財收入分別為28.83億元、4.09億元、2.55億元。在不同的銀行類別里,各家銀行理財收入和規模的分化很大。
農村商業銀行的理財創收平均水平最高。從理財創收能力(上半年理財收入/理財規模)來看,農村商業銀行平均理財創收能力為0.53%;其次為大型國有銀行,為0.42%;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分別為0.32%和0.24%。
行業格局較為穩定。從上市銀行非保本理財規模集中度來看,行業頭部效應明顯。不論是2020年末還是2021年上半年,排名前五的銀行市場占有率都達到了40%以上,排名前十的銀行集中度則達到70%以上。
雖然各家銀行理財創收能力不同,和其戰略導向、定位以及自身稟賦差異有關,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各家銀行有一些共同努力的方向,但豐富產品線、重視投研和系統建設是各家銀行的共識。
在“資管新規”確立的監管體系下,銀行理財業務要真正承擔起“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專業責任,堅守“賣者有責、買者自負”定位,將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傳遞給產品投資者,推動銀行理財業回歸本源。全面凈值化時代下,理財產品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同時。這也對理財公司的投研能力、市場營銷能力、渠道銷售能力、客戶服務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CFA持牌人,曾供職于浙商證券、光大證券研究所,擔任金融行業分析師,2018年加盟國信證券,任金融業首席分析師。)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