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 等
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我們在《51年84人: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思想全景(上)》中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篇將系統介紹1987-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2.19 1987年:羅伯特·索洛
1987年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由于其對影響經濟增長與福利結構因素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索洛提出的經濟增長理論指出技術進步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主張政府必須有效干預市場經濟,引導市場技術發展。
索洛于1924年出生于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他成長的1930年代正處于美國大蕭條爆發時期,兒時成長經歷對其宏觀政策態度產生巨大影響。1940年索洛進入哈佛大學就讀生物學,隨后的學習生活以及爆發二戰后的參戰經歷使其轉變研究方向至經濟學,并師從著名經濟學家列昂惕夫。索洛分別于1947、1951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以及哲學博士學位,并在其后前往麻省理工大學任教,在此期間索洛結識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并受其凱恩斯主義影響,逐步建立起經濟學理論思想。
索洛主要學術貢獻主要有兩項,一是提出索洛經濟增長模型。1956年《對增長理論的貢獻》一文中,索洛推翻了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理論強調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具有壓倒性重要性的結論,建立索洛經濟增長模型。該理論放松了哈羅德-多馬模型中對資本-產出率不變的假設,并引入技術變量,將資本邊際收益遞減、完全競爭經濟和外生技術進步及其收益不變作為其理論假設。索洛模型認為,當外生的技術以固定比率增長時,經濟將在平衡增長路徑上增長,而當外生技術水平固定不變時,經濟將趨于停滯,投資僅能補償固定資產折舊和裝備新工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二是提出的余值法(remainder method)及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測量。在索洛1957年發表的《技術變化與總生產函數》一文中,其假設技術進步是“希克斯中性的”,即對應于給定的資本一勞動率,資本和勞動的邊際替代率不變,通過對生產函數的一系列偏微分推導,將人均產出增長率(或勞動生產率)分解為技術進步速度加上人均資本擁有量的增長速度乘以資本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索洛利用余值法公式計算了美國40年間有關數據,并證明要想加速經濟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加速技術進步而不應一味追求增加資本的投入量。
2.20 1988年:莫里斯·阿萊斯
1988年莫里斯·阿萊斯(Maurice Allais)因其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他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法國學者。阿萊斯發展了古典主義的一般均衡理論,認為自由市場是實現效率最大化的基本途徑,因此在政策上極力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
阿萊斯1911年出生于法國巴黎,早期曾在綜合工作學校學習工程學,1936年作為國家工程師在法國礦業行政部門供職。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陷入蕭條的經濟現象使其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如何解釋、解決經濟問題,改善社會生活水平等,并由此走上了經濟學研究的道路。1944年,阿萊斯擔任高等礦業學校經濟分析學教授并于1949年獲得巴黎大學工程博士學位。阿萊斯對經濟領域的研究十分廣泛,包括一般均衡論和經濟計算基礎、資本理論、隨機選擇理論、貨幣動力理論、概率論和統計分析、經濟政策、國際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科學、科學研究與方法論等各個領域,但由于并非經濟學專業畢業,研究語言為法語等原因,他的學術成就早期未能獲得重視,是一位被埋沒的經濟學巨人。
阿萊斯對經濟領域的主要學術貢獻是更進一步發展了一般均衡理論。1943年阿萊斯發表的《尋找一門新的經濟學科》,對一般均衡理論和最優理論做了詳盡的論述。阿萊斯對過去一般均衡模型中“單市場經濟模型”進行了批判,并提出“多市場經濟模型”,假定導向均衡的交換在任何時點、以不同的價格連續發生,不同經營者作用的價格不必是同一的,在“可分配剩余”的驅動下,每一次交易都趨近均衡,證明了只有在沒有剩余價值可分配的條件下,才能達到一般經濟均衡。此外,他提出了“阿萊悖論”、“可分配剩余”、“心理性時間”等概念,并運用數學模型揭示了市場達到均衡的條件。
2.21 1989年:特里夫·哈維默
198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挪威經濟學家特里夫·哈維默(Trygve Haavelmo),以表彰他開創性的將概率論方法運用于計量經濟學中,以及對聯立經濟結構問題的貢獻。這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首次頒給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研究。哈維默是計量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完善了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對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之后,概率論成為了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
哈維默1911年出生于挪威,1933年畢業于挪威奧斯陸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畢業后,在奧斯陸大學經濟研究所做研究助理,在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希的指導下參與研究。1945年,哈維默出任挪威駐美國大使館商務參贊。1947年,由美國返回挪威。回國后,哈維默曾擔任挪威財政部處長職務。1948年他回到奧斯陸大學,擔任該校經濟學教授,同時進行計量經濟學的理論研究,直到1975年退休。
