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劉曉春
近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劉曉春圍繞新質生產力和科創金融撰文。他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在理論上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概念,更需要梳理現實中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幾個問題:
第一,區分科學發現發明與技術創新應用,同等重視“0到1”和“1到N”這兩條路徑,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前提。
第二,新質生產力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動力,并不等同于某個行業、某個產業。“促進新質生產力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幫助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是科技金融的重要內容。”
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趕超與全新探索需要不同的策略與方法。
第四,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更高水平的改革與開放。
第五,高度重視精神生產力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金融的加持?!眲源赫J為,抵御支持科創的風險,風險投資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有耐心能承擔風險的投資人、專業的管理人群體、成熟多樣的退出渠道。銀行貸款和各地政府風險投資引導基金要支持初創企業,關鍵是要解決好收益覆蓋風險的問題。
他建議,政府引導基金可由其他各類政府引導基金及其他資金來源共同出資,各出資方自身的綜合收益足以覆蓋其出資的所有損失,在此基礎上再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對基金管理團隊進行管理和考核,才能真正起到政府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
劉曉春表示,活躍的并購市場有利于新技術的快速市場化,有利于風險投資價值的實現。活躍的并購市場,需要發展并購基金,在我國更需要發展并購貸款?!?strong>商業銀行需要摸索出相應的風險評估模型和風險管理方式,才能有針對性創新并購貸款產品和模式?!?/p>
理清新質生產力的幾個關鍵問題
人類歷史上一個族群、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每一次跨越式進步都是因為技術在經濟領域的創新應用,形成新的生產力而實現的。在百年未遇大變局的歷史時期,地緣政治博弈激烈,作為一個大國,更需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實現新增長的同時,把握國家生存與發展的主動權。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資,這一方面需要在理論上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更需要梳理現實中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幾個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到方法、采取措施,有效地培育新質生產力以促進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第一,區分科學發現發明與技術創新應用,同等重視“0到1”和“1到N”這兩條路徑,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前提。
科學發現、發明,與技術創新和應用有關系又有區別,嚴格而言,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科學上新的發現與發明,可以引發一系列科學理論的革新與革命,即科學理論的“0到1”“1到N”,但這些“1”和“N”中哪些能轉化為技術,并進而形成商業化的應用,則是不一定的。
可以說,科學發現與發明,及其引發的一系列科學理論的革新與革命,是精神層面的新質生產力,還不是現實的新質生產力。由某一種科學發現或發明及其引發的理論創新,經過不斷地實驗,形成一種新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制作出新的產品,是技術創新應用的“0到1”,這時即形成現實的新質生產力。
科學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技術創新是理論成為現實生產力的梁柱,兩者在形成新質生產力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不應該抬高一方面而貶低另一方面。硬科技和軟科技同樣如此。光有硬科技,沒有良好軟科技的應用開發,就不可能有在戰場上克敵制勝的武器。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讓新科學理論轉化為新技術,進而促進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實現全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
之所以要區分科學理論創新與技術應用創新,是因為兩者的規律不同,所需要的支持方式不同。前者主要是理論科學家的工作,需要國家政策和財政撥款、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支持。后者主要是實驗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的工作,既需要國家政策、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科研力量,也需要企業及金融機構的支持。科技金融所要服務的正是技術創新應用的“0到1”,尤其是“1到N”。
第二,新質生產力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動力,并不等同于某個行業、某個產業。
