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沈建光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是將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以數字基礎設施為基石、數字政府治理為保障,創新運用數字技術,促進數據安全有序高效流轉,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共同發展,最終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以數字經濟發展作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強大牽引力,打造智慧城市、提升區域協同、深化對外開放,將更好服務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社會變革、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綱要也對“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進行了全面部署。發展數字經濟的根本目的是顯著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當前應深刻認識發展數字經濟的重大意義,特別是要科學界定數字經濟發展的內涵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合理規劃發展路徑、安排政策實施,針對性解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掃清發展障礙。
一、科學界定數字經濟發展的內涵框架
當前結合中國實際,科學界定并準確把握數字經濟發展的內涵,對指導實踐具有關鍵作用。
我們認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是將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和數字科技共同推動數據價值化的過程。具體而言,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是將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以數字基礎設施為基石、數字政府治理為保障,創新運用數字技術,促進數據安全有序高效流轉,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共同發展,最終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以數字經濟發展作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強大牽引力,打造智慧城市、提升區域協同、深化對外開放,將更好服務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從結構框架來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內容包含六大板塊:數據流通與技術創新是兩大支柱。數據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內容,是新興生產要素,數字的交易、流轉解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資源輸入問題。數字科技是在信息技術革命基礎上不斷催生的新興技術,解決數字經濟發展的數據利用問題。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是兩大核心內容。作為數據交易流轉和數字技術創新交互作用的結果,數字產業化是增量改革,是圍繞數據應用的數字技術創新活動實現產業化的過程;產業數字化是存量改造,是傳統的一二三產業利用數據要素、數字技術賦能升級的過程。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層支撐。數字基礎設施包括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新型網絡、數據、安全等新型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決定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步伐實不實。數字政府治理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空間保障。數字政府治理是打通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上下之間的數據壁壘,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改進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決定了數字經濟發展的空間大不大。
二、發展數字經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要
未來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已成為確定趨勢,數字科技、數據等數字化、高科技紅利正在替代人口紅利,成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助力。緊緊把握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主動迎接擁抱互聯網,推動將我國強大市場優勢與互聯網規模優勢有機融合,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第一,發展數字經濟有助于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迫切需要培育發展新的增長動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數字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使得數據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速放緩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產業結構升級將更多表現為數據要素投入帶來的邊際效率改善。大力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數字經濟,能夠激活創新生態,大幅減少中間環節,有效對沖勞動力成本上升,提高生產效率和企業盈利水平,最終顯著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第二,發展數字經濟有助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展數字經濟將暢通供給與需求間的信息渠道,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的高效銜接,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與需求之間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有助于暢通國內大循環體系、更好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同時,借助于數字技術,數字化產業鏈將打破傳統制造業的國家邊界,數字貿易使服務貿易的重要性顯著提升,有助于打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培育和形成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新優勢,提升對外開放主動性。
第三,發展數字經濟有助于推動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數據要素、數字科技賦能勞動力等傳統要素,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暢通要素流動,有助于提升就業質量、改善收入分配、縮小城鄉差距。在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近年來新業態新模式已加速應用于教育、醫療等領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供給模式,公務服務范圍明顯擴大、效率顯著提升;新冠疫情的爆發更加速了新技術的運用,突出體現在強化社會公共安全保障、完善醫療救治體系、健全物資保障體系、助力社會生產有序恢復等各方面。