哈維默的主要貢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完善了計量經濟學的概率論基礎。他在經濟研究中非常重視變量的隨機因素,其博士論文也正是從隨機因素出發,為分析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一種理論基礎。二是對聯立經濟結構的分析。經濟學的變量有時是由若干變量同時決定的。哈維默的研究區分了結構方程和簡化方程的差別。他認為前者是經濟理論給定的方程,后者則是當我們把內生變量作為外生變量和隨機擾動的函數,并對其求解時得到的方程。這兩種方程對應的變量關系存在明顯不同。
2.22 1990年:哈里·馬科維茨、默頓·米勒和威廉·夏普
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默頓·米勒(Merton Miller)和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以表彰他們在金融經濟學的開拓性貢獻。其中,馬科維茨的主要貢獻是構建了投資組合管理的微觀理論(均值方差模型),夏普的主要貢獻是構建了金融資產的定價理論(CAPM)。米勒的主要貢獻是對公司金融領域的理論(MM定理)的發展。這三人的理論時至今日仍是金融學課堂的必修內容,他們對金融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對商業機構對金融資產的定價也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2.22.1 哈里·馬科維茨
馬科維茨1927年出生于美國芝加哥,1950年和1954年分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期間,馬科維茨發表了在金融學理論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資產選擇:有效的多樣化》。畢業之后,馬科維茨就職于蘭德公司(RAND Cooperation),繼續研究工作。1963年離開蘭德公司后,馬科維茨投身實業界,先后出任聯合分析研究中心公司(Consolidated Analysis Centers Inc)董事長、套利公司(Arbitrage Management Co)董事長。1974年-1983年,馬科維茨加入IBM,擔任研究員。1990年之后,馬科維茨的工作重心重回學術界,在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擔任教授。2007年至今擔任蘭迪管理學院(Rady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
馬科維茨的學術貢獻,是創建了基于均值和方差的證券組合理論(均值-方差模型)。在此之前,投資理論通常只關注股票的預期收益。但馬科維茨意識到,如果投資者僅僅只關注股票的預期收益,那么所有人都應當將所有錢都投資于一只預期收益最高股票,這與實際中觀察到的分散投資的現象明顯不符。投資者分散投資是因為他們不僅關注預期收益,而且關注股票的風險。據此,馬科維茨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假設證券收益率服從正態分布,以收益率的均值、方差這兩個數字特征來定量描述單一證券的收益和風險。他進一步考察投資組合收益率的均值和方差。發現組合收益率的均值是成分證券收益率均值的簡單加權平均,但是組合收益率的方差卻小于成分證券收益率方差的簡單加權平均,從而解釋了分散投資可以分散風險的數學原理。在這一框架下,馬科維茨推導出證券組合有效邊界,進而得到不同風險水平下的最優證券組合。1952年馬科維茨首次發表了這一模型后,不斷對其完善、發展,使其成為了影響學術界和金融機構資產配置實踐的重要理論工具。他也因為該理論而成為金融經濟學領域的先驅。
2.22.2 默頓·米勒
米勒1923年出生于美國波士頓。米勒本科畢業于哈佛大學,在二戰期間曾在美國財政部的稅收部門從事研究工作。1952年,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后成為了倫敦政經學院的講師。1953年他加入卡內基梅隆大學,并在那里結識了一生中重要的合作伙伴,包括赫伯特·西蒙(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和弗蘭克·莫迪利亞尼(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1958年,米勒和莫迪利亞尼發表了第一篇MM定理的論文,隨后又在60年代早期連續發表了多篇關于公司債務結構的論文,進一步延續和豐富了這項研究。1961年,米勒來到芝加哥大學,繼續研究公司金融理論。70年代以來,他的研究興趣向金融監管和經濟問題轉移,并開始擔任商業機構的顧問等職位。1990年起,他擔任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CME)的外部專家,直至2000年去世。
米勒最重要的學術成果是和莫迪利亞尼一起發表了具有重要影響的莫迪利亞尼-米勒定理(MM定理)。MM定理假設資本市場是完善的,所有市場主體可以很方便的獲得所有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和其他費用,投資人是理性人且對未來有著一致的預期,在此基礎上給出了公司價值和杠桿結構之間的關系。它包含兩個命題,MM定理一認為,在不考慮所得稅的情況下,企業價值和公司的資本結構無關,公司債務并不能增大企業價值。MM定理二認為,在考慮所得稅的情況下,企業價值受到公司杠桿結構的影響,因為企業債務的利息可以抵扣所得稅,從而增加公司價值。即負債對公司經營有稅收節約效應。MM定理自提出以來一直是公司金融理論中的核心內容,也是金融學專業本科生的必修理論之一。盡管有學者質疑MM定理的假設過強,在現實中難以滿足,但時至今日,MM定理仍然是分析公司債務結構的重要起點,也是許多實證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
2.22.3 威廉·夏普
威廉夏普1934年出生于美國波士頓,1951年高中畢業后考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準備攻讀醫學學位。但一年后轉學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經濟學,分別于1955年和1956年獲得經濟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后,他加入了蘭德公司,并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蘭德公司,夏普結識了馬科維茨。由于興趣相投,二人展開了密切的合作,夏普曾表示,馬科維茨事實上承擔了他博士論文的指導人的角色。1961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夏普成為了華盛頓大學的教授。1964年他發表了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論文,建立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1970年,他成為了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在繼續進行金融研究的同時,也為美林證券和富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咨詢服務。1986年創辦了夏普-羅素咨詢公司,提供資產配置方面的研究和咨詢服務。1990年之后,他先后為多家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咨詢和研究服務。目前,他是金融引擎公司(Financial Engines Inc.)的名譽主任。
