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盤和林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揮好重要院所高校國家隊作用,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
從全球百年強國競爭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比拼是關鍵,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是推動我國科技縱深化改革,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重要途經。建國至今,我國開展了一五計劃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863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科教興國戰略決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啟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一系列科技趕超計劃,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概念,標志著我國戰略科技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2017年十九大戰略科技力量首次出現在政府文件中,標志著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意志。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提法,是從地位、作用、貢獻等多個維度來定義科技創新機構的,與傳統的組織、職能維度定位不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必須在戰略全局、戰略領域、戰略能力、戰略影響的指導下,開展創新性研究,必須在國家安全、綜合國力以及國際民生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做出重要的貢獻。
世界發達國家,為推動科技強國建設,設立具有獨特地位和功能的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國家研究中心等,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舉措。比如美國國家發展實驗室,大多是基于曼哈頓工程等國家戰略任務設立的,日本的國立科研機構是國家研發與產業創新的重要力量,還有德法等歐洲國家,均有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的國家實驗室或者研究基地,從事高校、企業等研究機構難以進行的研究。
可以看到,雖然各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具體載體有所不同,但各個國家均是從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度培養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并且在科技創新和發展中發揮著引領作用,與產業科技力量、區域科技力量等基礎科技力量形成互補,實現國計民生的良性循環。
需要注意的是,將國家實驗室作為增強科技戰略力量的重要舉措,并不意味著要在現有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外新建一套完全獨立的體系,國家實驗室作為國家戰略力量的重要載體,具有戰略導向,戰略引導、戰略繼承和不可替代的特性,除了基于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進行科技創新和科技研究,其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鼎新革舊,在現有的科技創新格局基礎上優化存量,創新增量。
具體而言,增強以國家實驗室為重點的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必須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首先是博納賢才與專心致“志”。國家實驗室作為增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舉措,需要博納賢才組建基于戰略科技目標的優勢科研單元,建立戰略科技研究基地,專心解決基于國家戰略目標的,以國計民生為導向的,一系列“瓶頸”式的科技與創新難題,在促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定位,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在戰略性國家科技項目上取得創新型和突破性科技成果。
其次,學科的“百流匯川”與“源遠流長”。提高認知深度需要“知識分工”,拓展認知廣度需要“知識整合”,國家實驗室的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定位,有利于知識創新價值鏈的整合,其和其他創新主體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其為大學、科研機構等基礎科技創新力量提供學科交叉、集成與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保障了科技創新知識的源頭創新,又促進了各個學科邊界拓展和延伸。
最后,“無舊無新”與“舊識新交”。國家實驗室匯聚頂尖科技人才,是為了國家重要戰略發展服務,需要根據國家戰略進行狀態調整。同時,為了保證國家實驗室的活力與創新力,除了穩定的骨干研究團隊,引入流動的人才隊伍形成競爭機制是必要的,有利于保證我國先進戰略科研力量持續性。比如美國的國家實驗室,除了核心的骨干科研團隊,還有一支流動的科研隊伍,一方面有利于科技人才力量聯合,攻克科研學術難題,另一方面有助于對創新科技人才儲備形成激勵與監督。
在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新時代,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形成創新驅動合力,可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舉國的制度優勢,但強化科技力量的具體方式路徑仍待我們進一步探索,比如:如何創造促進科技力量提升的制度、文化、技術、設施等生態環境;如何培養科技人才,增強科技人才的創新力;如何在國家戰略目標的引導下,促進科技要素的流動,提高創新科技的共享;如何激發各個戰略科技力量活力和創造力,實現不同科技力量間價值鏈的整合,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科技重塑世界,強化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選擇,是我國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崛起的關鍵。增強戰略科技力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力、增加保障力、注入戰斗力,打好科學技術攻堅戰,不僅是實現經濟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更是本質所在。
(本文作者介紹: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著名財經作家、著名財經評論員。《5G新產業》《5G大數據》《宅經濟》《新基建》作者。)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