一項新技術的成功應用,會催生新的產品、新的產業和行業,更主要的是,會改變現有產業和行業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進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的運行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應用新技術的企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在市場競爭中淘汰了沒有應用新技術的企業,但這并不是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產業和行業的對立競爭。任何所謂傳統行業都可能在新質生產力的促動下實現涅槃重生,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真正目標。促進新質生產力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幫助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是科技金融的重要內容。
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趕超與全新探索需要不同的策略與方法。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創新,創新有兩種,一種是別人已有,但卡著我們脖子,我們必須自主創新,突破封鎖,形成人有我有甚至人有我優的能力;一種是全新的探索,形成人無我有的優勢。前一種創新,是有明確目標的,后一種則是漫無邊際的。
趕超型創新,因為目標明確,相對可以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進行攻關,充分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并輔以市場力量和民間創新力量取得成功。但成功后的市場化應用,依然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和民營企業的作用,才能成為真正的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
全新探索型的創新,因為沒有明確目標,更沒有明確的技術路徑,需要的是游擊戰、運動戰,多點并進,當有了一定的苗頭和目標后,才需要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單點突破。這樣的創新,更需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和民營企業的作用,國家則提供寬松、優良的創新環境。
第四,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更高水平的改革與開放。
生產力的質需要創新提升,生產力更需要激活以真正發揮作用。創新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都需要制度的保障。改革開放初期,生產力還是那樣的生產力,但由于制度的創新,解放了生產力,一下子改變了中國經濟的進程。
人類文明的發展,在于不同族群間的交流與碰撞。新質生產力,需要理論的交流、技術的合作、人員的往來。封閉,只會帶來生產力的停滯,社會發展的停滯。美國的“小院高墻”,想隔斷其高科技與中國的聯系,反過來也是封閉了自身。發展新質生產力,更高水平的制度改革與對外開放是充分必要條件,否則可能是有質卻不活躍的生產力。
第五,高度重視精神生產力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
生產力不僅僅是物質、技術,還包括人。新質生產力,同樣包含人這一要素。物質生產力、技術生產力只有在具備相應精神生產力的人的作用,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簡單地以為就是創新技術,發展硬科技,還需要發展新質精神生產力,提升人的觀念素質、知識素質和技能素質。對于人而言,不僅是新技能,更是新思想、新理念,還有創新精神。
“科技金融”如何助力新質生產力
現代經濟是在科技創新應用和金融創新促動雙重作用下爆炸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同樣需要金融的加持。金融五篇大文章,篇篇都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息息相關,其中第一篇“科技金融”直接對應的是科技創新應用的“0到1”,其他各篇主要服務于科技創新應用的“1到N。”
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國家競爭的關鍵領域。同時,現在的技術還有一個特點,即技術從發現、發明、創新到市場化的距離大為縮短,研發與市場相互促進。正因如此,其對金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我理解,這也是為什么科技金融居于五篇大文章第一篇的原因。
科技創新,從發明到市場化需經歷不同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特點和風險,需要不同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模式為其服務??萍紕撔略趯崿F成功市場化之前,其特點就是風險概率大,失敗率高。金融就是一個與風險周旋的行業,不可能消滅風險,只能是防范和化解風險。防范風險就是盡可能規避風險,化解風險就是當風險發生后收益能覆蓋風險。所以,任何金融產品和模式的設計不是形式上有抵押擔保就可以防范風險,而是收益能抵消損失并有余,才能防范和化解風險,股權融資、債權融資概莫能外。
都說風險投資適合于初創企業,但風險投資不是成立一只以風險命名的基金就具備抵御風險的能力,而是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才能承受高風險,并獲得高收益:
一是有耐心能承擔風險的投資人。基本上很少有投資人是因為情懷而將資金投向風險投資領域的,都是為了博取超額收益進行資金配置。一個成熟的投資人,會將資產中非常小的一部分配置到高風險高收益領域,其比例小到其他部分的投資收益足以彌補這部分投資的損失。即是說,這部分投資即使全部損失了,對投資人來說不會傷筋動骨。同樣,一些財富管理的配資、基金的配資,依據自己的風控模型,也會進行這樣的配置。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風投基金才是真正能承受風險的資本。