夏普最重要的學術貢獻,是發展了馬科維茨的理論,創立了具有廣泛影響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馬科維茨的理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在實際操作中則顯得過于復雜。要從當時的市場上的1500只證券中挑選出有效率的組合,對于當時的計算機技術而言成本過高。因此以夏普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的開始研究是否可以在實際應用中簡化馬科維茨的理論。假設所有投資者都采用馬科維茨的理論,那么風險資產是否存在均衡價格?1964年夏普在The Journal of Finance發表的論文《資本資產價格:風險條件下的市場均衡理論》標志著CAPM理論的建立。在所有投資者都采用馬科維茨理論,且市場不存在任何摩擦及交易成本等一系列假設下,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與資產的風險水平β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這一理論簡化了風險資產均衡價格的定價理論,增強了均值方差模型在現實中的適用。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衡量資產收益-風險水平的一個非常有用的指標“夏普比(Sharpe Ratio)”,即資產的超額預期回報率和標準差的比值,成為金融機構投資中常用的指標之一。這些研究豐富了馬科維茨的基礎性理論,因此成為了現代金融經濟學理論的基礎。
2.23 1991年:羅納德·科斯
199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表彰他對交易成本和產權對經濟體制結構和運作的重要性的研究。科斯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人物,是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也是芝加哥經濟學派的代表之一。科斯的重要意義在于他的思想深刻且具有很高的原創性。他的理論直接誕生了新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側重于用經濟學思想研究制度,目前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托-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重要分支。道格拉斯·諾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羅德·德姆塞茨、奧利弗·威廉姆森、波斯納、張五常等都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科斯關于產權的研究不僅在經濟領域取得了重要的影響,在法律領域也有很強的影響力。
科斯1910年出生于英國倫敦市郊的一個小鎮。1932年,科斯在倫敦政經學院獲得商學學士。1934年,科斯赴利物浦,擔任利物浦大學助理講師。此后,科斯分別在政府及多個學術機構擔任研究員和教授。1951年,科斯獲得倫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同年移居美國。1959年,加入弗吉尼亞大學經濟學系。1964年,科斯轉入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此后長期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成為芝加哥學派的重要人物,2013年,科斯在美國去世,享年103歲。
科斯對經濟學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他的兩篇代表作中,即《企業的性質》和《社會成本問題》。1937年,科斯發表了《企業的性質》一文,回答了公司的為何產生,邊界在哪里這一問題。科斯創造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這一概念,包括提供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的費用、訂立和執行合同的費用等,并指出,當市場交易成本高于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成本時,企業便產生了,企業的存在正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費用。然而,企業規模的增長并不是無限的。隨著企業規模的增長,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也逐漸增大,當市場交易的邊際成本等于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的邊際成本時,企業規模擴張便會達到極限。1960年,科斯發表了《社會成本問題》一文,回答了交易成本為零情況下,合約行為的特點。他發現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而且對產權界定是清晰的,那么無論初始的資源分配如何,市場將通過自由交易達到最優效率。在這篇論文中,科斯研究了牧場主的牛踩踏農場主的莊稼(外部性)的問題。科斯認為,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如果修建籬笆限制牛群的成本低于莊稼毀壞的損失成本,那么籬笆一定會被修起來。誰來修這個籬笆則取決于初始的產權分配。該過程是由市場自發完成的,并不需要政府對此進行干預。喬治·斯蒂格勒后來這一成果命名為科斯定理,科斯定理也成為目前研究產權、交易成本最重要的工具。
2.24 1992年:加里·貝克爾
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表彰他將微觀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擴展到更為廣闊的人類行為,包括非市場行為中。貝克爾將經濟學和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聯系起來,增強了經濟學的影響力。貝克爾是芝加哥學派的重要人物,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吸收了芝加哥學派傳統的基礎上,將這一傳統拓展了新的應用范圍,因此獲得廣泛的美譽。
貝克爾1930年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博茨維爾。1951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學士學位,1955年獲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1960年,年僅30歲的貝克爾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1970年,他返回母校芝加哥大學,并長期在那里任教。2014年,貝克爾在芝加哥去世。
