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付一夫
雖然我國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已經初步成型,行業發展前景可期,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在工業技術、信息化水平、設備連接數量、數據采集能力、工業信息安全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過去的一年里,“ 工業互聯網” 一詞持續升溫;時至今日,在國際環境變幻莫測的背景下,我國更加需要將工業互聯網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前不久,《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正式出臺,再次重點強調了工業互聯網三年(2018-2020 年)行動計劃,并將通過財稅政策,利用工業轉型升級資金,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這標志著我國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各路互聯網公司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那么,工業互聯網是怎么回事,互聯網巨頭又在發展中付諸了哪些實踐,這些將是本文重點探討的話題。
一、何謂“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這一概念,最早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于2012年提出的。一般認為,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現代工業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重要載體,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從本質上來說,工業互聯網是以機器、原材料、控制系統、信息系統、產品及人的網絡互聯為基礎,通過對工業數據的深度感知,實時傳輸交換,快速計算處理及高級建模分析,實現智能控制、運營優化和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
工業互聯網的問世,有著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意義,世界各國都在紛紛跟進。例如,美國于2012年公布《先進制造發展戰略》,領軍企業GE在2014年推出Predix工業互聯網平臺,并與美國另外4家公司聯合成立工業互聯網聯盟,目的是實現物聯網以及工業互聯網的標準化;而德國也提出了“工業4.0”的戰略目標,并將其與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對標。法、日、韓、瑞典等其他國家也紛紛推出制造業振興升級方案。
得益于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與新興技術的持續變革,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方興未艾。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相關方案,正式拉開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序幕,確定了制造強國建設的“三步走”戰略。2018年5月起,工信部與財政部密集出臺《2018年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工作指南》、《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18 年工作計劃》等多項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政策,更加彰顯了國家對于發展工業互聯網的高度重視與鼎力支持。除此之外,云計算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日趨成熟,也為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底層技術支撐。
客觀來說,我國制造業在規模上雖居全球領先地位,但依舊是“大而不強”,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更多是處在“微笑曲線”的底端,產品附加值較低。與此同時,外有發達國家紛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意欲占領技術高地,發展中國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內有人口紅利逐漸衰減,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以及長期的粗放式發展積累的種種問題。內外的雙重壓力與挑戰,讓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工業互聯網恰恰可以作為解題之匙,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實現制造業從粗放的規模制造向精細的效率提升與智能化生產轉變。這也是打造我國制造企業競爭新優勢的關鍵與通往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二、互聯網巨頭如何布局工業互聯網?
除了戰略層面的重要意義外,工業互聯網還擁有極為巨大的商業價值與廣闊的市場空間。按照工信部部長苗圩的說法,在未來20 年中,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將至少帶來3 萬億美元左右的GDP 增量。麥肯錫的調研報告則顯示,工業互聯網有可能會在2025 年之前每年產生高達11.1 萬億美元的資金,埃森哲也預計,工業互聯網到2030 年能夠為全球經濟帶來14.2 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長。
政策利好與商業價值的疊加,吸引了互聯網公司們的目光。各路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工業互聯網,成為拓荒工業互聯網的主力軍,并將推動制造業企業轉型作為自身業務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發力點。
那么,互聯網公司入局工業互聯網,具備哪些優勢?
