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中國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95后人才去哪了?

2021年11月13日00:00      

  意見領袖 | 任澤平團隊

  導讀:人口是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資源,隨著人口紅利消逝、人才價值日益凸顯,前期我們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刻畫了總體求職者流動趨勢。本篇報告我們聚焦95后人才,探索95后求職者的流動趨勢。我們的研究發現:95后更向往發達城市,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線人才流出,這預示著中國未來人口流動尤其青年人才流動的都市圈城市群化趨勢。

  特別鳴謝:白學松、柴柯青

  智聯招聘課題組專家 李強 王一新 李小麗

  山東大學鮑江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徐宇航對本文數據整理有貢獻

  摘要

  解密95后求職人才特征:中國共有約2.6億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現12-26歲),勞動年齡的95后人口約2億人(16-26歲),占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的22.7%。智聯招聘有約2.3億個人注冊用戶,日均活躍用戶數(含登錄、有求職行為的用戶)約630萬,其中,求職人才即當年有簡歷投遞行為的用戶中約85%為大專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的14.6%(2015年小普查數據);在求職人才中,約41%為16-26歲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后人才;在95后人才中,約48%為跨城求職者,即現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本文使用智聯招聘統計的總體及95后人才求職行為數據情況進行對比,探究95后求職人才特征及流動趨勢。

  從性別看,95后女性求職占比更高,95后、總體流動人才中女性占比分別為49%、43%;從學歷看,51%的95后異地流動人才為本科學歷,這一比例高于總體的49.1%;從工資看,95后為職場新人,工資水平低,流動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比74.6%,遠高于總體的58.3%;從行業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興行業,其流動人才在IT行業占比為21%,高于總體的19.1%,而在地產、制造業合計占比27.6%,明顯低于總體的31.1%。

  榜單概覽:京深滬居前。1)中國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京深滬居前。95后年輕人才生長于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生活富足,更傾向工作發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選擇就業城市不僅關注薪資,還關注創新環境和文娛產業發展情況。基于數據可得性,本文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和每百萬人電影院數量作為外部指標,疊加智聯招聘提供的95后人才流入占比、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95后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95后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四個內部指標構建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數。從結果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蘇州、武漢、鄭州位居前十。2)細分指標解讀:一二線城市吸引高學歷人才、粵蘇創新活力高。觀察各分指標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學歷方面,一線城市及成都、杭州等強二線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京滬及長三角區域城市更有優勢;在創新方面,粵蘇兩地城市創新活力較強,深圳創新活力突出。

  人才流動趨勢:95后更向往發達城市,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線人才流出。分地區看,95后人才向東部集聚更明顯,人才凈流入占比為17.0%,明顯高于總體求職者的11.5%。分線看,95后更向往一、二線城市,一二線城市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0.2%、8.2%,遠高于總體的3.5%、3.4%。分城市群看,95后更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合計凈流入占比為14.4%,遠高于總體的7.9%,其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后人才集聚,成渝和長江中游凈流出。

  重點城市:95后在一線城市之間、城市群內流動為主流。1)一線城市:對95后聚集程度更高,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為均高于總體;95后人才從北京凈流向上海、從廣州凈流向深圳,主因上海落戶條件放松、深圳經濟發展潛力和創新動力高于廣州。2)二線城市:杭州、成都對95后人才集聚程度高,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高出總體0.8、1個百分點;95后人才大部分為城市群內部流動,由于武漢地處主要經濟帶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來源地豐富,前十大城市來自9個不同省級行政單位。

  政策建議: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比較優勢順勢而為;二是進一步深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三是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目錄