貝克爾研究的主要貢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歧視的經濟學分析,貝克爾在他1955年的博士論文中指出,歧視行為不是單方面的,其產生的經濟學效應對歧視者和被歧視者都會產生影響。如果雇主因為性別、種族等原因歧視雇員,一方面雇員的收入會受到影響,但另一方面,雇主也會縮小他可雇傭人員的選擇范圍,進而影響其員工整體素質,導致他無法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二是對犯罪的經濟學分析,貝克爾的研究獨辟蹊徑,他認為,盡管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但對于犯罪分子而言,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犯罪的收益大于其成本,例如被逮捕、定罪等的概率,那么他們就會參與犯罪。因此,降低犯罪率的重要手段,除了增加警力以外,還可以包括增加處罰的力度。三是人力資本的研究,貝克爾對人力資本的研究是創新的,他認為經濟的發展意味著資本的增長,其中包括經濟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增長。人力資本的增長可以帶來技術和創新,從而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
2.25 1993年:羅伯特·福格爾和道格拉斯·諾斯
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和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North),表彰他們在經濟史研究中創新性的使用經濟理論和量化方法,解釋經濟和制度變遷。福格爾是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計量史學和新經濟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稱作“新經濟理論的創始人”、“經濟史學的集大成者”。福格爾對經濟史學的貢獻引起了一場革命,吸引了一代經濟學家投身研究經濟歷史問題。諾斯是新制度經濟學的重要人物,同時他和福格爾都是新經濟史研究的先行者,他利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和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經濟史問題,擴展了經濟史研究的新邊界,也為人們理解經濟史提供了新思路。
2.25.1 羅伯特·福格爾
福格爾1926年出生于美國紐約,1948年獲得康奈爾大學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63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1年至今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福格爾是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曾任經濟史學會會長、社會科學史學會會長、美國經濟學會會長。
福格爾的學術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美國19世紀的運輸革命研究。傳統認為大規模的交通運輸系統對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福格爾設計了反事實的歷史編撰法:他用實際存在的情況和一種假設的趨勢進行了比較,以評價修鐵路的重要性。他發現鐵路對于解釋經濟發展并非絕對必須,它們對GDP的增長的影響不到3%。福格爾運用反事實論證和成本效益分析的結果,成為經濟史方法論的創新者。二是對南北戰爭前美國的奴隸制研究。通常認為美國的奴隸制是一種低效率的生產方式,福格爾及合作者通過使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以及復原當時的一些統計數據以重新考察美國的奴隸制度,認為奴隸制是一種剝削制度,但奴隸制之所以在美國歷史上長期存在,是因為其效率高,且獲利能力大。奴隸主并不會僅僅沉溺于種植園生活和地方政治斗爭之中,他們是理性且追逐利潤的。三是對歷史人口學研究。福格爾的另一項極有影響的工作是關于歷史人口學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營養和健康的變化與經濟、社會和人口統計行為之間的關系。
2.25.2 道格拉斯·諾斯
諾斯1920年出生于美國的馬薩諸塞州,本科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二戰時曾在美國海軍服役,1952年在伯克利獲得博士學位,隨后赴華盛頓大學任教。1960年-1983年,諾斯擔任華盛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并在1967年-1979年間擔任經濟學系主任。1982年,諾斯加入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擔任經濟學教授,并在1984年-1990年間擔任該校政治經濟學中心的主任。諾斯于2015年去世,享年95歲。
諾斯的主要貢獻在于使用新古典主義的理論和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經濟史問題,從而豐富了經濟史研究的內涵。他的主要理論貢獻是建立了制度變遷理論,這一理論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三個方面。(1)產權理論認為,產權對于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影響,清晰的產權能夠增強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因此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然而歷史數據表明,經濟衰退的時間長于經濟繁榮的時間,因此人類并不總是能夠建立起有效的產權制度。(2)國家理論認為,國家的存在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界定產權結構的競爭與合作的基本規則,二是在上述框架下降低交易費用從而最大化社會產出,增加國家的稅收。上述兩個目標并不一致,因此諾斯認為,統治者會從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界定一套有利于統治集團而無效率的產權結構。(3)意識形態理論認為,經濟學理論一直排斥或拒絕意識形態在經濟增長和制度變遷中的作用。而意識形態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種手段,例如,如果界定和執行產權的成本大過收益,那么通過外部力量界定產權就是無效率的,需要意識形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因此意識形態實際上是在法律法規之外,由道德,傳統以及民族歷史等構成的規范人們行為的有力工具,從而降低社會的交易成本,使產權執行的效率得以提升。
