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夏心愉
最近的一大熱點話題,就是喊了很久“破剛兌”的銀行穩健型理財,真的破剛兌了。多家銀行(或其理財子公司)的“穩健型”理財,竟然跌破本金了。
“愉見財經”今晚不贅述關于“破剛兌”正確性的那些投教老話,反正市面上這類文章已經太多。今天給您深扒這些理財的底層資產,究竟最近銀行們中了什么邪,理財還真能虧損了?!
比如這款。6月1日,某股份行本行理財,“28天成長2號”單位凈值幾天內從1.0792跌到了1.0753,小40萬元的理財,僅月初這幾天的功夫,就累計虧損了近1600元。
再比如這款。招銀理財“代銷季季開1號”單位凈值是0.9997,該產品5月初凈值最高點還是1.0031。跌破成本價,近一個月的年化收益降為-4.42%。
放眼債市哀鴻遍野的六月這段時間,多家銀行“穩健性”(風險等級多為R2級)理財產品跌到投資者虧本。據市場粗略統計,大約有超20只固收類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凈值跌破了成本價。
根據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設計特性,一般銀行將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 (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 (激進型)五個級別。R2級(穩健型)該級別理財產品的確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
這是為什么?
“愉見財經”帶您探索這些理財的底層資產,并咨詢多位銀行資管業內人士。分析總結看,這一波穩健性理財下跌的元兇主要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
債市大幅震蕩,中槍理財配比大
第一個原因比較淺顯,就是這些理財底層資產配了不少債券類資產,而債市最近正在哀鴻遍野。跌啊!
啥是“穩健”的固定收益型理財呀,就是資產配比里債券市場占大頭。吶,比如這一款凈值接連下跌的理財產品,其產品投資范圍顯示,銀行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
看看市場啥情況呢?從5月下旬開始,由于月末因素的影響,銀行間市場資金面驟然趨緊,隔夜Shibor由前期的不到1%迅速攀升并突破2%。
滬上某國有大行債券交易員表示,這延續了近幾周以來逐漸收緊金融市場過于泛濫的流動性、防止資金空轉的政策意圖。隨著直達實體經濟的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央行持續對金融市場投放流動性的必要性有所降低,預計資金市場利率很難回到四月水平。
正因此,最近債券凈值型理財壓力都比較大,4月底開始中證全債指數大概跌了2%,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下跌幅度了。到了5月份,資金面有所收緊,債券市場更是大幅調整。
據wind數據顯示,短期品種調整超40bp,長期品種調整超15bp。
“愉見財經”在早前專欄《厘清四種銀行理財產品》中給大家分類過:
- 固收類產品投資于存款、債券等債券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
- 權益類產品投資于權益類資產比例不低于80%;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
- 混合類產品,投資于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理財產品標準。
所以反而,最近中招惹爭議的,反而是相對穩健的“固收類”。
根據某家大行銀行R2級理財產品產品說明書,該產品在信用風險維度上,產品主要承擔高信用等級信用主體的風險,如AA 級(含)以上評級債券的風險;在市場風險維度上,產品主要投資于債券、同業存放等低波動性金融產品,嚴格控制股票、商品和外匯等高波動性金融產品的投資比例。此級別還包括通過衍生交易、分層結構、外部擔保等方式保障本金相對安全的理財產品。
順便提一嘴,6月以來,不光銀行理財在虧,債券型基金也在調整。銀行理財破剛兌后倒是公正了,大家面臨的市場一樣,走勢也一樣公開透明,資管市場終于迎來了公平的競爭環境。
資管新規下,市價估值反映快
國內債券市場大起大落,甚至“債災”也不是第一回了,怎么此前沒聽說過銀行的穩健理財都不保本了?
