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機構 凱盛專家
近日,碧桂園召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國媒體見面會,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以及總裁莫斌、副總裁陳斌等一眾高管出席。這場新聞發布會被媒體描述為:這是一場碧桂園高管的責任推諉會議。
專家:嚴躍進,財經評論員,負責研究中國房地產市場與政策,另參與國務院相關住房政策的起草工作,為政府機構進行市場走勢解讀。
楊國強將責任推脫給莫斌,聲稱自己精力主要是做農業和機器人;莫斌又將責任轉嫁給下屬,認為高周轉與工程質量沒有關系,責任在于區域和項目負責人在趕工方面做了擅自安排。
“踢皮球”并不能解釋公眾內心的疑問:高周轉模式是不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456縮成345
碧桂園 “以銷定產”的模式是根據市場反應逐步推進項目建設。這種模式更容易把握市場需求,有助于更好地賣房,不容易產生庫存積壓問題,銷售后的資金回籠速度快,可以緊密銜接下一個環節。
這種做法被稱為高周轉策略,有利于資金高效利用。
企業通過這種模式,有助于快速全面地占領房屋銷售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也可以為當前地產企業形成更好的品牌價值。
目前市場誤將高周轉等同于高速度,實際上曲解了高周轉的含義。高周轉更強調各個開發環節的銜接,而不是為了追趕速度,盲目壓縮工期。
如果開發商在某個項目銷售的過程中,正好獲取了一幅土地,如果資金鏈比較緊湊,就可以形成較好的無縫隙的開發模式,進而壓縮整個開發周期。這種高周轉的模式,不僅能節省開發資金,同時也可以加快項目資金的回籠速度。
由于每個環節環環相扣,并不意味著會出現質量問題。但是單純從速度看,縮短工期會引起質量問題。有報道稱,碧桂園將“高周轉”標準由“456”(拿地之后4個月開盤、5個月資金回籠、6個月資金回正)提高到了“345”。這就是過于重視速度的結果。
為了第一鋌而走險?
碧桂園作為“宇宙第一房企”,保持行業龍頭的地位至關重要,行業壓力迫使碧桂園繼續進行規模擴張,不斷提高銷售業績和發展節奏,縮短工期成為必然,質量問題也更容易出現。
迫于壓力,碧桂園只能“蒙眼狂奔”,采取多種措施加快高周轉的速度。例如碧桂園推進的項目跟投制度(員工以自有資金與公司一起投資原本由公司單方面投資的項目,并分享投資收益、承擔投資風險),雖然能夠提高速度,但是會造成部門壓力過大或者權力過大,容易帶來質量問題。
碧桂園總裁莫斌在回應中提到,責任在于區域和項目負責人在趕工方面做了擅自安排。這一點與項目跟投制度密不可分。
此外,嚴厲的限價政策也讓企業開始浮躁:為了盈利,不關注質量,只關注房屋銷售。碧桂園安全事故問題,不僅僅是安全事故本身,也是一場危機公關。
首先,工程質量出現問題。這與企業經營能力,尤其是縮短工期等問題有關,若是過快強調公司業績增長,工作難免會不到位,質量問題就會頻頻出現,甚至影響后續項目的開發。
其次,質量問題引發的公眾質疑。大開發商的項目質量問題更容易被社會放大,這種現象的關鍵不在于“誰的責任”。某個具體樓盤問題出現,會演變為整個集團的管理問題,進而出現市場信心降低等新風險。
會改變模式嗎?
強大的負面輿論已經造成,也許會促使碧桂園改進企業模式。一方面,重新審視考核內容,從財務指標而不是銷售指標來考核企業業績;另一方面,加強項目公司的運作,進而形成較為穩妥的投資模式和監管模式,防范項目公司偷工減料等行為。
如果想要減少質量問題,后續適當放緩節奏,加大質量管控已成必然。但是面對下半年房地產政策收緊、宏觀經濟不明朗等不利因素影響,房企賣房速度放緩在所難免,將延長資金周轉周期。
如果企業的銷售速度放緩,那么其規模就難以做大,無論是從TOP排行榜的角度,還是上市公司的角度,公司都會受到影響。
當前政策變動下,高周轉可以讓企業“活下去”,但是要平衡好高周轉與高質量的關系。綠城等企業的情懷和理念是值得借鑒的。
(本文作者介紹:凱盛專家是一家專注產業經濟的嚴肅內容供應商,由來自全球各地、各行各業的一線專家對行業熱點和前沿議題進行深入分析。)
責任編輯:謝海平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