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蒙格斯智庫(黃瑾軒)
導言
又到了一年一度需要減肥秀肌肉的季節,關于怎么才能減肥,人們一直認為要么“管住嘴”也就是少吃點,要么“邁開腿”即多運動,或者是雙管齊下,既要少吃點又要多運動,那么到底哪一種減肥方式的效果會更好呢?
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的Brent McFerran和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的Anirban Mukhopadhyay于2012年發表在《心理學》雜志上的論文《肥胖理論預測實際體重》(Lay Theories of Obesity Predict Actual Body Mass)研究了人們關于肥胖原因的看法對實際體重和食物消耗量的影響。
在一系列遍及三大洲五個國家的研究中,作者發現:第一,人們主要認為肥胖要么是由于缺乏鍛煉引起的,要么是由于飲食不當引起的;第二,運動理論家(那些認為缺乏運動導致肥胖的人)比飲食理論家(那些認為飲食不當導致肥胖的人)更容易超重,前者超重人數是后者的2倍,即使在控制了幾個已知的體重指數(BMI)相關性后,這種效應仍然有效;第三,這一效應背后的機制是,前者傾向于比后者吃更多的食物,這表明肥胖有一個重要的、普遍的、迄今被忽視的心理誘因。
研究背景
肥胖是一個重大公共健康問題,盡管科學家對肥胖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民眾對于肥胖誘因的看法(本文作者把民眾對于肥胖誘因的看法稱為肥胖常民理論),這些看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們會指導實際的目標導向型行為。
人們對許多現象的原因和后果持有常民理論(樸素的看法)(Ross & Nisbett,1991;Wyer,2004)。盡管這些看法有時候與科學共識相吻合,有時候則不一致,但它們仍然可以對人們的判斷和行為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Dweck,2000)。例如,Robins 和 Pals(2002)跟蹤了幾百名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情況,他們發現關于不及格原因的常民理論(即不及格是由于缺乏智力還是缺乏努力)預測了無助的反應和自尊的下降,最終是成績的下降。
在本文,作者檢驗了關于肥胖(或者是更普遍的體重增加)原因的類似樸素看法,并證明了這些看法對個人的實際體重和食物消耗量有著強大和系統性的影響。
作者預測,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運動理論家應該比飲食理論家有著更高的體重指數。換言之,與飲食理論家相比,運動理論家認為飲食對體重的邊際影響更小,因此應該會攝入更多的卡路里,從而變得更重(因為他們額外運動所消耗的卡路里要少于額外攝入的卡路里)。
本文報告了六項實驗的結果,作者在這六項實驗中檢驗了上述預測。
實驗1
前提假設
人們通常將肥胖歸因于飲食不當、缺乏運動、遺傳學,而很少將其歸因于其他因素。人們比醫生更不可能相信飲食不當是肥胖的主要原因。
實驗
從全國代表性樣本中抽取301名韓國人(女性占比54%,男性占比46%,平均年齡為32.61歲,年齡范圍從15歲到68歲),并測試他們認為的肥胖的主要原因:飲食不當、缺乏運動、遺傳。
實驗結果
超過90%的參與者認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當(50.4%)或運動(41.3%),只有8.3%的參與者認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遺傳。
正如所料,飲食理論家的體重指數(21.55,2.82)明顯低于運動理論家(23.10,3.80)。
盡管在總體樣本中有更多的飲食理論家,但在達到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制定的超重醫學標準的參與者中,運動理論家人數(30人)幾乎是飲食理論家(17)的2倍。
實驗2
實驗
本文作者在網上調查了84名美國居民(女性占比63%,男性占比37%,平均年齡為38.39歲,年齡范圍從20到82歲之間),讓他們每個人給予肥胖三大原因即運動理論、飲食理論、遺傳理論相應權重(3個權重相加總和為100%),以此來表明他們相信每個理論的相對強度,并報告他們的身高和體重,以及其他幾個影響體重的已知因素:教育水平、每晚睡眠時間、壓力、藥物使用情況等。
實驗結果
表1 預測體重指數的線性回歸結果
運動理論和體重指數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運動理論和飲食理論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遺傳理論和體重指數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