  1解密95后求職人才特征

  2榜單概覽:向往發達城市,更傾向長三角、珠三角

  2.1中國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京深滬居前

  2.2細分指標解讀:一二線城市吸引高學歷人才、粵蘇創新活力高

  2.3人才流動趨勢:95后更向往發達城市,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線人才流出

  3重點城市:95后在一線城市之間、城市群內流動為主流

  4政策建議: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正文

  1解密95后求職人才特征

  中國共有約2.6億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現為12-26歲),勞動年齡的95后人口約2億人(16-26歲),占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的22.7%。智聯招聘有約2.3億個人注冊用戶,日均活躍用戶數(含登錄、有求職行為的用戶)約630萬,其中,求職人才即當年有簡歷投遞行為的用戶中約85%為大專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的14.6%(2015年小普查數據);在求職人才中,約41%為16-26歲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后人才;在95后人才中,約48%為跨城求職者,即現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為突出95后人群特征,本文使用智聯招聘統計的總體及95后人才求職行為數據進行對比,探究95后求職人才特征及流動趨勢。

  1)從性別看,95后女性求職占比更高,95后、總體流動人才中女性占比分別為49%、43%。95后、總體流動人才男女比例分別為51:49,57:43,95后流動人才中女性占比更高。可見95后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且獨立,求職意愿較強。

  2)從學歷看,51%的95后異地流動人才為本科學歷,這一比例高于總體的49.1%。95后流動人才中高中及以下、大專、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比分別為9.5%、33.9%、51.0%、5.6%,本科及以上合計56.6%;總體流動人才各學歷占比分別為10.4%、33.0%、49.1%、7.5%,本科及以上合計56.7%。95后本科階段人才占比比總體多1.8個百分點,95后碩士及以上階段流動人才占比比總體少1.9個百分點。

  3)從工資看,95后為職場新人,工資水平低,流動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74.6%,遠高于總體的58.3%。95后、總體流動人才月收入4K元以下占比分別為42.3%、30.4%,月收入在8K及以上占比分別為10.2%、24.4%。95后人才多為職場新人,收入較低,同時低收入會降低工作滿意度和在城市中的歸屬感,從而更傾向跨城求職。

  4)從行業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興行業,其流動人才在IT行業占比為21%,高于總體的19.1%,而在地產、制造業合計占比27.6%,明顯低于總體的31.1%。95后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IT|通信|電子|互聯網、房地產|建筑業、生產|加工|制造,分別占比21%、15.9%、11.7%,合計占比48.6%,總體求職人才最多的也是這三個行業,合計占比50.3%,95后人才行業集中度略低于總體。其中95后在TMT行業占比為21%,高于總體的19.1%,而地產、制造業占比低于總體,說明年輕人選擇傳統行業傾向明顯降低,而對于互聯網、電子、通信等新興行業更加青睞。從二級行業看,95后流動人才在教培、互聯網/電子商務、專業咨詢、醫療美容行業占比分別為10%、8.9%、5.8%、4.2%,均高于總體的7.3%、7.8%、4.7%、3.5%,而95后流動人才在地產建筑領域占比為13%,低于總體的14.3%。

  2榜單概覽:向往發達城市,更傾向長三角、珠三角

  2.1 中國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京深滬居前

  從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數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蘇州、武漢、鄭州位居前十。此前,我們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凈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凈流入的加權結果。95后年輕人才成長于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生活富足,更傾向工作發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選擇就業城市不僅關注薪資,還關注創新環境和文娛產業發展情況。基于數據可得性,本文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權重10%)、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權重10%)和每百萬人電影院數量(權重10%)作為外部指標,疊加智聯招聘提供的95后人才流入占比(權重20%)、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權重20%)、95后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權重15%)、95后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權重15%)四個內部指標構建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數。從結果看,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位居榜首;深圳位列第二,相比總體人才,深圳對95后年輕人才的吸引力超過上海。深圳在一線城市中人口結構最年輕,15-59歲人口占比為79.5%,高于北京、上海、廣州的68.5%、66.8%、74.2%。并且根據我們選取的創新和文化指標,深圳在前20強中分別排第一和第二,同時深圳擁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隨著人口承載能力受限,年輕人才在深圳收緊落戶門檻窗口期也將積極搶占人才高地,創新的產業結構、豐富的文娛活動、更低的落戶門檻吸引年輕人到深圳就業;上海、廣州依次為第三、四名;二線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蘇州、武漢、鄭州躋身前十強。在前50強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有36、6、6、2個;一二三四線分別有4、29、15、2個,分別占一二三四線城市數量的100%、82.9%、18.5%、1.1%;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分別有18、7、3、2、3個。