2.26 1994年:約翰·海薩尼、小約翰·納什和萊茵哈德·澤爾騰
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約翰·海薩尼(John Harsanyi)、約翰·納什(John Nash Jr.)和萊茵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表彰他們對非合作博弈均衡所做的開拓性貢獻。海薩尼是博弈論概念的創新者,他提出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將參與者的信息與偏好納入博弈論模型,極大地促進了博弈論的發展,是方法論上的巨大突破。納什為現代博弈論學科體系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貢獻,他提出的納什均衡在博弈論的經濟學應用中處于核心地位,在金融、會計、市場學甚至政治學等領域,納什均衡概念均起著重要作用。澤爾騰是博弈實驗的開創者,其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為博弈論及其應用、實驗經濟學等。澤爾騰提出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的概念可以為納什均衡設定限制條件,避免經濟學的角度不合理的均衡。
2.26.1 約翰·海薩尼
海薩尼1920年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1944年在布達佩斯獲得藥學碩士學位,1946年海薩尼在布達佩斯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兼修社會學和心理學。1950年海薩尼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習經濟學課程,并于1953年獲得悉尼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56年海薩尼在洛克菲勒研究基金的支持下進入美國斯坦福大學,1958年獲得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64年海薩尼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直到1990年退休。海薩尼于2000年去世,享年80歲。
海薩尼是把博弈論發展成為經濟分析工具的先驅之一,他對不完全信息博弈進行高度創新分析,并進一步提出貝葉斯納什均衡的概念。海薩尼《貝葉斯參與者完成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論文中提出了一種將不完全信息博弈轉換成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的方法。他提出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所有參與者的真實類型都是給定的,其他參與者不知道某一特定參與者的真實類型,但知道可能出現類型的分布概率,并且分布概率的情況是公共可知的。這樣就把不確定條件下的選擇轉換為風險條件下的選擇,將不完全信息博弈轉換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這種轉換方法被稱為海薩尼轉換。海薩尼轉換是博弈論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極大地拓展了博弈論的分析和應用范圍。在海薩尼轉換的基礎上,海薩尼進一步提出了貝葉斯納什均衡(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均衡)的概念,即在給定自己的類型和對手的類型的概率分布的情況下,能使每個參與者的期望效用達到最大化均衡策略。
2.26.2 小約翰·納什
納什1928年出生于美國西弗吉尼亞的布魯菲爾德,1945年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讀化學工程專業,他的數學老師發現了他的數學天分,鼓勵他學數學,隨后納什正式轉入數學系。1950年納什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學位,1951年開始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助教,后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納什的研究和生活經歷被拍成了美國著名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納什2015年因車禍去世,享年86歲。
納什的主要貢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作與非合作博弈的區分。納什最先對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進行了區別,他認為以前的理論包含著某種被稱為合作類型的N人博弈思想,它以一種對能由局中人形成的不同合作之間相互關系的分析為基礎。與此相反,納什的理論假定每個參與者與其他人之間沒有合作與溝通,該思想拓展了博弈論的研究范圍,增強了博弈論的應用性。二是納什均衡的提出。納什對非合作博弈的重要貢獻是闡明了包含任意個參與者和任意偏好的一種通用解概念,后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納什均衡在經濟學領域和其他相關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改變了經濟學的體系和結構,擴展了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增強了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同時,納什均衡極強的數學特征改變了經濟學對于博弈問題研究的表述方式、使其更加規范、科學。納什均衡影響了同時代的大量經濟學家和數學家,與納什同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海薩尼和澤爾騰的重要貢獻,都來自于對納什均衡的完善和發展。
2.26.3 萊茵哈德·澤爾騰
澤爾騰1930年出生于德國的布雷斯勞(現屬波蘭),1951年進入法蘭克福大學學習數學。1957年在獲得法蘭克福大學數學碩士學位后,澤爾騰被該校經濟學家海因茨·薩爾曼聘為助手,在薩爾曼的指導下,澤爾騰開始從事博弈論及其應用和實驗經濟學研究,并于1961年獲得法蘭克福大學數學博士學位。1967年至1968年澤爾騰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作訪問教授,1972年轉到比勒菲爾德大學工作,1984年至今一直在波恩大學工作。