二是專業的管理人群體。風投基金管理人,既要獲得投資人的信任,也要獲得被投人的信任。讓投資人信任,就是能讓投資人獲得豐厚的回報。被投人一端,就是初創企業,管理人需要對被投技術有專業的研究,能幫助初創企業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幫助企業拓展市場,共同創造企業的輝煌。那種靠一紙對賭協議以圖迅速提升市值、獲得超額收益就離場走人的模式,只會扭曲企業的研發方向和經營行為,最后可能兩敗俱傷。
三是成熟多樣的退出渠道。除了股票市場,有關部門還應該制定政策,鼓勵傳統企業通過并購有前途的初創企業或技術,實現轉型升級。
一般認為,貸款不適合支持初創企業。支持初創企業還是風險投資等各類股權融資比較好。實際上,股權只是反映在最終被投端,而募集資金端的投資人還是作為準債權投資的。如果能在產品設計上解決收益覆蓋風險問題,貸款同樣能夠支持初創企業:
首先,銀行將總資產的一定比例作為支持初創企業的專項額度,這部分貸款即使大部分損失也不足以影響一家銀行的整體經營和盈利能力。
其次,按市場原則收取貸款利息的同時,允許銀行此類貸款可以分享企業今后增值的收益,但銀行并不攤薄企業創業人的股權。
再次,為這類超額收益制定專門的會計準則,確保這類收益優先用于核銷此類貸款損失,而不是直接進損益。
最后,對這部分收益免征增值稅和所得稅。
這些年,各地政府引導基金在支持高科技發展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在支持初創企業方面乏善可陳。原因是,想要做風險投資的事,卻按保本理財在管理。
關鍵還是要解決收益覆蓋風險的問題。政府的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應該由其他各類政府引導基金及其他資金來源共同出資,各出資方自身的綜合收益足以覆蓋其出資的所有損失。這樣形成的一支風險投資基金本身就已經是能完全承受風險的基金。在這個基礎上,再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對基金管理團隊進行管理和考核,才能真正起到政府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
如前所說,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要促進全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是要各行各業利用新質生產力實現轉型升級,并不是與傳統行業、傳統產業相對立、相排斥。新技術實現商業化應用,除了形成新產品、新產業、新行業和新商業模式,更多的是應用于各行各業。這對于銀行來說,是發展技術改造貸款的一輪新機會,是一片新藍海。由于技術環境不同,商業模式不同,銀行需要創新風險評估方式和信貸模式,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新質生產力需要活躍的并購市場
發展新質生產力,并購重組將是新技術實現商業化應用的常態化模式。由于技術特點、企業發展階段和商業模式的差異,并購重組會有豐富多樣的方式,這也將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提供廣闊的創新發展藍海。
近二十年來,我國有一些傳統成熟企業的并購,也有不少為化解風險進行的并購重組,許多是在政府行政主導下進行的,沒有完全市場化和法制化,還沒有一套成體系的法律、規則、操作規范。有不少科技企業收購科創企業和初創技術的案例,大多數是市場化行為,但市場規范還處在初級階段。相對而言,傳統企業收購科創企業和初創技術的案例較少。反映到金融領域,除了股票市場,幾乎沒有形成科創企業、初創技術并購的股權投融資市場,銀行并購貸款使用規模也偏小。這是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活躍的并購市場有利于新技術的快速市場化,有利于風險投資價值的實現。應當鼓勵傳統企業通過并購科創企業、創新科技項目實現轉型升級。完善的法律體系、規則、合理的稅收政策是活躍的并購市場的重要保障。法律、規則、稅收,要適應并購活動的業務邏輯和盈利邏輯,這包括收購方、被收購方、提供融資的并購基金和并購貸款方各自的權益。
活躍的并購市場,需要發展并購基金,在我國更需要發展并購貸款。我國商業銀行辦理并購貸款很少,幾乎沒有關于并購貸款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方法,一般都是偶然碰到一筆業務套用現有的貸款審查辦法進行審查,存在業務辦理不順暢、管理不科學等問題。
并購目的不同,其風險邏輯也不同。企業收購一個新技術產品企業,是為了調整企業經營方向,也可能只是豐富產品結構以增強盈利能力。收購一項新技術,目的可能是用于研發新產品以形成新的增長點,也可能是改造生產模式或銷售網絡以改善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或提高產量、強化銷售能力等。
除了收購后對企業經營、利潤等風險的評估,收購方式本身的風險也是非常復雜的。有些收購,可能只是為了消除潛在的競爭對手,像這樣的收購,就不存在被收購技術未來盈利的可能。被收購方的情況,也影響著收購方的收購風險,如被收購方的股權結構、債務規模和結構、估值所處位置及對未來的影響、管理層與技術團隊的去留等。
對于這些不同的情況,銀行需要摸索出相應的風險評估模型和風險管理方式,才能有針對性地創新并購貸款產品和模式。
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地緣政治博弈中贏得主動,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發展新質生產力會產生新產品、新產業和新模式,但新質生產力本身不是產業和模式,而是在所有產業和模式中發揮作用。新質生產力是科學發現、發明和創新由理論向實踐的成功轉化,轉化本身就是質的飛躍,與科學發現、發明和創新同等重要。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是科技創新市場化的過程,必須依靠改革開放,依靠市場的作用,發揮所有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將加快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的能量,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成功轉換。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金融數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