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秦朔
雖然我國藥品生產企業眾多,但仍不能滿足群眾用藥需求,很大程度上源于藥品監管體制改革滯后,無法優化現有供給結構。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在硅谷的圣荷西給你寫幾句話。這一期的大視野要延后發出,對你說聲抱歉。
文章是前兩天寫完的,寫了我在俄羅斯和硅谷的一些體會,以及對中國經濟的一些新的感受。然后這兩天就爆發了藥品方面的事件。我的文章加入了一些新的內容,但因為后臺操作方面的原因,無法按時推送給你。
在我看到的關于藥品問題的討論中,我覺得國務院研究室巡視員、曾任綜合司司長的范必先生有一段論述值得關注。他的文章是2016年第6期《宏觀經濟管理》發表過的,總的題目是“供給側改革理論思考”。藥品是其中一段,還有土地、資本、能源等等。我們的藥品供給為何不能優化,為何原則和實際之間有偏離,這500字說的很明白。
希望用這種方式對讀者的期待做一個簡單回應。請大家理解。
——秦朔
人民群眾普遍希望用上好藥、新藥、放心藥,但我國的藥品供給總體質量不高,“劣藥驅逐良藥”現象突出,國外發明的新藥一般要10年以上才能進入中國。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看到很多“Made in China”的商品,但找不到中國制造的藥品。
雖然我國藥品生產企業眾多,但仍不能滿足群眾用藥需求,很大程度上源于藥品監管體制改革滯后,無法優化現有供給結構。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將科學標準作為評判藥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我國藥品監管從原則上講也堅持這一標準,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因素干擾藥品標準制定、審評審批、執法監督。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把關不嚴,使大量沒有臨床價值的藥品由“地方標準”轉為“國家標準”;為照顧民族感情,對民族藥實行寬松政策;為維護社會穩定對一些不達標、不合格的藥企從輕處罰。在諸如此類的因素影響下,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合格的無效藥”。
造成藥品供給約束的其它原因包括,藥品分類審評制度不夠完善,臨床急需、確有創新的藥品難以得到及時評審;藥品生產許可與上市許可的綁定尚未完全解除;藥品監管隊伍力量不足、素質不齊;監管體制與國際不接軌等問題。優質藥品供給不足,意味著低質藥品占用大量醫保資源。不但不利于保障公眾健康,也極大地增加了財政負擔。
(本文作者介紹:商業文明聯盟創始人、秦朔朋友圈發起人、原《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
責任編輯:謝海平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