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本文作者: CF40研究部魯西
杰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今晚將在線上開幕,主題聚焦“不平衡經濟中的宏觀經濟政策”。
全球市場人士都將目光放在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身上。市場既期望他在年會致辭上透露一些內容,以此判斷美聯儲Taper的節奏和時點,又預判他不太可能在講話中釋放美聯儲縮減資產購買計劃的明確信號。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聯儲是否會縮減購債規模,一個關鍵的參考指標是8月的非農就業數據,因此,此次鮑威爾講話的“中性表述概率最大”。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經濟復蘇的不平衡問題。今年以來,全球“K型”復蘇態勢更趨明顯,經濟不平衡加劇將直接影響長期發展與社會穩定。全球央行將會采用怎樣的政策支持經濟復蘇并緩解不平衡問題?今年的杰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將是重要觀察窗口。
受疫情影響,在即將舉行的杰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將發表線上演講。圖/路透社
美聯儲內部仍存分歧 爭議Taper時點
此次央行年會,一大焦點問題便是鮑威爾是否會在此次會議上宣布Taper。但目前不管是從上月FOMC議息會議,還是近期幾位美聯儲官員的公開講話來看,美聯儲內部對于Taper仍存分歧,主要的分歧點在于Taper的時點、加息的步伐以及德爾塔病毒對經濟復蘇的不確定影響等方面。
為什么關注Taper?因為Taper代表著美聯儲收緊寬松的貨幣政策。如果美聯儲“踩剎車”的速度過猛,快速猛烈地提高利率也就是加息來應對通脹時,往往會把世界其他國家拉下水,尤其是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匯率、債務等方面的危機。
美聯儲究竟何時會縮減購債?中國金融四十人青年論壇會員、光大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和光大證券分析師趙格格指出,從8月18日公布的7月FOMC議息會議紀要來看,多數決策委員支持今年開始Taper的決定,但關于何時開始Taper的決策則懸而未定。與此同時,FOMC確認了Taper的時間點和最終的加息之間沒有聯系。
在這場議息會議上,大多數與會者認為,美聯儲在價格穩定方面的“實質性進展”標準已經達到,但充分就業的目標還尚未達到。
價格方面,美聯儲密切關注的通脹指標是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剔除食品和能源后,6月PCE價格指數同比上漲3.5%,前值為3.4%。這是近20年來的最快增長速度。這一指標從4月以來就持續高于美聯儲設定的2%長期通脹目標。
對于當前的通脹情況,鮑威爾始終強調“通脹是暫時性的”,他相信通脹將從中期開始下降。他同時表示,美聯儲“將準備好酌情調整貨幣政策立場”。
目前,美聯儲仍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資產——800億美元美國國債和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并承諾保持這個速度,直到向著實現充分就業和2%通脹目標取得實質性進一步的進展。
從7月的數據來看,就業狀況明顯改善。8月6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7月就業增長強勁,非農業部門新增就業人數為94.3萬,6月為93.8萬;7月失業率也環比大幅下降0.5個百分點至5.4%;工資也在以穩健的速度上漲。
強勁的就業、高企的通脹,讓包括美聯儲副主席克拉里達(Richard Clarida)在內的其他幾位美聯儲官員認為,如果就業增長加速,今年年底前美聯儲或許就會放緩購債步伐。
克拉里達是美聯儲的“二把手”,在美聯儲頗具影響力。他在近期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場在線演講中認為,如果2022年底美國的失業率降至3.8%,2023年初就可以提高利率。“只要通脹預期穩定地維持在長期目標2%上方……2023年著手政策正常化將完全符合我們新的靈活平均通脹目標框架。”
不過也有其他人認為應該更早縮減購債、更早加息。如,美聯儲理事沃勒8月5日曾表示,如果7月和8月都能增加80萬至100萬個就業崗位,美聯儲可能在10月開始縮減資產購買。他認為,應該盡早行動,必要時可在2022年升息。
堪薩斯城聯儲行長喬治(Esther George)在全球央行年會前夕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鑒于就業市場復蘇取得的進展和持續數月的通脹高企,美聯儲可以開始逐步退出疫情時代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她認為“減碼的討論宜早不宜晚”,同時暗示美聯儲或將于2022年底前加息。但她今年沒有政策投票權,要等到明年才有權投票。
圣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也支持開啟減碼。他呼吁美聯儲要加快行動縮減購債,并應在明年一季度前全面結束資產購買計劃,以應對未來形勢無法預測的風險。
除了經濟過熱和通脹風險外,美聯儲官員們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個風險來自Delta變異病毒——該病毒讓原定于線下召開的杰克遜霍爾央行年會被迫改為線上。
一向以鷹派著稱的達拉斯聯儲主席卡普蘭(Kaplan)表示,他正在密切關注Delta變異病毒對經濟帶來的任何影響,如果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可能需要“稍微”調整他對減碼政策的看法。
考慮到多方面影響因素,當前美聯儲內部關于何時縮減購債、力度如何、何時加息等問題的辯論依然沒有結束,市場降低了對鮑威爾演講的期待,而認為美聯儲將在9月或11月的議息會議上給出更多Taper的細節和信號。
疫情加劇了“不平衡”問題
除了Taper的問題,還需要重點關注的便是今年全球央行年會的主題——“不平衡經濟中的宏觀經濟政策”。疫情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現象加劇,這種不平衡不僅體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也體現在一個國家內部的各個行業之間。