  與總體人才相比,95后更青睞省會城市。從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情況看,部分省會城市較我們前期發布的總體人才吸引力排名有所提升,鄭州、濟南、西安、沈陽本次排名較我們前期發布的總體人才吸引力排名分別上升9、5、6、15名。

  2.2 細分指標解讀:一二線城市吸引高學歷人才、粵蘇創新活力高

  觀察各分指標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學歷人才方面,一線城市及成都、杭州等強二線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京滬及長三角區域城市更有優勢;在創新方面,粵蘇兩地城市創新活力較強,深圳創新活力突出;在文娛方面,旅游城市三亞、拉薩排名靠前,帶動整體指數排名躋身前50名。在高學歷人才方面,95后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南京、廣州、武漢、西安、天津,占比分別為12.2%、9.6%、5.1%、4.6%、4.5%、4.3%、4.2%、3.2%、3%、2.9%,合計占比53.6%。北上深作為一線城市對高學歷人才集聚效應明顯,合計占比26.9%,同時成都、杭州、南京等強二線城市對高學歷人才的集聚效應超過一線城市廣州,成都集聚省內50%以上的本科院校,有2所985和5所211學校,大學生數量在西南地區靠前,擁有先天人才優勢,杭州近年加入“搶人”大戰,2020年新引進高層次人才增速達356%,浙大系和阿里系企業的“搶人”風頭強勁。在收入方面,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北京、上海、蘇州、杭州、廣州、寧波、南京、紹興、深圳、嘉興,除一線城市外均位于長三角地區,江浙一帶城市居民富足程度高,尤其是蘇州、杭州超過一線城市廣州、深圳位列收入三、四名。在創新方面,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前十的城市是深圳、中山、珠海、蘇州、佛山、東莞、廣州、南京、北京、杭州,其中6城位于廣東省、3城位于江蘇省,粵蘇兩地創新活力較強,2020年R&D經費投入位列全國前二。深圳每萬人的專利授權數量達124個,是唯一數量過百的城市,作為全國的創新創意大都市,在優越創新環境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GDP比重已經超過30%。

  2.3人才流動趨勢:95后更向往發達城市,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線人才流出

  1)分地區看,95后人才向東部集聚更明顯,人才凈流入占比為17.0%,明顯高于總體求職者的11.5%。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95后流入東部地區占比為58.2%,略低于總體人才的59.6%;其流出占比41.3%,遠低于總體人才的48.1%,東部地區更能留住95后人才;中部地區95后和總體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18.9%、18.8%,基本持平,流出占比分別為26.0%、23.9%,95后人才加快流出中部地區;西部地區95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高于總體;東北地區95后和總體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4.8%、5.1%,流出占比分別為9.1%、8.8%,東北地區人才流動性較低。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東部地區95后和總體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7.0%、11.5%,95后在東部地區集聚效應更高;中部分別為-7.1%、-5.1%;西部分別為-5.1%、-2.7%;東北分別為-4.3%、-3.7%,中西部95后人才凈流出明顯大于總體,東北地區與總體基本持平。東部地區經發達,GDP占比超過一半,人均產值更高,年輕人充滿活力和抱負,相對總體,更傾向經濟活力高、發展潛力大的東部地區。

