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一鳴(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內容提要
中國經濟延續穩定復蘇態勢,但經濟恢復還存在結構性差異。總體上,供給恢復強于需求,工業恢復強于服務業,出口恢復強于投資消費。出口增速明顯超出預期,但進口增速偏弱,反映內需仍顯不足。中小微企業發展仍面臨困難,潛在金融風險的釋放壓力也在增大。
政策建議:第一,宏觀政策要堅持穩的基調,保持定力很重要。考慮到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特別是世界經濟復蘇還有不確定性,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穩定市場主體預期。財政政策要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特別是今年的結構性減稅政策要加快落地。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同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既要避免信用收縮,也要避免通脹預期強化。要做好預案,做好跨周期平衡,為應對新的不確定性留足空間。
第二,促進經濟全面均衡恢復。關鍵是要擴大居民消費和促進服務業恢復。完善和落實行之有效的支持小微企業的政策工具,包括新的結構性減稅,將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延至今年底。
第三,增強經濟恢復的內生動力。這根本上要靠深化改革,特別是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全球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都在進入下半場,但是疫情沖擊帶來的結構性影響和對全球經濟的創傷并沒有消除,全球復蘇面臨五大風險和挑戰:
全球經濟復蘇的分化態勢強化,這次危機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損害更為嚴重;
全球復蘇仍面臨疫情的不確定性影響;
全球通脹預期明顯上升;
全球金融風險加速積累;
全球經濟短期反彈并未改變長期低增長趨勢。
以下為發言全文:
我想就兩個方面談一些認識,首先是全球經濟加快復蘇,但仍面臨風險挑戰。
今年以來,隨著疫苗接種率持續上升和主要經濟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球經濟步入加快復蘇的軌道,復蘇進程比2008年金融危機要快。最近國際機構普遍調高了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份《世界經濟展望》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速調高至6%,較1月份的預測提高0.5個百分點。經合組織在最新的《經濟展望報告》中上調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5.6%,較去年12月上調1.4個百分點。全球經濟復蘇帶動全球貿易回暖,世界貿易組織預計今年全球貨物貿易將增長8%。
總體上看,全球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都在進入下半場,但是疫情沖擊帶來的結構性影響和對全球經濟的創傷并未消除,全球復蘇仍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
第一,全球經濟復蘇分化態勢趨于強化。盡管疫情沖擊對全球經濟影響小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但不同類型國家所受的影響也不同于上一次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可能對發達經濟體沖擊更大,但這次危機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損害更為嚴重。發達經濟體疫苗接種率更高,政策支持力度更大,經濟復蘇好于預期。特別是美國經濟復蘇更為強勁,美聯儲3月份預測美國今年增長6.5%,比去年低預測調高1.3個百分點。美國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創近30年新高。歐盟、日本、英國復蘇勢頭雖不如美國強勁,但也呈現出比較顯著的回升。而除了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疫苗接種相對滯后,政策空間相對有限,復蘇進程更為艱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可能要到2023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第二,全球經濟復蘇仍面臨疫情不確定性影響。盡管大規模疫苗接種增強了全球復蘇信心,但變異毒株也呈擴散之勢,如果變異毒株使疫苗的有效性大幅降低,經濟復蘇進程仍可能受阻。從歐洲一些國家最近重新采取封閉隔離措施看,復蘇進程仍將一波三折。現在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形成疫苗接種的落差,全球平均接種率不到10%,但發達經濟體如美國和英國接種率超過50%,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接種率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隨著發達經濟體推行疫苗護照,經濟恢復正常交流的進程會加速,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復蘇進程將受到更大制約。
第三,全球通脹預期明顯上升。主要經濟體延續寬松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財政刺激力度,美國已實施1.9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并正在醞釀超過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歐盟、日本、英國繼續擴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在全球加快復蘇,需求恢復性增長和流動性寬松的條件下,結構性通脹已經顯現,最典型的原油和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反彈。通脹預期趨于強化,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上升,已經達到疫情前水平,有的預測年內可能達到2%。美債收益率上升正在吸引國際資本回流,而新興經濟體為應對通脹和預防資本外逃,被迫收緊貨幣政策,3月以來,巴西、土耳其和俄羅斯相繼加息,經濟復蘇更加艱難。近期,土耳其金融市場劇烈動蕩,預示著新興市場風險上升。
第四,全球金融風險加速積累。全球債務水平突破歷史高位,根據國際金融協會報告,截止2020年9月世界各國共推出財政計劃11.7萬億美元,超過全年GDP的12%。從全球看,這是史無前例的債務高峰。美債收益率上升,也在增大高估值美股的回調風險,2月中旬以來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已呈現明顯回調。隨著美國經濟增長前景進一步改善,市場對美聯儲政策回歸常態的預期強化。如果美聯儲迅速收緊貨幣政策,就可能導致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資產價格大幅下挫,本幣貶值和金融市場動蕩,進而面臨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
