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夏心愉:銀行整合App 會成為一種趨勢嗎?

2021年11月10日08:13    作者:夏心愉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夏心愉

  伴隨著數字化轉型進程的不斷深入,各家銀行紛紛加大了線上布局動作,以App形式存在的手機銀行順勢占據了“C位”。

  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有一些銀行在對App做加法:從無到有,從有1個到有好幾個,排兵布陣;但另一些銀行,卻在對App做減法,對旗下App開啟整合動作,比如,前有平安、光大、浦發、華夏,后有郵儲等。

  郵儲銀行近期發布公告稱,將從2021年11月17日起停止旗下郵儲生活App的注冊及支付服務,從 12月22日起停止該App的全部服務,同時關閉下載入口,后續服務將在手機銀行App中提供。

  今晚的行業探問是:銀行在推進數字化獲客及運營的同時,緣何開始對App做起了“減法”?這到底會不會成為一種趨勢?

  App“加法”:

  “排兵布陣”抵御外部競爭

  一家銀行擁有多個手機App,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

  工商銀行為例,光在PC端官網首頁展示出來的App二維碼就有工銀融e行、工銀融e聯、工銀融e購三種。那它們究竟有什么區別呢?

  掃描“工銀融e行”二維碼,出來的是中國工商銀行App的下載鏈接;“工銀融e聯”的資料則顯示,它是一款理財購物類手機軟件,涵蓋了社交、場景消費、資訊等主要功能;而“工銀融e購”為綜合電商平臺,分個人版與企業版,融商貿信息撮合、商品在線交易、金融增值服務于一體。

  再比如建設銀行,以應用商店的搜索結果為例,其存在建行生活、建行慧懂你、建行企業銀行、龍支付商家版等多個App。從近期品宣方面的動作來看,建行將“建行生活”App作為面向個人用戶推廣的主要陣地。

  表面上看,這套打法恰恰與關閉郵儲生活App的郵儲銀行背道而馳,兩者似乎作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

  “愉見財經”和業內朋友聊了聊,聽說在銀行的考量里,對App做“加法”的原因有以下這些:

  在與傳統互聯網平臺的合作中,盡管銀行也能嘗到些甜頭,但仍不排除為部分平臺“做嫁衣”的情形,因此近年來,銀行們不斷開啟自建場景的步伐,試圖擺脫此前的掣肘;

  互聯網平臺各種服務功能豐富、互動體驗有趣的App吸引了用戶注意力,由此培養出大批高質量活躍用戶。傳統銀行一是看了眼饞,而是由此產生了危機感,所以試圖通過更多的App來“排兵布陣”也好、“賽馬機制”也好,總之是撒網來達成用戶留存。

  App“減法”:

  “并轉集中”提升運營效率

  早在2017年,平安銀行就率先將手機銀行、信用卡、直銷銀行三大渠道合并,以新口袋銀行App推動零售轉型。服務要“統一”、“聚焦”,是他們當時做“三合一”時的策略,合并后的新口袋銀行月活在當年年底也一躍成為股份制銀行第二。

  同向的選擇,還包括一批銀行將直銷銀行App整合并入手機銀行,比如光大、浦發、華夏等。以光大銀行為例,其在去年完成App功能“二合一”后,表示致力于將手機銀行打造成“財富管理銀行核心經營平臺”。

  結合前文,不難提煉出銀行升級舉措背后的幾點考量:

  明確手機銀行的具體定位和發展方向。要知道,之前用戶針對銀行App的一個重要“槽點”,在于各App之間的定位功能過于同質化,要是一家機構的App之間并沒有展現出明顯的區分度,那么就容易招致來自用戶的質疑——“我為什么要下載兩個App呢?好麻煩。”“這兩個App都賣理財,不是差不多么?”

  也是解決直銷銀行產品與銀行本身零售產品同質化的問題,這兩者有時候甚至“左右手互搏”。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此前表示,直銷銀行受制于一些特定因素,這些年發展并不突出,首先產品比較同質化,多數是以理財類產品為主,而借款等產品由于線上風控等體系不足而無法開展;其次直銷銀行多數是銀行內的一個部門負責,互聯網基因也比較弱,獨立性和權限不足,在銀行內部也形成競爭,有些銀行曾將其運營外包,但隨后也面臨著產品合規和合作方風險等問題。

  開放銀行思潮下的一站式“金融+生活”,銀行將資源集中投入一個App,將其構建成為用戶生態圈;此外,也不僅僅只為本行開卡客戶提供服務,也以此吸引非本行客戶,為其開放更多產品與功能。在開放銀行的理念下,舊有經營及服務的邊界被打破。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下一步路在何方?

  “加法”也好,“減法”也罷,對于銀行來說,一個不爭的外部事實就是——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然逝去,移動端的用戶流量開始逐步見頂。

  根據易觀千帆最新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全景白皮書》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用戶規模已達10.32億人,環比增長率從上一年度的9.14%下降到1.67%,并且未來仍可能進一步延續下降的趨勢。

  從多家銀行的最新財報數據來看,用戶增長疲軟甚至出現負增長的現實,也使得銀行不得不直面當下的市場環境,思考未來的線上策略究竟該如何鋪開。

  從“流量”時代到“留量”時代,從MAU到AUM,銀行越來越關注業務發展的質量,以及背后所能產生的實際效益。

  手機銀行背后承載著銀行的人力、科技等各類資源,反映出銀行業機構的數字化運營水平,也是其金融科技水平的直接體現,當效益達不到此前的預期,或是在具有“留量”特征的大環境下增長無望時,通過“整合”的手段來精簡旗下業務、提升運營效率,就順理成章成為了銀行們的現實之舉。

  邏輯相似的還有銀行的微信公眾號,包括訂閱號、服務號等。在銀行App開啟整合路線的同時,一些銀行的微信公眾號整合也在悄然進行中。與App功能整合有所不同的是,微信公眾號的遷移手段相對更加成熟,流程也更加快捷與簡便,能夠將用戶方面的影響盡可能降至最低。

  未來,銀行在線上渠道方面是不是一定會做“減法”呢?其實也未必,各有各打法。伴隨著5G消息以及小程序等輕型端口的開發和升級,銀行線上服務生態也在產生一些新的變化。但不論如何,精細化運營已成為銀行業機構發展的共識,如何與用戶之間產生高效的交互,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打造特色業務及產品,將成為“銀行留量”下半場的競爭焦點。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評論員、主持人,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委會研究員,上海金融青聯委員。微信公眾號:愉見財經。)

責任編輯:于勝男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