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作者:朱云來
“建議建立碳監測局,為企業提供系統的碳排放數據,按數據確定獎懲,這有助于達成低碳的社會共識。”在2021·金融四十人年會暨專題研討會“新發展階段:開局和展望”平行分論壇二“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投資”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常務理事、金融專業人士朱云來表示,對于碳金融和綠色投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機構來認定成本收益。
他表示,如果要達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耗的比例可能要達到85%,這是極富挑戰的。可以通過節能減排來降低能耗,同時通過大量植樹平衡之前釋放的二氧化碳,讓大自然去發揮魅力。
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情況下
限制碳排放是必要的
如圖1的世界能碳時圖所示,過去60年世界的發展,從人口到產值再到貿易,總體呈系統性增長。其中,能耗和燃耗的區別在于,燃耗是燃燒“煤油氣”(煤、石油、天然氣),即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同時燃燒釋放二氧化碳;總排是燃燒化石燃料后產生的,可由化學反應方程式配平后推算得出。
從這樣的碳排放總體規模可以看出,“能產比”,即當年能耗與當年GDP產值的比率,從60年代到90年代迅速降低,到了1994年后基本拉平。2008年以后基本沒有什么大的改進,當然有因為技術提升帶來較小程度的改進,目前我們還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最低線。
圖1 世界能碳時圖
人類社會發展顯然需要能量,但不幸的是,人類現有的、最容易使用的、現在技術能夠掌握的能量就是煤油氣,而煤油氣產生的二氧化碳屬于溫室氣體,造成全球變暖以及一系列難以想象的惡劣后果。所以,所謂的碳達峰、碳中和,還是要對二氧化碳進行限制,人類必須做出這樣一個決定。
本質上,碳問題一部分是科學和工程的問題,一部分是經濟和金融的問題,甚至還有一部分是國際和外交的問題。其中,最基本的科學問題其實都還并不明確,問題在于,人類是否愿意冒險,隨意燃燒煤油氣排放二氧化碳?可能到最后發現也沒事,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然而,現在科學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情況,萬一出現問題就為時已晚,無法修復了。
此外,我還計算過移民火星的可能性,火星的輻射條件比地球上的輻射要弱一點,所以曬不死,重力是地球的大概40%,“一跳十丈”應該沒問題。這些意味著,人類用現有的基礎材料能到火星上蓋房子,只要壓力不是太大,重量不是太高,是可行的。建一個這樣的房子,里面充上氧氣,同時搭配綠色植物合成人類需要的氧氣,提供人類需要的食物,這樣能夠實現碳中和,最后無非就是計算可以容納的人數。
碳交易:把碳外部化的成本內部化
碳交易時間很長,而且邏輯很繞、很擰巴。碳的一切都是好的,給予我們能量和發展,唯一的問題是碳多了可能會摧毀地球,所以對其限制。那么,既然是限制,何來的碳交易,何來的交易價值?
其實,這是需要我們增加成本,把過去外部化的成本內部化。我們過去買煤油氣,更多買的是挖掘的成本,并沒有支付其后續造成的不良影響的成本,這就是典型的成本外部化,如果把外部成本內部化就要提高成本。
當下,國家一方面限排,要求盡可能不排或者確定一個定量,但是另一方面限排后還有排放指標可以賣,這個邏輯是很混亂的。這可能是我國限碳的歷史發展以及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博弈后的產物,但是指標的原則并不是很清楚。我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邏輯,讓大家明白這是什么意思。
其實,碳交易從科學計算的角度來說是簡單的,但是對后果的模擬是非常復雜的,可以復雜到比真實情況還讓人難懂。所以,在這樣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下,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們還是要系統地去研究和觀察。大家都來做同樣的事情,最大的好處是互相有一個參照,能夠更容易檢測出來有什么新問題或者新發現。
碳金融:建議建立碳監測局,計算碳排放
碳金融的問題與碳交易類似。既然碳太多,就應該要限制,越限制它的價格就越高,同時表現為高收益。碳價應該是高的,投資機構投資也會獲取高收益,但是,高收益的成本誰付?這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機構來認定這個責任是誰的。
企業原本可以隨意燒煤油氣獲得能源,而現在卻需要很貴的技術實現環保和碳中和,這其實需要全社會達成共識。而這個社會共識不是單靠發改委能夠搞定的,為此建議建立碳監測局,為企業提供系統的碳排放數據,按數據確定獎懲。
其實碳很容易計算,即一個產品花了多少克的碳造出來。任何一個產品都可以計算它的碳含量,也就是能耗。過去節能減排有很系統的歷史數據,新數據可以不斷更新。
當然,這也需要社會契約,不能指望一個企業做公益,做公益的事情只能政府干,因為政府代表了全體人民的意志。政府做出大家都同意的決定,就變成了法律,最終按照法律來執行。所以只有政府才能做真正的公益,但前提是得到全社會人民的贊同。
總而言之,這是碳金融的核心問題。而歐洲的方式,是把一個明明是要大家多付錢的,變成好像是大家可以賺錢的東西,其實整體是增加成本的,是不可能賺錢的。只有限制不允許(像歐洲)這樣做,才會賺錢,才是金融和衍生品的開始,這才是碳金融。
綠色投資的核心利益來源于限制傳統技術的運用。傳統技術產生太多的二氧化碳,投資者更愿意投資低碳技術,因為低碳技術是受社會贊許的可以運用的技術,有發展前途,也具有投資價值。
碳交易、碳金融和碳投資都是同一個邏輯,本質上是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節能減排和種樹
有助于戰勝碳中和面臨挑戰
根據世界能碳時圖,1965年能耗和燃耗幾乎是一樣的,過了將近60年,到2019年能耗達到199億噸,燃耗達到168億噸,非化石燃料只占了全部能耗的15%。如果要達到碳中和,這個數值要掉換過來,即可再生能源達到85%,這是極富有挑戰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社會真的需要這么多能源嗎?我們還是可以通過節能減排來降低能耗,因為我們知道,耗用如此大量的能源對地球的未來是一種致命的傷害,只好盡量減少能源的利用。
此外,達到碳中和,還有一個可能性。過去我們把樹砍光,未來我們可以種樹。也就是說,我們后來種的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平衡之前燒掉釋放的二氧化碳。植物來自太陽的光能是無窮的,葉綠素的合成是自然而然的。但這種方法最大的問題是植物的密度太低了,而且總會被收割,美國玉米就是一個例子。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提出來,至少面向未來看,一個國家的發展有很多科學環境的因素需要考慮。
我們可以建立一套系統的監測審計制度,進行碳計算。碳的計算可以從能耗入手,因為能源的基本形式主要就是這樣幾種。計算出來后科學家、經濟學家、工程師等一起討論什么樣的科學方案能夠最有效地管理社會的經濟活動、基礎資源,以及植樹進行光能發電或者轉換成其他能源的可能性。
有篇文章提到我國改革開放后,進行大量植樹,現在總共種了760億棵樹,平均一個人占到五六棵,這不算多,還可以再多種。從能量守恒的角度來說,如果把中國能源的能量全部覆蓋,需要植樹一百萬平方公里。
總而言之,目前還不是完全沒有希望,種樹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種樹就是環保,讓自然去發揮它的魅力。
本文源自朱云來在2021·金融四十人年會上發表的演講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定位為“平臺+實體”新型智庫,專注于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