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張瑜
事 項
2021年7月7日國常會召開,要求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報告正文
一
說了一定就會降嗎?不一定
雖然歷史普遍是國常會說了就降的,但2020年6月那次國常會提及后并未落地。本次“適時”二字給的也相當寬泛,其實留給了央行相機抉擇的靈活度。
適時降準的目標是降綜合融資成本,特別點出是為了小微。如果目標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達到,降準也有做不做的靈活空間。
二
否定幾種觀點
首先,有聲音說是為了緩和匯率,這樣對出口有好處。貨幣政策獨立性意義大于匯率,央行明確表達匯率彈性加大作為自動穩定器的作用,為了匯率動貨幣政策,稍微有一些本末倒置,應該并非當下政策的考量。
其次,有聲音說是為了配合財政專項債發行,這也似乎不是主要因素。三季度專項債發行并非天量,目前看發行計劃僅比去年同期多一兩千億(今年1.1-1.3萬億,去年同期1.1萬億)。這個增量在過去幾年也不算大(2019、2020季度新發比上年同期增量在4000~6000億)。由于地產信用的退坡和按揭額度的壓縮,結構上銀行余量吃掉這些專項債的壓力并不是非常大。再者說做MLF也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再次,有聲音認為是不是信用風險加劇,寬松做準備,這一點無法明確驗證,2018年信用風險那么大,也不是降準可以解決的。
最后,有聲音認為是先降后面才有加的空間。內需目前的狀況是不均衡顯著,出口掉下來再能收緊的概率目前看遙遠且渺茫。國常會也在降準之前提了貨幣政策穩定,宏觀跨期調控也提了幾年了,珍惜中國的政策空間也是一再提及。我們認為這個邏輯似乎無法與決策的思路一脈相承。
三
到底為什么?為了小微
最主要的理由應該是支持小微。雖然今年經濟好于去年,但小微經營狀況是比去年更難的。小微現在面臨三重擠壓——需求方面內需不好、供給方面原料價格都在漲、社保不減免約等于邊際加稅。
小微直接等同于民生就業穩定性,雖然下半年政策以穩為主,以靜制動,但基本就業盤面還是需要穩住。
銀行目前由于銀根不松,超儲率比較低,賺錢的按揭不讓做,小微天然壞賬率高且收益低,銀行可能做小微的動能又不強。如推不動銀行做小微,需要額外政策輔助配套。
四
如果做,可能怎么做?
最大的概率是定向降準配合精準直達工具支持小微(下半年MLF到期比較高,替換MLF的概率也有),且規模估計比較有限。
五
是貨幣政策轉向嗎?尚不是
如果是目的明確的配合直達小微,那么仍然算結構性信用工具。不應過度解讀。央行目前引導市場看貨幣政策方向還是DR007和政策利率調整。
當下的確經濟基本面下行開啟,但再差能有2020年疫情時候差?疫情的寬松尚且有限,又能指望下半年有多寬松?這個需要客觀冷靜思量。
六
利率可能怎么走?
類滯脹+防范外部風險+貨幣政策轉向不明確+專項債發行持續到四季度的大環境下,下半年利率依然看寬幅震蕩。當下是內外宏觀信號繁雜混亂之際,以穩為主。
七
權益怎么表現?
邊際必然利好權益。但不宜對寬松過度期待,以免后續出現預期差造成策略被動。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