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盤和林
此刻斷言經濟陷入滯漲還為時尚早,但有些風險不得不防。
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1%,物價水平總體保持平穩。這是CPI連續3個月處于“1時代”后首次回到“2時代”,也是CPI環比在連續4個月下跌后首次迎來上漲。
與此同時,從經濟數據來看,上游價格上漲和經濟內需不足并存,同時股市債市雙殺頻現,使得市場對經濟陷入滯漲越來越擔心。在股市方面,經濟不景氣、外部影響因素不確定性高導致股市盈利前景不甚樂觀,投資者信心受挫;在債市方面,投資者為對沖資產價格風險而賣短買長,使得長短期利差縮小,從而債市下跌。
以上信號都說明,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滯漲預期。所謂滯漲,是指經濟增長陷入停滯、出現高失業率而同時伴隨較為明顯的通貨膨脹現象的一種經濟運行狀態。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主要工業國家普遍出現了上述現象,時任英國財政大臣伊安·麥克勞德于1965 年提出滯漲( stagflation) 一詞。
按照強調需求因素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傳統理論觀點,經濟運行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相對不足,因此,政府可以通過擴張性政策刺激需求從而促進產出的增加。而在此過程中,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保持負向變化關系。然而滯漲現象的出現則讓這一觀點受到了挑戰和質疑。貨幣主義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就提出,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忽視了預期因素對通貨膨脹的重要影響。在長期,人們有足夠的時間調整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從而使得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上方移動,這也就意味著經濟出現了滯漲現象。
根據目前的相關數據判斷中國經濟已經陷入滯漲,并沒有足夠強的說服力。首先從最直觀的CPI增速來看,雖然同比上漲2.1%,從“1時代”跨越到了“2時代”,但是2.1%本身并不高,而且市場需求并沒有大幅回暖的跡象,甚至有人根據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有所下行而擔心出現了消費降級的苗頭,所以只要沒有大的經濟異常波動,不會出現明顯的通脹壓力。而且2.1%距離政府工作報告劃定的“3%左右”的預期目標還有一定的安全空間。
至于目前通貨膨脹率有所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季節性的因素,比如全國范圍內的高溫、暴雨天氣影響了許多地區的農產品儲運,導致鮮菜、雞蛋、肉類等食品的價格明顯上漲;7月是旅游旺季,民眾出行增加也會帶動機票、旅游和當地消費品價格的短期上漲。另外,受國際成品油不斷上漲的影響,交通燃油價格同比上漲了22.2%。
至于經濟增速的放緩,下半年經濟增長確實有壓力,但卻不是因為經濟基本面惡化引起的。
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放緩,同時中美貿易摩擦也會對中國對外貿易產生負面影響。投資、消費和外貿三方面均面臨壓力,將會對下半年經濟增長造成不小的壓力。但也應該看到,財政部已經表示,下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積極”,具體方式不再是以前的那種增加基建等直接擴大政府投資的方式,而是通過減稅降費和改善融資環境來服務實體經濟,而這將會實實在在激發企業的活力,讓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
此刻斷言經濟陷入滯漲還為時尚早,但有些風險不得不防。首先就是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可能會帶來輸入性通貨膨脹。雖然我國核心CPI保持較平穩態勢,但是國際油價上漲對國內物價的影響已經通過交通燃油費用的上漲初步體現出來了。接下里,未來油價大概率還會進一步上漲,對國內相關物價的傳導效應還將繼續釋放,這會加劇輸入性通貨膨脹的風險。
然后是消費不足的問題可能會進一步拖累經濟的增長。隨著經濟的轉型升級,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出來,而且消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民眾從經濟發展中得到更多的“獲得感”。而要提高消費,首當其沖的是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稅負,從更長遠來看,要實現經濟的均衡發展,縮小收入差距。
因此,盡管經濟面臨挑戰,但是穩中向好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經濟結構將會進一步優化,經濟效益繼續改善,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成效出現,污染防治取得新進展,這些都將為未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提供動力。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著名財經評論員)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