從IT的維度看,信息技術的大發展為工業互聯網提供了廣泛的底層技術支撐。例如,云計算技術為企業運營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可能,而云平臺更是大大削減了制造業信息化的成本;同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不僅可以大量采集制造業數據,還能通過數據挖掘手段來給工業企業創造新的價值與收益。
從工業發展的維度看,隨著兩化融合進程的持續推進,而今的工業已經積累了海量的數據,而這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工具進行監管;同時,企業間的協同運作也需要一個有效的信息載體和平臺來加以保障。
而這些,恰好都是互聯網巨頭們的優勢所在。可以說,互聯網公司進軍工業互聯網,占盡天時、地利與人和。
眼下,一些先行者已經在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與建設上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巨頭的有關實踐進行詳細梳理與分析,以求從中洞悉工業互聯網的前沿動向,并為后來者提供借鑒與參考。
(1)亞馬遜:AWS
作為全球第二家市值破萬億美元的巨頭,亞馬遜公司早已超越從前的“萬有商店”,現已成為了全球領先的面向消費者的人工智能和企業級云服務提供商。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亞馬遜同樣也是頗有建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舉世聞名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
AWS是亞馬遜旗下的云計算服務平臺,可以為用戶提供計算、存儲、分析、數據庫、部署、安全管理以及一些常用的應用服務。從2006年誕生至今,AWS已為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萬家企業提供了云計算服務支持,并在美國、歐洲、巴西、新加坡和日本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數據中心。根據著名統計機構Gartner在2017年9月發布的2016年全球IAAS報告,亞馬遜的云服務在全球所占份額高達44.2%,遙遙領先其他公司,是全球市場的絕對領導者。
在新一輪產業變革興起的背景下,工業互聯網龐大的市場潛力讓亞馬遜看到了其云平臺未來發展的新方向,AWS逐漸開始將觸角伸向制造業領域,而首要的戰略選擇便是推出自己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此來打通云平臺與設備端。
在2015年的re:Invent大會上,AWS公布了全新的物聯網應用平臺AWS IoT,旨在讓制造業客戶硬件設備能夠方便地連接AWS服務,幫助制造業客戶在全球范圍內存儲、處理、分析聯網設備生成的數據。從技術特點上來看,AWS IoT是一個PaaS層面的服務平臺,通過融合傳統工業設備與機器學習、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新技術來幫助客戶優化工業運營流程、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
亞馬遜AWS移動與物聯網副總裁Marco Argenti更是生動地闡述了AWS IoT的價值:
“飛利浦、NASA JPL、Sonos等世界領先企業已經通過AWS服務,為其物聯網應用后端提供有力支持。現在,AWS IoT 讓包括制造商、服務提供商和應用開發商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都能夠方便地將其產品大規模地與云進行連接,并根據產品采集的數據采取行動,創建新的應用,讓產品與真實世界進行交互。”
除了擁有自己的物聯網應用平臺之外,亞馬遜AWS還與制造業巨頭開展合作,使企業能夠將自主研發的工業應用平臺搭建在AWS上運行。例如,工業巨頭GE在2014年將數千個核心應用都遷移到了AWS公共云上,并宣布將AWS作為首選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而另一個工業巨頭西門子也于2018年與亞馬遜AWS共同推出了MindSphere的3.0版本。
那么,AWS在工業互聯網產業的競爭優勢有哪些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二:
一來,AWS擁有極高的產品與服務質量。作為全球最大的云服務提供商,AWS的產品與服務質量大幅度領先于市場上其他的云產品。根據Gartner發布的《2015年全球云基礎設施即服務關鍵能力》報告,AWS在應用程序開發、批量計算、原生云應用程序和一般業務應用程序四個項目的評比中均位列榜首。
二來,AWS擁有極強大的合作伙伴網絡。這當中,包含了世界上最頂級的技術和咨詢服務提供商。具體來看,900多家技術合作伙伴涵蓋了獨立軟件供應商、SaaS、PaaS、開發人員工具、管理和安全供應商,1300多家咨詢合作伙伴則包括系統集成商、戰略咨詢公司、代理機構、托管服務提供商和增值分銷商。在合作伙伴的加持下,不僅AWS的市場競爭力得到了長足提高,而且還能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2)阿里云
