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劉曉春
前幾年一些金融亂象中所產生的風險,都與這樣的風險邏輯錯位有關。“公司業務投行化”這樣的口號,在沒有搞清楚各類業務邏輯的情況下,就容易造成上述風險管理的錯位。“投貸聯動”、“產融結合”,不分清“投”和“貸”、“產”和“融”不同階段的不同業務邏輯,甚至混淆不同業務的區別,也會產生風險管理錯位,導致風險的發生。
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如恒河沙數,不同的參與者進入不同的市場,也有在不同市場同時出沒的。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業務,有不同的業務邏輯和風險邏輯。銀行與他們打交道,如果不了解他們的業務邏輯和風險邏輯,就可能成為“接盤俠”,承擔他們的風險。監管如果不清楚他們的業務邏輯和風險邏輯,政策或調控措施不但不能控制風險,還可能抑制市場功能的發揮,甚而疊加風險。即使是同樣的市場,投資同樣的產品,由于角色不同,其業務邏輯和風險邏輯往往也是大相徑庭的。
比如在股市,股票發行人的目的是籌集資金,更好地發展自己的企業,比如擴大經營規模、技術改造升級、完善產業鏈等。因此,必須以合理的價格籌得資金,建立投資者信心,獲得市場信任。就盈利邏輯而言,股票投資人是通過對股票的投資獲得收益;股票發行人是運用發行股票籌得資金,通過自己的經營為自己和股票投資人獲得收益。也就是說,股票市場的價值或收益最終來自于股票發行人的盈利,但股票市場卻不是股票發行人的賺錢市場。如果一個股票市場中的發行人放下自己的主業,都搞資本運作,希望通過股票市場獲得收益,這個股票市場一定是一個變異的市場。
股票市場中確實有一群做資本運作的人,他們的邏輯是通過資本運作,發現企業或資產的市場價值,優化資源配置,讓更好的經營者來經營有價值的資產,幫助企業完善產業鏈和板塊,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從而獲得自己的收益。他們的錢看起來是在股市上賺的,但前提是由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企業產生了更好的效益,從而提高了資產的價值。
當然,上市企業自身也可以扮演資本運作者的角色,資本運作的目的,還是優化企業自身的經營。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上市企業樂此不疲地把資本運作當作主業經營,高杠桿地進行概念炒作,弱化甚至荒廢了產業的謀劃與經營,使得企業的盈利成了無本之源。企業的風險邏輯發生了逆轉。如果市場中這樣的企業占主流,所謂的市值,依賴的就不再是上市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價值,而是依賴宏觀流動性的支撐。這樣的支撐,當然是不能持久的。
保薦人的作用是發現發行人的合理價值,一方面以合理的價格將發行人發行的股票推到市場上去;另一方面為投資人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投資品,同時還要形成一個比較合理的投資人結構,以確保股票上市后,既能保持合理的價格波動,又能維持比較活躍的流動性。所以,保薦人陪同發行人路演,要見的是各種類型的投資人。路演的過程,既是向投資人推薦發行人,也是對自己專業能力的考驗。不能把路演簡單地理解為商品的推銷活動。路演需要找基石投資者、財務投資者,也要找做資產管理的配置者。他們是機構投資者,但與基石投資者和財務投資者不同,會給股票帶來流動性。