澤爾騰的主要學術貢獻是提出了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澤爾騰增加了納什均衡的附加條件,提出了“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和“顫抖手完美均衡點”兩個新概念。澤爾騰發現傳統的納什均衡中,并非所有納什均衡點都是合理的,例如某些均衡點要求參與者實施“空洞威脅”,即事實上無法實施的威脅策略,依據這一策略得到的均衡解也是無意義的。澤爾騰提出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的概念,排除了不直觀不合理的納什均衡點。但子博弈均衡點集合取決于擴展型博弈的細節,不能完全排除所有不直觀不合理的納什均衡點,因此澤爾騰又提出了顫抖手完美點的概念,利用人類行為包含非理性因素(參與者會犯錯誤)這一點,形成對理性概念的一種新理解。
2.27 1995年:小羅伯特·盧卡斯
199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 Jr.),表彰他發展和應用了理性預期假說,改變了宏觀經濟的分析方法,加深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盧卡斯是芝加哥學派和新古典主義的核心人物,他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和理性預期假設深刻的影響了對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曼昆將他評為20世紀后25年最重要的宏觀經濟學家。盧卡斯對宏觀經濟模型的構造、計量方法、動態經濟分析以及國際資本流動分析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
盧卡斯1937年出生于美國華盛頓州的亞基馬,1959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后,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歷史學碩士學位,在旁聽了經濟學理論課后,盧卡斯決定改學經濟學。1964年盧卡斯獲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學開始了教學與研究生涯。1974年盧卡斯回到芝加哥大學,并長期任教。1980年成為該校約翰·杜威優異貢獻教授。
盧卡斯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包括兩方面,一是作為核心人物創立了新古典主義學派:20世紀70年代,美國出現了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并存的現象,凱恩斯主義學者對此束手無策,貨幣主義理論也不能對這種“滯脹”現象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盧卡斯把理性預期假說結合到貨幣主義模型中,而薩金特、羅伯特·巴羅等人對理性預期假說作了進一步地闡明和發展,并把理性預期引入宏觀經濟模型,形成了以盧卡斯為首的新古典主義學派,或稱為“理性預期學派”。盧卡斯的理性預期理論認為個人和企業在做出經濟決策之前都是理性的,一定會收集和利用一切信息來開展經濟活動。該理論所說的預期,主要是指消費者和企業對經濟變量在將來一段時間里的值所作的估計,而要使這種估計成為預期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對某一經濟變量的估計是該變量的數學期望值;二是個人和企業必須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信息求出某一變量的數學期望;三是這些信息包括一切與估計經濟變量有關的和有用的經濟理論在內。根據這一理論,盧卡斯完成了對菲利普斯曲線的改造,他提出,由于人們對經濟變量存在理性預期,因此已被預期到的總需求變動不會影響產出,只有沒有預期到的總需求才會導致更高的產出和更高的價格水平。因此,考慮理性預期理論的菲利普斯曲線可以表示為,實際通脹偏離預期的程度和實際失業率偏離自然失業率的程度成正比。
二是提出了盧卡斯批判:盧卡斯的理性預期理論是直接針對凱恩斯主義提出來的,因而被稱為“盧卡斯批判”。盧卡斯批判了凱恩斯主義企圖把市場經濟當作一架機器來調節的宏觀經濟政策,認為宏觀政策總是無效的。盧卡斯指出,當宏觀經濟政策出臺之后,人們會將政策因素加入到預期中,進而影響當下的行為,這使得宏觀經濟政策出臺時所參考的政策變量發生了改變。因此宏觀經濟政策永遠都是內生變量,政策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
2.28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和威廉·維克里
199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和威廉·維克里(William Vickrey),表彰他們對非對稱信息下的激勵理論所做的基礎性貢獻。莫里斯開拓了非對稱經濟學領域,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把自己的理論生動地總結為:信息與激勵——關于“胡蘿卜和大棒”的經濟學。維克里屬于后凱恩斯學派,是公共事業定價的實踐先驅,他對最優稅制結構理論、拍賣理論的研究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基礎,他重要而富有創造性的貢獻深刻地影響了現代公共經濟學。
2.28.1 詹姆斯·莫里斯
莫里斯1936年出生于英國蘇格蘭,1963年獲得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63年至1968年在劍橋大學任教,并擔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1969年莫里斯被正式聘為牛津大學教授,1995年轉回劍橋大學任教。莫里斯于2018年去世,享年82歲。
莫里斯在不對稱信息經濟學領域的理論貢獻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信息不對稱理論。莫里斯認為經濟決策人能夠獲得的信息通常是不充分、不對稱的,而且獲得相關信息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信息不完全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經濟均衡,進而影響到市場均衡狀態以及市場均衡的經濟效率。二是最優所得稅結構理論。莫里斯認為政府征稅需要保證公平和效率,如果政府能夠準確、清晰地判斷納稅人的能力高低,并根據納稅人能力高低而征收不同的稅收,這樣保證社會的公平及滿足政府財政所需收入。三是激勵機制理論。莫里斯認為市場實現激勵相容是可行的,即使市場中的經濟行為主體都是自利的,但只要設計出一套有效的規則加以引導,也能實現帕累托最優配置或其他社會目標。四是信號篩選理論。莫里斯認為有能力的人愿意接受教育,因為這能使他們被區分出來,所以應該把工資和教育水平掛鉤。
2.28.2 威廉·維克里
維克里1914年出生于加拿大,1935年在耶魯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3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然后他供職于美國國家資源計劃署和美國財政部稅收研究部,1948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46年維克里在哥倫比亞大學以講師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1958年升為教授,1971年他被任命為麥克維卡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1982年以麥克維卡講座榮譽教授的身份退休。維克里于1996年去世,享年82歲。
