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伍戈(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核心觀點:
1.與美歐大幅刺激不同,疫情以來我國財政表現出相對克制。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在財政收入偏快的情況下,財政支出進度卻為過去9年來最慢。在疫后經濟尚未痊愈的大背景下,“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否沒有預期中的積極?財政發力究竟遭遇到了怎樣的現實掣肘,抑或是主動為未來預留空間?
2.隨著今年堅決遏制隱性債務等政策基調不斷強化,地方政府舉債的意愿與能力難免不受影響。“舉債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專項債發行進度偏慢不足為奇。盡管城投“剛兌”仍未打破,但歷史上每當監管趨嚴的時期,以信用利差為代表的城投融資成本往往明顯抬升,從而進一步抑制其融資規模。
3.作為逆周期調節手段,財政發力與否和外需強弱有著“天然”的鏡像關系。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增速為近十年來歷史最高,穩增長的壓力自然較小。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財政發力程度與五年換屆周期之間似乎存在著某些關聯。為明年及未來預留更多的政策空間,或許也是今年財政的應有之義。
4.展望未來,隨著我國貿易份額回落疊加海外經濟筑頂,三四季度出口有望趨緩,經濟下行壓力之下財政料將比上半年更積極。不過,考慮到趨緊的債務約束以及為明年預留空間的可能性,財政發力程度或將溫和。結合歷史看,財政后置的年份,政策往往只是托底經濟,而難以改變其趨緩方向。
正文:
與歐美接連進行大幅財政刺激不同的是,疫情以來我國財政刺激總體較為克制。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在財政收入偏快的情況下,廣義財政支出進度卻為過去9年來最慢。政府性基金支出與歷史相比明顯偏低,前五月完成的進度比歷史均值低了5個百分點。高頻數據顯示,6月、7月專項債發行仍未明顯提速,目前全年專項債額度僅用了25%左右。在疫后經濟尚未完全恢復的大背景下,“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否沒有預期中的積極?財政發力究竟遭遇到了怎樣的現實掣肘,抑或是主動為未來預留空間?
一、財政發力受限?
在遏制地方隱性債務的政策導向下,城投公司面臨的融資約束明顯加強。今年城投發債開始實行分檔管理,高負債地區城投發債受限,貸款和非標渠道的融資也嚴于以往。歷史上,每次地方債務及城投融資監管趨嚴時,以信用利差為代表的城投融資成本往往明顯抬升,并進一步制約其融資。特別地,今年強、弱資質城投的融資成本明顯分化,強資質城投融資成本回落,但弱資質則飆升至歷史高位,并拖累整體城投融資。
作為逆周期調節的手段,財政發力與否與我國外需的強弱有天然的鏡像關系。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增速為近十年來歷史最高,穩增長壓力自然較小。事實上,近年地方投資意愿已大不如前。今年4月和 6月地方債監管措施相繼出臺,專項債發行進度偏慢也不足為奇。
二、財政預留空間?
除了上述債務、外需等影響因素外,歷史上財政表現與五年換屆周期之間似乎也存在著某些關聯。每輪重大換屆會議召開的前年,財政赤字率都呈現下降或趨緩,而換屆后赤字率則大多轉為上升。從這些角度看,為明年及未來預留更多的政策空間,或許也是今年財政的應有之義。
展望未來,隨著我國貿易份額回落疊加海外經濟筑頂,三四季度出口有望趨緩,經濟下行壓力之下財政料將比上半年更為積極。不過,考慮到趨緊的債務約束以及為明年預留空間的可能,財政發力幅度或較溫和。結合歷史來看,財政后置的年份,政策往往只是托底經濟,而難以改變其趨緩方向。
三、基本結論
一是隨著今年遏制隱性債務等政策基調不斷強化,地方政府舉債的意愿與能力難免不受影響。“舉債必問效、無效必問責”,使得專項債發行進度偏慢不足為奇。盡管城投“剛兌”仍未打破,但歷史上每當監管趨嚴的時期,以信用利差為代表的城投融資成本往往明顯抬升,從而進一步抑制其融資規模。
二是作為逆周期調節手段,財政發力與否和外需強弱有著“天然”的鏡像關系。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增速為近十年來歷史最高,穩增長的壓力自然較小。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財政發力程度與五年換屆周期之間似乎存在著某些關聯。為明年及未來預留更多的政策空間,或許也是今年財政的應有之義。
三是展望未來,隨著我國貿易份額回落疊加海外經濟筑頂,三四季度出口有望趨緩,經濟下行壓力之下財政料將比上半年更積極。不過,考慮到趨緊的債務約束以及為明年預留空間的可能性,財政發力程度或將溫和。結合歷史看,財政后置的年份,政策往往只是托底經濟,而難以改變其趨緩方向。
(本文作者介紹: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責任編輯:陳嘉輝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