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盤和林
金融作為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其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很快,只有將類似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尖端科技不斷地應用于監管領域,才能把這個“好動的老虎”關在籠子里。
今年9月,證監會系統召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提出12個方面重點任務。近日,證券時報記者逐一走進上交所技術公司、科創板審核中心等,深刻感受到,上交所一直致力于建成國內領先的行業基礎設施,打造功能強、性能優、安全可靠、自主掌控的世界一流交易系統,在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方面走在全球交易所前列,實現用技術對監管、服務和內部管理等各類業務的引領。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原有的監管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波云詭譎的市場。
首先,金融的發展讓跨界經營成為了一個常態,然而,目前我國依然施行的是分業監管,同一復雜的業務可能涉及期貨、股票等多個不同種類的投資標的,這就需要多個不同機構進行監管,不同機構監管強度將會出現明顯的差異,這會滋生監管空白。
其次,金融行業的創新發展和相關產品的推陳出新導致傳統監管難以跟上步伐,從而存在監管滯后現象。傳統監管依然基于行業規則和現場檢查,而監管人員中從業人員較少,與金融機構合作也不足,這會導致監管難以識別隱蔽性越來越高的違規行為。
除此之外,目前我國的監管策略依然以人為主,監管缺乏彈性與靈活性,往往是在出現風險時才進行補救和懲戒,即使能完成“亡羊補牢”的任務,但依然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事實上,現今我們依然更多的采用設定嚴厲的懲罰措施這種典型的事后監管模式來倒逼市場主體的合規行為,而實際上這些懲罰手段難以彌補這些違規行為造成的負面影響,甚至會讓投資者遭受二次傷害。
而上交所近幾年一直努力建設的智能化監管、科技化監管將會有效地解決以上幾個問題。
智能化監管的推進能夠有助于建立一體化監管平臺,充分發揮行業監管協同作用。在上交所設立的幾個中期目標及具體任務中,一體化監管平臺也在其中。推動行業數據共享,綜合利用輿論檢測、異常交易監測等手段,集合眾多監管機構形成合力,提高監管全景看穿能力,關聯方交易挖掘能力等,減少由于職能重疊和空缺所導致的監管失位。
此外,在給監管模式賦予“科技”基因的同時,能夠有效突破傳統監管的服務瓶頸。通過借助大數據技術,上交所設立了“公司快覽”、“風險掃描”和“財報審核”三大模塊,從公司基本面、外界關聯到內部治理結構、發行產品風險,再到公司生產經營全過程,都將處于有關部門“科技之眼”的監管之下,解決監管滯后、識別能力較低的問題。
最后,也是筆者認為智能化監管最為重要的優勢,就是能夠將監管前移,由傳統的事后懲戒轉變為事前識別,有效避免給市場造成的不利影響。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投資者畫像,從賬戶信息、持倉偏好、歷史事件等多個維度建立案例庫和特征庫,同時,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拆賬戶交易行為,挖掘疑似案例,將“智能”和“科技”相結合有助于有關機構對投資者的任何投資行為了然于胸,甚至可以進行預測,在違規行為造成破壞之前將其識別,并扼殺于搖籃中,
金融作為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其技術更新迭代速度是很快的,只有將類似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尖端科技不斷地應用于監管領域,才能把這個“好動的老虎”關在籠子里,讓傳統監管智能化、科技化,是當前許多發達金融市場正在探索的事情,例如在德國金融監管普遍應用的區塊鏈技術、新加坡搭建的“智慧金融中心”和FTIG,金融技術創新小組等,這些寶貴經驗都值得我國監管部門借鑒。
綜上,竊以為,監管智能化、科技化是大勢所趨,這將徹底改變原有的監管理念,將監管前移,由傳統的“亡羊補牢”轉變為“未雨綢繆”,在充分發揮金融資源配置效用的同時有效管控風險。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著名財經評論員)
責任編輯:賈振飛 2031864307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