維克里最主要的學術貢獻是他對于最優稅制結構理論和拍賣理論的研究。在最優稅制結構理論中,維克里強調賦稅體制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到納稅個體的自我激勵,這樣這個問題就轉化為激勵與信息不對稱兩個方面。他認為用風險來衡量效用對實現最優收入分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并由此分析了公平與激勵間的沖突,系統地闡明了當個人產量是私人信息時的最優化問題。他還進一步推導出一個歐拉方程作為計算最優稅收函數的必要條件。在拍賣理論的研究中,維克里把投標與競價的方式分為4類并進行了比較,他指出在適當的條件下,賣方如果使用這幾種拍賣方法的任何一種,預期收入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著名的收入相等原則,所以賣方會采用最方便買方競爭的維克里投標法。
2.29 1997年:羅伯特·默頓和邁倫·斯科爾斯
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和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表彰他們提出了衍生品定價的新方法。默頓是研究金融資產定價理論的大師,他的金融期權的數學模型已經成為現代金融學的基礎性理論之一,同時,他積極參與金融市場實踐,為美國的會計準則完善和養老金管理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斯科爾斯在期權定價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長期致力于研究并發展金融衍生品價值的理論和方法,與布萊克共同提出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是所有金融學研究生的必修內容,這一公式對金融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29.1 羅伯特·默頓
默頓1944年出生于美國紐約,1966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并獲工程數學學士學位。畢業后默頓去了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并開始接觸數理經濟學,逐漸萌生了要把數學分析方法與經濟學的結合起來研究的想法。1970年默頓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數理經濟學專業,成為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的助手,兩人開始合作研究投資組合、認股證定價等問題。1988年默頓赴哈佛大學擔任教授,此后長期執教于此。
默頓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做了多方面拓展,他在《理性期權定價理論》一文中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的假定條件作了進一步削弱,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原用的分析方法以股價變動的擴散過程為出發點,認為股價是連續的。而默頓以股價變動的跳躍過程為出發點,認為股價變動是不連續的,而是可以從一個價格跳到另一個價格而不經過其他中間過程的價格,在此假設下推導出的公式更加符合實際。默頓放寬了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的假定條件,并將其擴展到更多的金融衍生產品上,為以股票、債券、貨幣、商品等標的物價格變動而定價的衍生金融產品的合理定價奠定了基礎。默頓還對金融體系功能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金融體系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不同地區、國家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不同的時間上配置和使用經濟資源。具體來說,默頓將金融體系的功能分為六種:清算和支付結算的功能、聚集和分配資源的功能、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之間轉移資源的功能、管理風險的功能、提供信息的功能、解決激勵問題的功能。
2.29.2 邁倫·斯科爾斯
斯科爾斯194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蒂明斯城,1969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金融學博士學位,1973至1983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1981年后一直在斯坦福大學任教,在工商管理學院擔任財務學講座教授,同時也是胡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
布萊克和斯科爾斯提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他們的模型開辟了一條適用于許多領域的定價方法,也有助于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和促進社會對風險的更有效的管理。1973年他們的論文發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也同時開張并采用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式,該模式定價快而且準確,擴大了期權的交易量,降低了定價成本,很快在其他各大股票市場產生了連鎖反應。“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是數學理論在金融學領域應用的成果,使得數理金融這門學科在今后的金融學發展中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
2.30 1998年:阿瑪蒂亞·森
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表彰他對福利經濟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森被譽為窮人的經濟學家、“多元文化兼容精神”的倡導者、“印度教激進主義分子”的抨擊者、“三位一體”思想的推崇者,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亞洲人和發展中國家的公民,他不但是一位出類拔萃的經濟學家,而且也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見的人文學者,他的經濟學思想影響了許多人。