7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上調了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預估,同時下調了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預估。
IMF預測,由于財政刺激和疫苗接種的擴大,美國2021年經濟增長率比上次預測提高0.6個百分點至7.0%,2022年提高1.4個百分點至4.9%。
而與之對照的是,由于疫苗普及遲緩和財務實力較弱,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2021年增長率比上次預測降低0.4個百分點至6.3%。IMF對印度2021年的增長預測下調至9.5%,相比此前的預測下調了3個百分點。此外,IMF還下調了對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經濟前景預測。
IMF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普及的差異正在加劇世界經濟的“斷層”。從國家之間來看,疫苗獲取能力和接種率是導致這種“斷層”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新冠疫苗接種率都比較高,因此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復蘇前景還是很強勁的。但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市場疫苗接種率偏低,尚未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而剛走出衰退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也重新被新一波疫情陰影籠罩,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復蘇形勢也不容樂觀。在越南、柬埔寨、緬甸和老撾,疫情的消極影響和不平衡性也很明顯。
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在隨報告一起發布的聲明中指出,“在發達經濟體中,近40%的人口已充分接種疫苗,而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這一比例為11%,在低收入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很小。”
另一方面,在國家內部,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復蘇也呈現出不平衡現象。摩根大通將之總結為“K型復蘇”。
“K型復蘇”下,分化態勢明顯。在一個國家之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企業以及不同人群從危機走向復蘇都呈現出顯著的不平衡性。這種分化態勢也具有全球性,主要體現在:發達國家的復蘇總體上快于發展中國家,快于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地區;世界金融經濟的復蘇快于實體經濟的復蘇;世界各國高技術經濟的復蘇快于其他經濟的復蘇;知識型、技術型階層人員在就業與收入方面,最先走出疫情的困擾,而不少其他非知識型和技術型階層的人員仍然處于疫情困擾之中。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今年4月的記者發布會上曾表示,經濟復蘇“不平衡且遠沒有完成”。
很顯然,經濟復蘇步伐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疫情進展。近期Delta病毒迅速擴散,給美國經濟復蘇前景增添了不確定性。在過去兩個月里,美國新增確診數目增幅巨大。高盛預測Delta病毒將會對消費者需求和工業生產方面造成持續性的沖擊,以此將美國第三季度的增長預測從9%下調至5.5%。
疫情加劇了經濟復蘇的不平衡現象,而經濟復蘇的不平衡,又會加劇全球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分化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
CF40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在今年4月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全球收入不平等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超級問題之一。他指出,新冠疫情對于美國收入分配是一個全面錯配的過程,在全面干預金融危機和社會危機的過程中,量化寬松帶來的大量鈔票都流入到了富人的口袋中。
在今年3月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王一鳴曾明確指出,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加劇是潛在風險之一。疫情期間,發達國家采取極為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對穩定經濟和金融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新興市場國家迫于自身財力或債務壓力,政策空間明顯受限,經濟復蘇更為緩慢。即便在發達國家,疫情沖擊的不對稱和再分配效應,加劇了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不平等加劇,“K型”復蘇態勢更趨明顯,有可能強化本已上升的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延緩全球經濟復蘇進程。
實際上,這種不平衡早已被廣泛認知,但是各國卻沒有采取有效的、可持續的糾正措施。未來,各國央行將會采用何種宏觀經濟政策逆轉這種“不平衡”,此次杰克遜霍爾央行年會將是重要的觀察窗口。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定位為“平臺+實體”新型智庫,專注于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