某股份行資管中心人士告訴“愉見財經”,過去,銀行理財產品對于債券大多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銀行理財在確定成本、確定未來的變型價格后,兩點拉一條線,凈值慢慢爬坡,不受市價波動影響,這樣客戶的心理體驗就會比較好。
但是目前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產品凈值化的要求就是用市價或中證估值這樣的公允價格來給產品每天估值,目標就是產品凈值更加客觀。
說白了,就像是本來模糊化的廚房后臺,現在被你裝了個探頭每日監控了唄。以前可能過程中也是跌的,只是投資者兩眼一抹黑不知道而已。
現在呢,債市是從高位回落的。前面好的時候其實收益滿高的,現在一回落,那下來得也就顯得更快,理財又采取的是市值法估值方式,所以沒有像以前預期收益型產品那么平滑。
所以對于上述某股份行的穩健性理財。
- 如果我們只看近一月收益,你會發現產品自6月初變成了一條陡峭而非平滑的拋物線,如果你正好是這個時候買進去的投資者,那感覺真是酸爽了。
- 但如果我們看半年期表現,感受就會大不同,你會發現這產品其實運作得蠻好,只是最近才受到了市場的一些影響。
總結:相較于此前的成本法,市值法能夠真實反映投資組合的變現價值,但當債市調整明顯時,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會更加劇烈。
債市拆杠桿,之前賺錢招數不靈了
第三個和第四個“元兇”就藏得比較深了。
“愉見財經”先告訴你們一個我從交易員那里聽來的秘密:兩三個月前,債市里有一種“加杠桿套利”的策略,那個時候資金面寬松。
怎么個玩法呢?比如銀行在市場融入資金之后買了某只高等級債券,然后再把債券質押出去再換成資金,然后再用資金買債券……
這樣一輪接一輪,就是典型加杠桿的過程,當時也沒有硬性約束。其結果很顯然,就是金融機構收益提升了。表現在產品上,就是收益率看起來不錯。
但近期情況陡然轉變,監管最不喜歡的就是“資金空轉”,所以火眼金睛的監管來管了,“加杠桿”變成了“拆杠桿”。
在5月29日舉行的銀行間本幣市場大會上,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馬賤陽警示說:“雖然加杠桿是債券市場主流的盈利方式,但隨著杠桿率上升市場波動率會加大,建議大家要以2016年債市波動率上升導致的后果為鑒。”
所以近期,央行通過“縮量”的方式提升市場資金利率水平,Wind數據顯示,6月第一周在有6700億逆回購到期的情況,央行僅續作了2200億,意味著央行回收了4500億流動性;6月8日5000億MLF到期,央行通過逆回購投放1200億流動性,意味著央行凈回籠3800億。
這也帶來了上文中提及的,隔夜Shibor由前期的不到1%迅速攀升并突破2%。
你想啊,滾隔夜成本不足以覆蓋債券資產收益率,所以機構就不得不開始“拆杠桿”。一個跡象是,質押式回購相較5月也快速回落。
所以,加杠桿賺收益的法子,也被打擊了。
資金池子被拆,真實情況暴露
以前的那些“資金池對接資產池”的銀行理財,為啥總能永遠剛兌呢?當時碰到債市波動池子里實際虧損了咋辦呢?“愉見財經”當時就給各位扒過,他們會拆東墻補西墻,拆后面滾動發售的產品收益,補前面的產品波動。
反正投資人又看不到中間具體過程,很多投資人也并不敏感,這期4.4%,下期4.0%的,他們也不覺得這中間有啥問題。
但現在隨著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資管新規像擰螺絲一般逐漸推進落實,以前的廚房后臺被公開了,貓膩不能玩了。
“原來這種債市波動有些銀行搞的資產池能化解現在資管新規新要求都不能給客戶彌補損失了,所以產品投成什么樣就直接暴露出來了。”上述資管專業人士指出。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凈值型產品已經破剛對,下一步,監管拆“資金池”的時候,會不會有更多理財扛不住?里頭會不會還埋著沒被拆干凈的“雷”?值得我們提前引起警惕。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評論員、主持人,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委會研究員,上海金融青聯委員。微信公眾號:愉見財經。)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