阿瑪蒂亞·森1933年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1959年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并于四年以后回到印度,曾在加爾各答、德里任教。1971年森回到英國并于牛津大學任教,1988年前往哈佛大學擔任經濟學與哲學教授,1998年他回到劍橋大學任三一學院院長。森研究經濟學的重要動機之一,是幫助他的祖國印度擺脫經濟貧困,走向繁榮。
森對社會選擇理論做出了重要的發展,其貢獻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修正了“理性”在經濟學上的“最優化”,這個修正影響了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森指出,個人在理性決策時需要同時考慮和評估自己和周圍人選擇的影響,只要甄別出一個不比其他選擇差的途徑即可,而不是一定要選擇一條最優的路徑。二是通過引入“個人選擇”豐富了公共選擇理論的內容。他指出社會的選擇除了要考慮政府的政策等因素外,還應考慮其他私人因素,如個人利得等。三是證明了多數票獲勝的規則總是能達成唯一的決定,解決了“投票悖論”和“阿羅不可能定理”。森指出能否找到一個合理的集體決策規則,取決于如何設定人與人之間的可比性,即能否比較各種社會選擇為每個人帶來的不同效用。只要增加信息量,就可以尋求到一個合理的福利函數區域。
2.31 1999年:羅伯特·蒙代爾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以表彰他對不同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分析所做的貢獻,蒙代爾被稱為“歐元之父”。
蒙代爾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畢業后,在倫敦經濟學院讀研究生,1956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1966-1971年,出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編輯,1974年出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2009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蒙代爾對經濟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開放條件下宏觀穩定政策的理論和最優貨幣區域理論。第一,蒙代爾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員弗萊明發表了開放經濟下的IS-LM模型,該模型揭示了開放經濟下,財政、貨幣、匯率等宏觀經濟政策搭配,以及這些政策對經濟內部均衡目標與外部均衡目標的影響。其主要內容是:資本高度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無效;貨幣政策在浮動匯率下有效的;財政政策在固定匯率下有效,在浮動匯率下無效。第二,最優貨幣區域理論研究的問題是:幾個國家或地區放棄各自的貨幣主權而認同共同的貨幣,在什么時候會更有利。蒙代爾認為最優貨幣區域應該是“一個由多個受對稱的沖擊影響的國家組成的經濟體,其中各國之間人員及其他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區域內部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被認為是貨幣區域成功運行的重要前提條件。如果存在兩個地區,生產要素在地區內部自由流動,但在地區間不流動,則應該采用兩種貨幣,兩種貨幣之間匯率應自由浮動,這是浮動匯率安排的合理性。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歐盟先是建立單一市場,促成商品、勞務、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之后制定和實施趨同標準,在1999年1月1日推出歐洲單一貨幣——歐元。
2.32 2000年: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爾·麥克法登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和丹尼爾·麥克法登(Daniel McFadden),以表彰他們對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所做出的貢獻。赫克曼是微觀計量經濟學的開創者,他創建的選擇性模型,以及基于模型研究選擇性偏差和對模型進行的二階段估計等思想和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學的應用研究;麥克法登的離散選擇行為理論成為現代計量經濟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2.32.1 詹姆斯·赫克曼
赫克曼于1944年出生于美國芝加哥,在美國羅拉多學院數學本科畢業后轉向學習經濟學,1971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教于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教授。
赫克曼將微觀計量理論創新與實證研究相融合,集中在勞動力的供給、勞動收益、失業的持續時間、勞動力市場的項目與政策評價,失業的持續時間和判別分析等。他對微觀計量所作的貢獻體現在“選擇性數據模型”以及基于模型進行選擇性偏差分析和對模型二階估計兩個方面。第一,赫克曼是選擇問題研究的開拓者,對虛擬變量研究出一套基于選擇問題的數據識別、估計、檢驗和應用方法。在1978年,赫克曼在原有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的虛擬變量,建立了反應市場工資和影子工資的交互影響的模型。此后赫克曼定義了傾向于公平就業法的“情緒”變量方程,與蘭德斯的公平就業方程相聯立,形成了評估公平就業法效果的模型,這類模型可用于評估經濟政策效應。第二,赫克曼此前模型選用極大似然估計方法,二階段估計是對選擇偏差的矯正。其主要思想是:第一階段,導出工作時間大于0的條件下,對市場公司擾動的條件概率,對條件概率進行極大似然估計;第二階段是利用極大似然估計的結果對市場工資方程進行OLS、WLS估計,從而對選擇性偏差進行校正。他的思想激發了后續大量的研究與應用。
2.32.2 丹尼爾·麥克法登
麥克法登1937年出生于北卡羅來納州,本科在明尼蘇達大學學習物理專業,1950年轉向學習經濟學,1962年在明尼蘇達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0年以來任伯克利分校考克絲經濟學教授。
麥克法登對微觀計量重要的貢獻是他對經濟理論的發展和離散選擇的計量經濟方法論的創新。麥克法登研究選擇行為,即用0、1、2、3對不同的因變量進行賦值,建立條件邏輯模型,并以條件邏輯模型為基礎進行實證研究。此后麥克法登又將他的理論推廣到聯合條件概率模型,這為后來多元嵌套邏輯模型、廣義極值模型提供了基礎。離散選擇行為理論改變了計量經濟學對個人行為的研究思想。
(本文作者介紹: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分析師。)
責任編輯:楊希 1904183207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