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薛洪言:為何管理層才是金融機構最寶貴的資產?

2021年05月17日08:44    作者:薛洪言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薛洪言

  秉持“不懂不做”原則,很多投資者喜歡買消費類股票,只要對商品暢銷與否有直接的感知,投資者就不容易犯大錯;消費股之外,便是金融股廣受歡迎,畢竟,每個人都與金融機構打交道,能從產品體驗中感知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力。

  但從實踐中看,消費股助力很多投資者走上財富增長之路,金融股的表現卻差強人意。拋開投資者的持股理念不談,金融股的復雜度遠高于消費股,做好金融股投資,難度要大得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管理層的重要性,相比消費行業,金融業的特點會將管理層的影響放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產品同質化下的二流生意

  消費產品靠品牌進行區分,金融產品則呈現高度的同質化。無論是存款、貸款,還是保險、證券,都極易因產品同質化而陷入“價格戰”的泥潭,如銀行業的攬儲大戰、券商經紀和投行業務的費率大戰、保險產品的價格戰等時有發生,不得不依賴監管機構出面干預,來維系正常的行業競爭秩序。

  受同質化困擾的行業多半是很苦的,如低端制造業,辛苦不說,還受上下游產業鏈擠壓,賺不到錢,屬于典型的重資產、低ROE的三流生意。金融業因為持牌經營和監管干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競爭強度,雖沒有淪落為三流生意,但也注定難以成為輕資產、高ROE的一流生意。

  怎么才算得上一流生意?按照巴菲特的說法,這類企業通常有兩大特征:一是漲價不影響銷量,二是只需要少量的資本支出就能支撐營業額的大幅增加。A股中,茅臺就是一流生意的典型代表,其他如高端消費品、醫藥、互聯網企業多也具備這種特質。

  反觀金融業,因產品同質化,調價影響銷量,且規模的擴張嚴重依賴資本,怎么說都與一流生意不沾邊,只能算是二流生意。

  但投資者不應嫌棄二流生意,一則真正的一流生意很少見,且多半估值很貴,可能長時間缺乏好的買點;二則依靠優秀的管理層,一些企業可以把二流生意做出一流的業績,化身投資的黑馬。

  伯克希爾本質上以保險為主業,巴菲特為何甘愿以二流生意為發展根基呢?除了其對保險浮存金的偏愛,更重要的則源于對旗下保險公司管理層的認可。在巴菲特看來,優秀的管理層具備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可以將平凡的事業經營得非常偉大。

  以巴菲特津津樂道的保險浮存金而言,管理糟糕的保險公司浮存金成本可能長期高于國債收益率,成為投資的負擔;而管理優秀的保險機構可以把浮存金成本降為負值,助力巴菲特成就了偉大的投資傳奇。

  換言之,二流生意的金融股并非不能投資,只是投資者在擇股時,務必要把管理層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下文即將談到的幾個特點中,我們還會看到管理層對金融機構的意義。

  高杠桿經營壓制估值空間

  金融業的另一大特點是高杠桿經營,一般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超過60%就算高了,而金融機構普遍在90%左右。杠桿具備放大效果,既能放大盈利,也能放大虧損,既能放大利好,也能放大利空。

  高杠桿經營的特點,讓金融業具備兩大特征:

  一是明顯的周期性。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本就跟隨實體經濟進行周期波動,但金融業的高杠桿屬性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周期性,使得金融業的波動遠大于實體經濟的波動。

  周期屬性通常會增大投資的難度,除非以年度為單位進行跨越周期的長期持股,否則買在錯誤的時點,即便拿上三五年也未必能回本。從金融業發展的大周期來看,銀行業的黃金期已成為過去,保險業仍處于快速發展期,而證券公司的黃金期則剛剛開啟。

  但大周期中又嵌套小周期,從三五年的視角看,銀行業于2020年觸底反彈,股價走勢良好;保險業自2018年步入轉型期的低速增長,股價表現低迷;券商則受制于股市的牛熊氛圍,波動劇烈。這種周期嵌套,再次增大了投資的難度。

  二是兩極分化。巴菲特曾評論稱,銀行業并不是我們的最愛,因為這個行業的特性是資產約為股權的20倍(具體杠桿比例受監管政策的變化影響,讀者不必在意該數據的準確性),這代表只要資產發生一點問題就有可能把股東權益虧光。換言之,在高杠桿的放大效應下,管理層的優點和缺點都得以放大,優秀的管理層能夠很快與糟糕的管理層拉開差距,從而產生兩極分化效應。

