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夏心愉
消息面來說,有媒體稱證監會在商業銀行中進行設立券商的試點(選取至少兩家),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已關注到媒體報道,且并沒有辟謠,只是說目前沒有更多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
他還說,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
“關于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在尚在討論之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沖擊。”
看來監管的確有此設計。
01
市場問,銀行有券商牌照,意味著大資金要來炒股嗎?
市場問,銀行有券商牌照,意味著要搶券商生意了嗎?
第一條,顯然不是。
第二條,理論上銀行是可以這么做,但監管設計初衷肯定不是如此,優質的銀行也沒必要以此為新業務重頭。
關于第一條,基金才是炒股的,券商只是開開戶,所以銀行拿券商牌照不是直接拿錢去炒股。如果大家關心的是有沒有拿理財的盤子去炒股,不妨去盯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看,而不是看放開銀行設立券商試點。
關于第二條,券商有經紀類業務,比如開開戶,代理客戶買賣證券,收點買賣傭金;券商還有投行保薦承銷類業務。
對于經紀類業務,理論上如果銀行拿了券商牌照的確也是可以去做的,但那塊蛋糕本來就瘦得可憐好嘛,而且監管層面的考量肯定不會是讓銀行老大哥去搶小弟們的小玩具。
對于券商的投行類業務,講真的“愉見財經”一直想說,“投行業務”在我們的用詞里包含面太廣了,但其實差別很大。券商們所謂的投行業務,就是做做保薦啦承銷啦這些的,說白了是人家上市場前打下手做輔助的服務性工作,不是真的拿著真金白銀投資占股,然后深度參與企業經營的那種“投行”。所以呢,我也不覺得銀行拿了券商牌照,主要目的是去摻和這攤事兒的。
“愉見財經”給大家整扒個數據吧,能比較直觀說明問題:2019年我國證券業收入3600億元,銀行業收入60000億元。所以監管怎么會讓個有60000億收入的老大哥去盯著3600億的零頭看呢,不會的。
存量博弈沒啥意思。要玩就玩個高質量的。
02
那銀行要券商牌照干啥用?
群里有銀行朋友說,他們以后指望著重回混業經營時代了。話是沒錯,趨勢是在的,但這個“以后”估計要很長遠了。
其實這些年監管的思路是很明確的,劍指實體經濟,輸血給企業們,擴大直接融資,同時證監會也一直指望著提高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的質量。
此外監管或有的戰略意圖還在于,如果中國未來要出一家匹敵全球頂尖金融機構的大型綜合金融旗艦,那還是需要領先的商業銀行扛大旗,混業兼有券商業務亦是必須。
(畢竟券商目前來看還是太小了,出不了超級機構,券商一哥中信證券的規模還比不過銀行家族里的多家城商行老弟。)
給銀行券商牌照和監管所期的這些,有啥關聯?舉兩點我想到的吧。
我想到的第一點。比方說投貸聯動類業務,也就是銀行可以真正地以股權的方式進到企業里。當然做法上肯定會有個資金及風險的區格,也許會要求銀行設立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或內部某種類似的子機構架構,要不然也許初期會設立個專門的基金之類?(這趴是我瞎想的,請指正。)
現在商業銀行卡在哪里呢?有些前景好但風險高的企業,比如科創企業吧,銀行不是不想合作,但只能以“債”的形式進去,顯然性價比不對頭嘛。我們做投資,高風險是對應高收益的,憑啥要銀行承擔高風險對應低收益呢?放放貸款,利息能開多高呀。如果用各種“回存”呀、保證金呀來增加苛捐雜稅吧,就算監管沒查到,人家初創型企業不干,攤攤手,真沒錢。
這種情況下,銀行干的活就變成了“讓利”。讓利雖符合社會責任邏輯,但總歸希望有個符合商業邏輯的辦法吧。投貸聯動就是其中之一,以“股”的方式進去,高風險對應高收益,那就OK了。
03
不過,說得輕巧做起來并不容易的。要不然,現在已經有的那幾家投貸聯動試點銀行,為何沒整出啥大動靜呢?
一則,還是有很多機制沒理順。我聽業內朋友叨叨過,比如等某個批復一等等很久啊,內部的風險容忍度不匹配啊,配套機制不健全啊,一個行權機制都要走大半年啊之類的……
二則,也是我想斗膽問問銀行們的,如果真到了可以“投”的那天,現有的人才儲備,真的有投資能力了嗎?會不會還是以一套舊有的“債”的思維在尋找“股”,舊有的“貸”的思維在判斷“投”呢?或者只敢傍著政府(引導資金)或園區資源、傍著一線VC等開展業務,而沒有自己的放量機制呢?
(順便牢騷一句,反正我天天看券商研報,這么多被評“買入”、“增持”的公司跌跌不休,還有財務造假的,券商也不過如此,銀行屆時的投研能力如何?我是有點忐忑的……)
所以,“愉見財經”一方面用文字努力往“正解”方向引,說著銀行大哥沒必要搶小弟的玩具,又同時擔心著,別到時候如果銀行的“真投行”能力跟不上、人才請不到,到頭來會不會還是以券商經紀類業務先行。比如來個“辦卡送開戶0傭金,當天不炒股的資金全都賺活期理財”之類的,那估計真把券商兄弟們逼急了。
所以還是希望銀行們做點大格局的事兒,別去搶蠅頭小利。
04
我想到的第二點。剛剛是從銀行角度出發想的,下面換成證監會角度,我猜測他們也期待更活躍的股權市場,更多的直接融資,以及有質量的上市公司。
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薛洪言說,獲得券商牌照后,銀行有能力涉足資本市場,還能反過來帶動企業深度參與資本市場。
薛院長稱,銀行既是市場中最大的金主,又是絕大多數企業最依賴的金融伙伴,銀行入局后,既有能力改善股市的資金面,又有能力改善股市的基本面,自然能給A股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如果銀行以“債”的角度去找企業,那就會強調還本付息,看重營業收入,聚焦企業在商品市場中的經營;有了券商牌照后,如果銀行以“股”的視角切入,或是深度進入其它投行類業務,則有能力幫助企業在資本市場賣個好價錢,也會引導企業更多地參與資本市場,通過股權融資補充發展資金。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評論員、主持人,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委會研究員,上海金融青聯委員。微信公眾號:愉見財經。)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