三、發展數字經濟擁有堅實基礎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追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先者之一,在很多領域的數字化程度已經追上發達經濟體,在移動支付等領域甚至實現彎道超車。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進程報告(2019年)》,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7%,這背后是中國堅實的數字經濟基礎。
第一,數量眾多的網民人口。《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13.19億人,占全球網民總規模的32.17%;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34.81萬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球電子商務市場首位;網絡支付交易額達249.88萬億元,移動支付普及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全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35.8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
第二,全球領先的數字技術與基礎設施。產業界積極重金布局數字科技、新基建等領域,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龍頭企業都在各自領域探索數字化發展前沿,5G及其相關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通用數字科技不斷發展創新。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擁有5G基站超過70萬個,占全球比重近7成,連接超過1.8億個終端,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根據《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國以206家獨角獸企業高居榜單第一,其中電子商務、金融科技、云計算、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等數字科技領域的企業數量排名靠前。
第三,海量可供挖掘的各類數據。不論是日活過億的各類電商、社交服務,還是人口集聚的大型城市所需要的本地生活服務、物流、出行,伴隨著數字科技發展的是各行各業海量數據的產生和沉淀。中國擁有規模最大的單一市場和數字科技用戶、最豐富的行業形態和供應鏈,由此生產的量級巨大的數據沉淀在數字經濟的各類“富礦”中,可供挖掘。IDC預測,中國的“數據圈”從2018年至2025年將以30%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領先全球,比全球高出3%。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增至48.6ZB,而美國預計將達到30.6ZB。
第四,不斷強化的政策支持力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前瞻性推進實施數字經濟戰略,先后出臺《“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重大政策文件。各地也在加速落實數字經濟發展相關戰略部署,2018年以來廣東相繼出臺《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8—2025年)》《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2020年9月北京出臺《北京市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綱要(2020—2022年)》;2020年底以來,上海、浙江、福建密集公布《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2020年)》《浙江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浙江省數字化改革總體方案》《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福建)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
四、全面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發展數字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推動數字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實現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提升、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下一步還需要從頂層制度規劃、強化數據利用與保護機制、完善科技創新體制、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人才引育等方面,針對性完善政策措施。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完善數字經濟創新與應用的市場化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以政策保障市場創新的規范與熱情,以制度促進數字經濟新生態建設。完善數字經濟相關立法政策,制定數據交易和技術等相關規范。探索實施適合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發展要求的審慎監管方式,防范系統性風險。加強對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重大事項的統籌協調,構建數字經濟發展評價體系,探索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方法,加強對數字經濟的統計監測和評估。
二是強化數據利用和保護,提升數據開放共享與治理水平。研究制定關于數據應用與開放共享的相關規則,減少數據壁壘和數據孤島問題。加快推進數字交易體制機制的完善,培育數字要素市場,研究制定數據確權、開放、流通、交易、安全等各環節相關標準。持續完善包括隱私保護在內的與數據保護相關的規范制度,明確隱私保護的規范要求、實現手段、懲罰機制,實現個人隱私保護和數據要素流動的平衡。
三是突出創新核心地位,建立開放融合的科技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構建科技、產業、金融、人才、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政策協調與激勵機制。以推動技術基礎研究為起點,以強化技術應用落地為保障,科學合理遴選重大任務,加大數字科技領域布局力度,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構造前瞻性、包容性、開放性的規劃引導機制,積極擁抱前沿技術,依托技術創新打通數字經濟發展之路。
四是兼顧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釋放數據生產力。加快傳統基建數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級,推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傳統基建運營實景的跨界融合,打造傳統基建數字化的智慧平臺。加快投資新基建,降低數據合理使用成本;明確和數據相關的新基建范圍,出臺重點項目清單,鼓勵和重視科技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數字化力量。推進數字化產業和產業數字化的共同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的線上化、數據化、智能化,實現數據要素和其他要素的融合協同。
五是加強人才引育,建設高質量數字經濟人才隊伍。出臺更多有利于數字經濟發展的出入境政策措施,加大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度,不斷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職業院校開設面向數字經濟的新學科,努力形成多層次數字經濟人才涌現的格局。推動構建適應新業態新模式特點的從業人員權益保護機制,探索建立新型靈活就業社會保障制度和從業人員技能培訓體系。積極引進數字貿易發展所需的各類優秀人才,對國際型高端人才的住房、子女就學等配套服務給予保障。
本文原發于《清華金融評論》雜志(2021年第5期)
(本文作者介紹: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