除了國際巨頭外,國內也有不甘落后的互聯網企業開始在工業互聯網平臺與關鍵技術上結合自身優勢搶占行業先機,力爭國際話語權,阿里云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阿里云創立于2009年,起初只服務于內部業務,為阿里電商和金融板塊提供IT基礎建設支持,從而提升運營效率。到2011年,在積累了豐富的云計算經驗后,阿里云開始對外提供IaaS層的服務,后來逐步向PaaS層滲透。經過近10年的發展,阿里云服務客戶超過230萬,云生態擁有超過5000家合作伙伴,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政府、機構等提供服務,成為了中國第一、全球前三的公共云服務提供商。
與亞馬遜類似,阿里雖在互聯網、云計算上有足夠的沉淀和積累,但在制造業領域尚屬新手。因此,阿里云布局工業互聯網的戰略是在制造業里尋找合作伙伴,與制造企業共建工業云,并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為傳統制造業賦能。對于制造業中重點行業的大企業,阿里云采取個性化定制的模式,幫助企業解決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痛點問題,如提高良品率、降低能耗和預防性維護等,打造工業互聯網的標桿示范項目。對于重點行業的中小企業,阿里云重點在于幫助其上云,解決最基礎的云化、信息化的問題。
舉例說明,2016年5月,阿里云與徐工集團簽訂了戰略協議,共同搭建國內首個工業云平臺“徐工工業云”(XCMG-Cloud);同年8月,蘇州協鑫光伏與阿里云達成合作,阿里云的ET工業大腦入駐協鑫光伏的切片生產車廂,雙方合力以大數據分析技術打造協鑫光伏切片智能工廠,以此來提高光伏生產的良品率。此外,阿里云還與中國石化、中策橡膠、比亞迪、國家電網等企業在工業互聯網云平臺的建設上達成了不同程度的戰略合作。
進入2017年后,阿里云在工業互聯網的布局速度明顯加快。2017年11月的云棲大會·廣東分會上,阿里云宣布在廣東建設阿里云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并將總部設在廣州;2018年6月,阿里云聯合浙江中控、之江實驗室成立跨行業、跨領域、具有國際水準的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supET;7月,阿里云與西門子達成合作,旨在共同推進中國工業物聯網的發展;在8月的云棲大會·重慶峰會上,阿里云IoT聯合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重慶南岸區政府共同發布了“飛象工業互聯網平臺”,計劃未來3年內在該平臺接入100萬工業設備,5年內助力重慶4000家制造企業實現轉型。
雖然國內云計算的發展稍落后于美國,但阿里云一直著力打造極具競爭力的產品體系,并且推動產品和解決方案覆蓋場景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延伸。時至今日,阿里云已在全球14個地域部署了200多個數據中心,CDN覆蓋六大洲,擁有超過1000個全球節點,總共10Tbps的寬帶處理能力,服務過制造、金融、政務、交通、醫療、能源、電信等領域的領軍企業。而憑借著近些年的大量探索與實踐,阿里云已積累了較豐富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經驗。
除了上述案例之外,其他互聯網巨頭也都紛紛在工業互聯網的新賽道上加碼布局。比如說,騰訊以提供云平臺等基礎設施的方式,將互聯網技術和經驗開放給制造企業,在此基礎上,選擇與三一重工等代表性制造企業開展合作并加以推進;再如,蘇寧也建立了自己的工業互聯網云平臺,依托集團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和強大的金融服務力,為企業提供軟硬一體解決方案,助力傳統工業企業打破技術壁壘,實現更大價值。
以上種種,既讓我們領會了工業互聯網的國際領先水準,又讓人們對國內工業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
三、結語
雖然我國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已經初步成型,行業發展前景可期,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在工業技術、信息化水平、設備連接數量、數據采集能力、工業信息安全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時,相當一部分傳統制造企業缺少改變與嘗試的驅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金、人才、技術等因素的制約。
不過換個角度看,差距是潛力,也是努力方向。特別是在政策利好與國內互聯網巨頭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切都已步入正軌。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鼓勵互聯網公司積極進入工業互聯網領域,緊密和制造業企業合作。互聯網公司有資金優勢和技術優勢,但是對于制造業缺少很多“隱性知識”,而制造業企業擁有制造業的很多訣竅,擁有人才優勢和設備基礎,雙方需要建立合作的生態圈,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建立我國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模式。秉承融合、協作、共贏的態度,聚焦推進重點,匯聚發展合力,共同把握工業互聯網的歷史發展機遇。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管理學博士)
責任編輯:陳鑫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