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李比特
現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作為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在有利環境的激勵下得到迅猛發展,而金融業中的銀行業取得的成績則尤為矚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銀行機構數目的增加,第二,銀行的產品及服務趨于多樣化,第三,銀行產品及服務的消費者廣泛化、大眾化。
正是在上述現實背景下,我國銀行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情形也隨著銀行業本身的發展而增加。經查閱,全國各地各種情形的侵權案例均不計其數,銀行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如上海的陳君辦理定期外幣儲蓄業務,實際交易余額與銀行出具的存單余額不一致,經求償仍遭拒;河北某大學利用學生信用套取銀行貸款致使學生個信記錄不實影響購房;上海的吳元京與銀行在租用保管箱的過程中,因銀行過失致使保管箱內貴重物品受損,最終求償遭拒。上述三個案例分別是銀行業務中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的消費者糾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體現了銀行消費者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權。
在銀行消費者權益遭受侵害的情形較多的背景下,現今我國的司法也未能有效的規范銀行業的運營并保障銀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法官因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支持,使得其只能援引其他相關法律甚至是行業規定加以適用,造成了司法上的無力。同時在現有的銀行相關法律及行業規定中,也缺乏對銀行業具體業務的規定,歸責體系缺乏可操作性,求償渠道不暢通,訴訟機制不完善,等等,以上一系列法律現狀均極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銀行消費者權益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我國目前針對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停留在法規及部門規章位階,法律位階的主要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而這些法律的立法目的并非為保護銀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一現狀使得我國銀行消費者權益從根源上得不到保護,故,制定專門規定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也是要解決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首要問題。
一、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的實時性
現今隨著我國與國際經濟接軌的步伐日益加快,金融領域也積極引進了國外尤其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金融理念以及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及服務,目前,我國金融行業中的銀行領域除了先期的存貸款業務外,增加了各種特色服務,一方面拓寬了銀行的盈利渠道,另一方面也給居民投資理財提供了便利機會。在銀行產品及服務多樣化的基礎上,市民對銀行的依賴性也隨著加大,幾乎全國所有具有收入來源的市民無不例外的需要與銀行交涉辦理各種基礎及投資業務,市民辦理銀行業務不僅僅為了滿足基本的資金存貸需求,同時也需要在現有資金的基礎上投資理財增加貨幣收入。故此,在銀行服務多樣化、市民對銀行的需求增加的現實背景下,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的研究顯得意義重大,而有關該問題的研究中最為核心的便是立法問題,有關銀行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因此有必要進行專門的立法。
二、銀行消費者的弱勢地位突出
銀行消費者之所以相對于銀行處于弱勢地位,一方面銀行業務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消費者難以全面了解銀行產品服務,相比于一般商品,銀行產品因為具有高科技數據處理過程及專業術語的頻繁使用,使得消費者更難以全面掌握其享有的各項銀行服務,“銀行產品的無形性決定了其質量控制比有形產品的困難程度要大,因而應通過各種具體的規章制度等使其更加可控。”另一方面,在銀行具有專業性,同時具有一定程度的壟斷性的基礎上,使得銀行與消費者之間形成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在市場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對交易的另一方的信息缺乏了解,影響其做出正確的決策,從而導致交易運行效率降低的現象。銀行機構的復雜性、銀行產品的多樣性以及銀行規模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使得銀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同時,缺乏有效的渠道保障消費者獲得相關信息。正是銀行的專業性、壟斷性、信息不對稱等使得我國銀行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故制定專門的立法來保障銀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顯得尤為必要。
三、銀行消費者權益損害的嚴重性
此處的嚴重性一方面包括對消費者本身所造成的損害,同時也包括對整個金融秩序穩定造成的損害。眾所周知,銀行業務本身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同時業務覆蓋范圍較廣,一旦因銀行工作失誤,抑或是第三方因素給消費者造成損失,則直接涉及客戶的資金,特殊情形下,甚至是客戶的全部資金,后果相比其他一般商品服務,損失后果更為嚴重。另一方面,銀行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害,直接影響到銀行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一旦銀行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情形較多時,則危害到整個金融秩序的穩定。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指出,秩序意味著“在自然界與社會過程運轉中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連續性和確定性。”從法理上而言,秩序正是法律所追求的需要實現的最基本的價值之一。故,對此專門制定法律來規范銀行服務的運作,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確有必要。
四、現有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各項部門規章無法有效保障銀行消費者權益
此問題的能適用的法律且立足于保護消費者這一角度的有且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在多數涉及具體銀行業務糾紛的情形下,該法尚不能滿足司法需求,只能屬于消費領域的一般規定,且多為有形商品領域。同時,關于銀行業務辦理的部門規章只單方面規定一些業務,而不能涵蓋銀行的負債、資產、中間等大類,且在執行力上也不能完全滿足銀行消費者的需求。故,要使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得到更好的發展,首要工作即是制定專門立法。
正是基于以上四點,筆者認為關于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需要專門制定一部法律來進行規制及保護。而有部分學者不同意專門制定新法,而是參照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筆者認為,一個領域的問題需要得到解決,制度需要得到健全,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則為制定立法,但對于制定新的立法應區別對待,有些問題若依現在法律能加以解決,則實無必要重新立法,避免造成立法上的閑置,但在該問題適用現有法律仍不能很好地規范的情形下,則立法成本這一因素不應在考慮范圍之內,考慮更多的應是該問題如何通過立法來更好的解決。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結識四方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金融學教授,博士后,多所學校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注區塊鏈、金融科技與創新發展研究。)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