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銀研究
5月11日,國新辦發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七普,下同)數據顯示,全國人口共14.1億人,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0-14歲人口占比有所回升;城鎮化率超預期提升;全國超2.18億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受教育年限進一步提高。主要關注點如下:
第一,老齡化進一步加深,少子化壓力較大,中國人口增長拐點即將到來。一是近十年人口繼續保持低增長。與2010年六普相比,七普全國人口14.1億人,增長7206萬人(六普增長7389.98萬人),增速為5.38%(六普5.84%),年平均增速0.53%(六普0.57%)。二是老齡化加深,勞動年齡人口繼續減少,青少年人口比重有所回升。與六普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0-14歲人口占比上升表明近年來的鼓勵生育政策積極成果顯現。三是少子化問題仍十分突出。自2015年放開二胎后,僅在2016年出生人口創2000年以來最高值,之后繼續連年大降,2020年出生人口降至1200萬。其中,2020年北京、廣州、寧波等地出生人口減少10%-30%。四是少子化疊加老齡化,人口拐點或將到來。在少子化趨勢下,我國勞動力人口早在2012年就開始減少,人口紅利逐步減弱,疊加老齡化逐年加深,生育率長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照此下去我國人口拐點或在2030之前加速到來。
老齡化疊加少子化將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影響。近幾年我國已經出現內需動力不足的問題,由于老年人消費意愿和能力不強,勞動人口贍養老人撫育孩子的壓力加重,制約其消費能力,未來我國經濟增長或將面臨長期需求動力不足的問題。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下滑。面對人口結構壓力,我國要吸取日本的教訓和借鑒國外應對老齡化的經驗,進一步積極調整生育政策和完善養老配套服務,深入推進以“一老一小”為重點的投資和民生發展,擴大托育和養老產業發展。同時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經濟增長動力轉向科技創新和生產率進步。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第二,城鎮化率超預期上升,但亟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七普顯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城鎮化率占比63.89%,超過“十三五”規劃60%的城鎮化率目標,同時較六普城鎮化率提高14.21個百分點。城鎮化率超預期上升,一是在于我國持續加快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取得了積極成效;二是由于我國城市群城市圈戰略規劃步伐加快,促進了流動人口加速向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集聚。但也要注意到,人口居住地和戶籍地分離普遍,流動人口市民化水平有待提升。2020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了將近70%;同時2020年我國戶籍城鎮化率僅為45.4%,低于城鎮化率18.49個百分點,未來亟需加快流動人口市民化。現階段,流動人口市民化還面臨諸多難點,比如,就業不穩定、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險覆蓋率低、住房困難和子女上學難等。對此,下一步我國推動流動人口市民化需要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重點城市落戶政策;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隨遷子女享受公平教育權利;健全農民工就業培訓,加強廉租房、公租房等住房保障。同時要平衡好鄉村振興與農民市民化的關系,鼓勵有意愿的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
第三,人口紅利繼續存在,人力資本紅利未來可期。一方面,全國勞動年齡人口8.8億人,人口平均年齡為38.8歲,總的來看仍然年富力強,與美國38歲的人口平均年齡相差不多。盡管勞動人口在逐步減少,但規模龐大的勞動力仍將為我國帶來人口紅利,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力資本紅利潛力深厚。我國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較2010年增長9873萬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我國人口質量繼續提升,將為科技創新和生產率進步帶來巨大的人力資本紅利,有利于促進我國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點評人:中國銀行研究院 王梅婷)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銀行總行一級部門。研究領域涵蓋全球經濟、國際金融、宏觀經濟與政策、金融市場、銀行業發展等。)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