第五,全球經濟短期反彈并未改變長期低增長趨勢。當前全球經濟仍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制約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因素,比如人口老齡化、全球化退潮、供應鏈收縮等并未改變。新冠疫情進一步加劇這些結構性矛盾,對中期增長潛力造成持續性傷害,特別是疫情后資產配置的適應性調整規模要超過以往,對企業的生產率增長形成長期影響。現在全球經濟的短期反彈可能是長期低增長過程的一個小插曲。隨著經濟回歸常態,疫情對經濟增長潛力損害的持續影響會進一步顯現。
下面對中國經濟作一些初步展望。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延續穩定復蘇態勢,但復蘇的基礎仍需要鞏固。今年以來經濟前景回升受到四方面因素影響:一是低基速,去年同期基數很低;二是外部訂單轉移,我國生產能力恢復更快,西方國家一些訂單向我國轉移;三是就地過年,節后很快恢復開工,生產快速恢復正常。四是內生動力增強,經濟復蘇面擴大,國內消費和投資加快恢復。在這四方面因素綜合作用下,前兩個月主要指標強勁回升,特別是工業、服務業、零售、投資、進出口的同比增速都超過30%。即便是扣除基數因素,也呈現比較強勁的恢復態勢。
供給端恢復更為強勁。就地過年使得春節后企業生產較往年大幅提前,而且有效工作日明顯增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8.4%,已經超過疫情前水平,說明工業生產恢復非常強勁。與此同時,需求也在持續恢復。內需的缺口加快彌合,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長3.2%,這比疫情前還是要低,固定資產投資兩年平均增長1.7%,恢復還不太理想。外需加速恢復帶動我國貨物出口超預期增長,前兩個月貨物出口增長50.1%,兩年平均值達到17.1%,都超出疫情前的水平。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恢復還不平衡,市場主體感受與宏觀數據還有反差,同時也面臨一些新問題。
第一,經濟恢復還存在結構性差異。總體上,供給恢復強于需求,工業恢復強于服務業,出口恢復強于投資消費,這個態勢盡管有所改善,但尚未根本性扭轉。出口增速明顯超出預期,進口仍然偏弱,反映內需仍顯不足。從供給端看,在外需的拉動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已高于疫情前水平,但需求端消費和投資仍然偏弱,特別是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兩年平均增速還是負增長,制造業投資70%是民間投資,說明民營企業投資行為依然比較謹慎,投資活躍度還不高。
第二,中小微企業發展仍面臨困難。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國內原料價格普遍上漲,中小微企業成本增加,企業盈利空間受到擠壓。加之經濟恢復帶來的市場利率上行和用工成本上升,進一步推高企業綜合成本,小微企業盈利狀況沒有明顯改善,虧損面仍然較大。
第三,潛在金融風險釋放壓力增大。今年以來,民營企業和地方國企債券違約增多,企業的信用風險有所上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還本付息壓力增大。中小金融機構也面臨比較大的存量風險,資產重組和補充資本金的壓力仍然較大。隨著宏觀政策環境的變化,前期積累的風險有可能集中暴露。
宏觀政策要堅持穩的基調。保持定力很重要。去年我國是唯一的貨幣政策基本正常化的主要經濟體,沒有大面積放水,財政刺激占GDP比重也大幅低于發達經濟體,政策空間依然較大。考慮到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特別是世界經濟復蘇還有不確定性,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穩定市場主體預期。財政政策要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特別是今年的結構性減稅政策要加快落地。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同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既要避免信用收縮,也要避免通脹預期強化。對美聯儲可能的政策調整要加強觀察。美聯儲曾表態,要看到實際通貨膨脹“實質性且持續超過2%目標”才會開啟緊縮政策,似乎短期內政策轉向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們要做好預案,做好跨周期平衡,為應對新的不確定性留足空間。
要推動經濟全面均衡復蘇。經濟復蘇還存在結構性差異,關鍵是消費和服務業恢復相對滯后。要有效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要著力消除阻礙擴大消費的體制性障礙,促進消費回升。加大對住宿餐飲、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受沖擊較大的服務企業的政策支持,使其盡快恢復到常態。服務行業大多數是小微企業,要完善和落實行之有效的支持小微企業的政策工具,包括新的結構性減稅,將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延至今年底,增強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
要增強經濟恢復的內生動力。這根本上要靠改革,特別是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包括農村土地制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這有利于釋放消費潛力。有相關研究表明,如果農民工能夠落戶,享有城市戶籍人口的公共服務,就會按照城市居民消費方式消費,人均消費支出將增長27%。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完善數據界定、開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標準。能源、電信、鐵路等基礎性行業改革也有空間,可以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我就匯報這些,謝謝各位。
提問:您對能源化工行業未來的走勢能做一個判斷嗎?包括能源的轉型,未來產業結構的調整?
王一鳴:我就說兩點。第一,現在國際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價格上升,給能源化工行業帶來緩沖。疫情期間很多能源化工企業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時期,能源價格上升增大了盈利空間。但我想說的是,這輪大宗商品價格上升主要是經濟加快復蘇、需求恢復新增長和流動性相對寬松的作用,加之供給還沒有全部恢復,但短期的價格反彈并不意味著價格長期持續上升,能源行業的轉型依然十分緊迫。
第二,能源行業轉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壓力。落實“雙碳”目標,原有的資產配置結構將發生調整和改變。隨著金融系統加快修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的標準,未來一部分高碳排放的資產會發生沉沒,這將倒逼資產配置的適應性調整和再配置,這將給能源行業轉型帶來實質性壓力。
本文為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財經前沿——2021:全球經濟強勁復蘇?”論壇上發表的主題演講,原標題為“全球經濟復蘇面臨的挑戰和中國經濟前景展望”
(本文作者介紹:研究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