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管濤
產業鏈、供應鏈不完全是外商投資,本地企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所以我認為,疫情對中國的影響是短期的擾動因素。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的變化是受中長期因素的影響。
我講一講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大家都注意到,疫情發生以后,國內的人員流動、生產活動陷于停頓,大家擔心會加速制造業的轉移。實際上,從“非典”的經驗來看,當時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當時大家也討論是要轉移生產,但我們可以看到,從“非典”以后,中國利用外資里制造業的占比大幅下降,2003年的制造業在利用外資里的占比是70%,但現在只有20%多一點點,確實占比降低。外商投資企業在進出口中的比重下降了,從60%降到了2019年的不到40%,看起來外資在中國的整個制造業扮演的角色地位在下降,但是這不等同于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地位的變化。
第一, 中國雖然利用外資的制造業占比下降,但是利用外資的規模是名列前茅的,在發展中國家里是第一位,全球排名第二。
第二,制造業利用外資少了,但是非制造業利用外資占比在提高,我們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反而是在上升的。我們注意到,比方說日本松下,四十年前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主要是向中國市場做家電的,但現在它在中國搞了一個集團,它的經營活動已經是研發、制造、銷售、物流多個方面,已經不是簡單的制造了,還有服務、物流、研發,這些都是服務業的投資。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講,我們更加嵌入到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里面。
第三,外企確確實實在進出口的中國份額是下降的,但是民企是異軍獨起。而且民企2019年在進出口的份額已經是超過了外企,占到42.7%,外企只占到39.8%。外企原來是在中國組裝生產對外銷售,現在在中國生產向中國銷售。此前德意志銀行有篇研究報告,按照國民原則,按照總銷售的口徑,把美國在中國的公司,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的算作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把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外國公司在中國生產對美國出口剔除以后,按照國民原則可以看到,中國美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大幅減少。按照美國商務部的口徑是3755億,按照德意志銀行測算的口徑只有774億,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不是以出口為主,主要是面向中國市場。
第四,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的量和質都有明顯的提升。中國在全球貿易里的份額上出口是全球第一。中國的貿易順差中,按照增加值口徑,相當于中國海關口徑貿易順差的一半多一點,2005年的時候還是95%,到2015年的時候只有51.5%。中國的很多產品不完全是中國生產的,涉及到國外的很多環節,最典型的就是蘋果手機的例子。從中國加工貿易的情況來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也在提高。2013年的時候,加工貿易的增值率只有不到50%,2019年提高到70%左右。
我們要把外商投資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關系做一個區分,外商投資是不是投制造業那是另外一回事。即便是對制造業的投資減少了,也不意味著中國整個利用外資是減少的。此外,產業鏈、供應鏈不完全是外商投資,本地企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所以我認為,疫情對中國的影響是短期的擾動因素。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的變化是受中長期因素的影響。
本文為作者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組織業界專家召開的“宏觀論道:當前形勢下的經濟前瞻與資本市場展望”網絡視頻會議上的講話
(本文作者介紹: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董輔礽講座教授)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