對于投資者來說,并不是股票發行價越低越好,當然也不是越高越好,要的就是合理價格。對發行人來說亦是如此。太高了不僅給發行帶來困難,即使發行成功,也會給上市后維護股價帶來壓力。但有的發行人,一種情況是把股市當作圈錢的場所,當然是發行價越高越好;一種是把發行價當作面子,覺得發行價越高,越證明自己發行成功。更有甚者,自己找來各類投資人,以協議的價格、期限、回報率持有股票。于是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保薦人淪落為類似影子銀行的通道,市場上一些專業的投資銀行幾乎退出了保薦市場,以至于市場上有許多沒有真實交易量的股票。一些發行人為了維護股價,要么扭曲經營,不斷制造概念;要么負債動用巨資進行所謂的市值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薦市場上一些傳統投資銀行的退出,并不是我們新興投資銀行競爭力強的表現,而是市場行為扭曲的表現,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風險隱患。
有專家呼吁,要培養有耐心的資本;也有專家呼吁要培養有耐心的投資者。實際上,資本的耐心,并不完全取決于投資者,更多取決于市場機制。正是市場的高流動性,使沒有耐心的投資者的資金,變成了有耐心的資本。也因為市場有高度的流動性,一些愿意進行長期投資的資金才敢于進入市場。
一些投資人關注企業未來的價值增長,并不關心一時股價的波動和企業盈利的變化;一些投資人在意的是企業的分紅,對股價的一時波動也不敏感;一些投資者就是炒波段的,關心的是市場氣氛的變化以及股價的波動。所以,即使他們投資的是同一只股票,但由于投資目的不同,對企業和市場觀察的要素及側重點就不同,當然他們的投資風險邏輯也不同。因此,對炒波段的投資人講價值投資,簡直是天方夜譚;對做長期投資的財務投資人灌輸高頻交易,那就是對牛彈琴了。
有時,同一個投資人操作同一只股票或資產,由于不同目的,會有不同的管理和處置方式。比如財富管理公司或基金公司,同一只股票,在一個資產組合中可能作為主要的盈利資產;在另一個資產組合中,或許是作為流動性資產;在第三個資產組合中卻是起安全墊的作用。
以銀行的債券投資為例。如果是持有到期的,主要關注的是發行人的信用風險;如果是交易類,更關注的是市場風險;如果是代客投資,主要根據客戶的意愿進行日常管理;如果是代客理財產品的配置,那就要根據這只債券在這個產品資產組合中的作用進行管理。
做空,也可以說是一種投資行為,是反向的價值投資。價值投資是投資企業未來的收益,做空則是押注企業未來輝煌不再,做空有做空者的邏輯,相當于時空穿越,風險的著眼點當然與其他投資方式不同。做空操作中,同樣有長期做空和短期波段的差異。
與做空類似,債券市場做垃圾債的、資產市場做不良資產的,都有他們獨特的視角和風險邏輯。這些邏輯,與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邏輯,有借有還的邏輯是非常不同的。
市場中,除了投資行為,還有投機行為。表面上是一字之差,實際是一念之差。不能簡單以長期持有和短期炒作來定性投資和投機。如果是把短期炒作或炒波段作為一種經營方式和盈利模式,那就是投資。它使股票市場有了活躍的流動性,并形成各種投資模型、高頻交易工具、智能投顧產品等。
投機不同,投機在心態上更多的是非專業借機撈一把的行為。這“機”,有時是市場波動,有時是一個傳聞,有時是監管政策,也有時是別人的貪婪。更有一些投機,嚴格地說是利用非專業、不合法合規手段進行交易,從而獲得不合法收入的行為,比如內幕交易等。
這些形形色色的市場角色,銀行需要深入理解他們不同的業務邏輯和風險邏輯,既不能用信貸邏輯來看待他們的業務邏輯,也不能用他們的業務邏輯來主導銀行對他們的風險管理。
前幾年一些金融亂象中所產生的風險,都與這樣的風險邏輯錯位有關。“公司業務投行化”這樣的口號,在沒有搞清楚各類業務邏輯的情況下,就容易造成上述風險管理的錯位。“投貸聯動”、“產融結合”,不分清“投”和“貸”、“產”和“融”不同階段的不同業務邏輯,甚至混淆不同業務的區別,也會產生風險管理錯位,導致風險的發生。
同樣地,監管面對這些形形色色的市場角色,也需要有不同的政策、工具和理念,都用對銀行和信貸風險的監管理念來制定政策、實施監管,很可能會摁下葫蘆起來瓢。
本文原發于《21世紀經濟報道》
(本文作者介紹:浙商銀行原行長)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