  以上市銀行為例,受追捧的投資標的只有少數幾家,多數上市銀行雖然估值便宜,但長期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如果投資者不明緣由,一心買入低估值的銀行,則恐怕要失望了,大概率情況下,他們買入的股票會長期處于低估值狀態。

  此外,高杠桿經營還會壓制金融業的整體估值水平。即便是優秀的管理層也難免犯錯,所以,市場給予優秀管理層的估值溢價通常抵不過對高杠桿的擔憂。從估值水平上看,金融業內數一數二的優秀標的,其估值水平通常也比不上消費行業的一個普通玩家。

  換言之,受高杠桿的限制,金融業的估值受到壓制,不存在產生大牛股的土壤。如果投資者抱著快速致富的心態,那金融股并非好的選擇。

  困于周期VS超越周期

  很多產業都具有周期屬性,背后根源于供需結構的周期性失衡。即在需求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產品供不應求提升產業盈利空間,吸引大量新產能進入以至供過于求,行業陷入虧損;虧損導致大量產能退出,又為下一輪的供不應求奠定基礎,新一輪周期如期而至。

  在此過程中,新產能進入和退出的時滯效應是周期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以生豬養殖業為例,當豬肉供不應求、價格飆升時,生豬養殖企業擴充產能需要1.5-2年時間(引種到配種約6個月,配種到產出仔豬約5個月,商品肉豬育肥出欄約6個月),即便以購買仔豬的形式擴產能也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時滯效應的存在,給新玩家留足了進入窗口期,繼而為產能擴張后的價格大戰和全行業虧損埋下伏筆。

  面對上述情況,再優秀的企業也難以置身事外,所以,在周期性行業中,投資者很難挑選出能夠跨越周期的優秀標的。不過,金融業是個例外。

  與一般制造業不同,金融產品的供應不受廠房等現有產能的限制,只要資本跟得上,就可以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實現盈利能力的快速復制。比如說,當需求突然上升時,無論是銀行,保險公司還是證券公司,都可以立即擴大產品供給,而不需要先花上半年時間興建廠房。

  同樣,當市場不景氣時,為攤銷固定資產,一般重資產行業不得不接受低于成本價的訂單,而金融機構不受此限制,完全可以在利潤不佳時主動收縮規模。如銀行可以在拒絕發放中高風險貸款,保險公司可以拒絕中高風險保單,證券公司也可以拒絕承接虧本的業務。

  基于上述分析,金融機構是可以做到跨越周期、甚至利用周期的。但實際上看,只有少數優秀的金融機構能做到這一點,大多數機構都是隨波逐流。

  如在貸款市場過熱時,為了更好的短期業績和市場份額,銀行可能明知風險增大而不愿主動收縮規模,同樣,當市場惶恐過頭以至于擴大放貸有利可圖時,多數銀行也不敢做出頭鳥,以免判斷失誤影響短期業績。

  正如凱恩斯所說,循規蹈矩的失敗比離經叛道的成功更能帶來好名聲。隨大流的失敗不會影響飯碗,但若特立獨行,一旦失敗就要承擔較高的職業風險。所以才有了花旗銀行CEO查爾斯?普林斯的那句名言,“只要音樂一直在響,我們就必須站起來繼續跳舞”。

  但優秀的管理層是個例外,他們著眼于長期利益,不懼短期波動,能夠帶領金融機構實現超越周期的增長。經過幾輪周期波動,這些金融機構就能與同業拉開差距,成為同質化行業中非同質化的存在。

  優秀管理層是金融機構最寶貴的資產

  巴菲特曾說,我們對于以“便宜”的價格購買一家糟糕的銀行毫無興趣,相反,我們僅僅對于以合理的價格購買管理優良的銀行感興趣。對于保險業,巴菲特也表達過類似觀點,認為“公司的管理天賦會被放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金融業兼具同質化、高杠桿、周期性的特點,管理層的優勢會隨著時間被慢慢放大,直至差距拉開,難以追趕。

  對投資者而言,選擇金融股,不能只看財務指標和估值指標,管理層的定力和能力才是決定股價長期表現的核心變量:要么成為最寶貴的資產,要么變成最糟糕的負擔。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薛洪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