與正常體重的參與者相比,超重或肥胖的參與者更不可能將飲食不當作為肥胖的原因,也就是說他們給予飲食理論的權重更低。
即使在控制了其他已知的肥胖原因之后,飲食理論家超重的可能性也明顯低于運動理論家。
實驗3
實驗
有303名法國參與者(女性占比43%,男性占比57%,平均年齡42.44歲)完成了實驗2中的實驗,并增加了一些額外的控制變量:當前和童年時代的社會經濟狀況,居住地城市化情況,懷孕狀況、就業狀況、自我報告的整體健康狀況、對營養的興趣、吸煙和自尊。
實驗結果
圖1 體重指數是對飲食理論信仰強度的函數
超重的參與者比正常體重的參與者給飲食理論打的分數更低。
實驗4
實驗
由于在前三項實驗中提出的問題本身可能引起了參與者對飲食理論和運動理論的認可,否則參與者對這些理論的信念可能并不明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從一個在線小組招募了251名美國人(女性占比64%,男性占比36%)參加第四項實驗。
實驗4的參與者首先要回答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一般情況下,你認為一個人超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參與者可以在電腦屏幕上的空格里輸入答案,然后再輸入他們的性別、身高和體重,最終換算成體重指數。這兩個編碼不考慮本文作者的假設,每一個編碼都是開放的。
實驗結果
圖2 體重指數是關于肥胖原因看法的函數
結果和前面實驗的結果相同,持有飲食理論者占比最高(49%),其次是飲食理論和運動理論(20.3%),最后是運動理論(15.1%),因此飲食理論和運動理論占比接近85%。
重要的是,將那些自發地只持有飲食理論者和只持有運動理論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出一種趨勢:運動理論持有者的體重指數再次高于飲食理論持有者。
有趣的是,那些將飲食不當和缺乏運動都作為肥胖原因的參與者的平均體重指數大約是飲食理論持有者和運動理論持有者的平均值之間的中點。
實驗5和實驗6目的是調查在前4項實驗中觀察到的結果背后的發生機制,從而驗證因果關系。
實驗5
實驗
參與者是172名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生(女性占比58%,男性占比42%),他們在實驗室參與一系列實驗,以換取課程學分。在進入到實驗室后,所有參與者都被給予一個不透明的杯子,里面有7個獨立包裝的巧克力,他們可以在完成實驗時吃掉巧克力。這些參與者被告知巧克力是以前實驗時留下的,他們可以隨意吃任何他們喜歡吃的東西。
在完成其他幾項均與食物無關的實驗后,參與者完成了實驗4中的測量,在參與者離開后,實驗人員計算他們留下的杯子里剩下的巧克力的數量。
實驗結果
人們并不一致認為過度飲食(或運動不足)是肥胖的主要原因,控制了年齡和性別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與相信是不當飲食導致肥胖的人相比,相信是缺乏運動(而不是不當飲食)導致了肥胖的人吃了更多的巧克力。
實驗6
實驗
參與者是香港理工大學的93名本科生(女性占比52%,男性占比48%),他們來到實驗室完成多項實驗以換取學分。每個參與者都有一個工作臺,上面有一臺電腦和一張紙,參與者的任務是閱讀一篇描述(虛構)論文,論文指出,肥胖幾乎完全是由暴飲暴食和不當飲食造成的,或者是由于運動不足造成的。
在閱讀完文章之后,參與者要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信息,并回答一個問題:它表明了什么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回答的范圍從1(飲食)到7(運動),然后所有參與者對文章傳遞的信息的可信度進行評估,評估范圍從1(一點也不可信)到7(非常可信),閱讀文章所花的時間也被電腦記錄了下來。
實驗結果
接受運動理論的參與者比接受飲食理論的參與者吃得多,這說明對肥胖原因的看法影響了食物消費。
結語
關于肥胖原因的常民理論對食物消耗有著因果影響,相信飲食不當導致肥胖的人不太可能超重,這一事實是支持醫學結論的,即減肥最有效的途徑是改變飲食習慣;而那些強烈認為是運動不足而不是飲食不當導致肥胖的人往往有更高的體重指數。
另外僅僅告訴人們是吃的太多導致了體重增加是可以阻止變胖的。
加入蒙格斯智庫知識星球
蒙格斯智庫知識星球是這么一個地方:
1、經濟、金融、法律、風險領域很多問題涉及敏感話題,要說透,在微信群和公眾號有諸多不便,因此蒙格斯智庫借助知識星球這個平臺,在合法合規前提下基于觀察和原理直言不諱,給讀者帶來真實而有價值的洞察。
2、蒙格斯智庫研究報告前期主要針對機構客戶,為了踐行知識普惠,現知識星球里免費分享蒙格斯原付費研究報告的節選。
3、蒙格斯智庫匯集了經濟、金融、法律、風險領域的一流專家學者團隊,是分享專家們零散思想火花的地方,也是答疑解惑的地方。
(本文作者介紹:國內首家中國宏觀經濟拐點研究和風險研究的獨立智庫機構,對經濟、金融、法律、風險等領域開展量化模型研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