  2)分線看,95后更向往一、二線城市,一二線城市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0.2%、8.2%,遠高于總體的3.5%、3.4%。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一線城市95后流入占比為20.8%,高于總體的19.1%,人才流出占比為10.6%,低于總體的15.6%;二線城市95后人才流入占比為50.0%,高于總體的46.2%,人才流出占比為41.8%,低于總體的42.8%;說明相對于總體人才來說,95后更愿意留在一、二線城市。而95后人才流入三、四線城市占比均低于總體人才,流出占比均高于總體人才,說明相對于總體人才來說,95后人才更傾向流出三四線城市。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一線城市95后和總體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0.2%、3.5%,二線城市占比分別為8.2%、3.4%,95后在一二線城市集聚效應明顯高于總體人才;三線城市分別為-6.1%、-1.0%;四線城市分別為-12.4%、-5.82%,三四線城市95后人才凈流出明顯大于總體。工作機會多、收入高、經濟活力充足的一線城市仍吸引年輕95后,同時年輕人也向發展潛力和生活性價比更高的二線城市集聚。

  3)分城市群看,95后更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合計凈流入占比為14.4%,遠高于總體的7.9%,其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后人才集聚,成渝和長江中游凈流出。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長三角95后人才流入占比為21.0%,略低于總體的22.0%,流出占比為12.1%,低于總體15.6%,95后人才在長三角流動性最高,且相對總體來說,95后在長三角流動性小,且95后人才更愿意留在長三角;珠三角95后人才流入占比為14.2%,高于總體的13.2%,流出占比為8.3%,低于總體的9.4%,95后在珠三角流動性低于長三角,但是珠三角對95后人才也具有較強吸引力;京津冀95后人才流入和總體基本持平,分別為12.1%、12.6%,流出占比為11.2%,低于總體的13.29%,相對總體來說,95后更愿意留在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95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高于總體,95后人才在兩個城市群的流動性大于總體。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對95后人才的集聚效應強于總體,凈流入占比分別為8.8%、5.9%、0.9%,高于總體人才的6.43%、3.84%、 -0.74%;95后人才在成渝凈流入占比為-0.1%,雖然表現為凈流出,但是占比低于總體的-0.5%;長江中游95后和總體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2%、-1.2%,基本持平。95后和總體凈流入五大城市群占比為14.4%、7.9%,95后更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它們以11%的土地聚集42%人口,創造53.5%的GDP,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經濟最活躍地區,經濟占比合計達23.6%,95后年輕人更傾向有經濟活力的地區。

  3重點城市:95后在一線城市之間、城市群內流動為主流

  我們選取95后人才吸引力前十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蘇州、武漢、鄭州)作為觀察對象,根據一二線城市對其劃分。

  1)一線城市對95后聚集程度更高, 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為均高于總體,并且95后人才從北京凈流向上海、從廣州凈流向深圳,主因上海落戶條件放松、深圳經濟發展潛力和創新動力高于廣州。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一線城市北深上廣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2.9%、2.9%、2.7%、1.7%,均高于總體的0.2%、1.3%、1.2%、0.9%,95后人才向一線城市聚集程度高于總體。從來源和去向地看,流出北京的95后人才中8.5%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9.2%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為人才外流目標城市第一位,其中北京流向上海和上海流向北京的95后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0.3%和0.2%,95后人才從北京凈流向上海,2021年上海放寬了高學歷和留學生人才落戶條件,碩士學位人才在滬工作年限從5年降至1年、留學生落戶取消第一份工作限制,相對北京來說更能吸引年輕優秀人才來滬就業;95后人才從深圳流出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54.3%,高于流入城市合計的37%,流出深圳的城市更加集中。其中流入深圳的95后人才中有11.5%來自廣州,流入廣州的有7.8%來自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來源城市第一位。其中深圳流向廣州和廣州流向深圳的95后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0.4%和0.6%,95后人才從廣州凈流入深圳。一方面,廣州、深圳地理位置較近,文化相近,人才流動方便;另一方面,深圳經濟發展潛力和創新動力高于廣州,2021年上半年深圳GDP為11009.4億,高于廣州的10653億,且深圳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為124個,遠高于廣州的68.5個。

  2)二線城市中,杭州、成都對95后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高出總體0.8、1個百分點;95后人才大部分為城市群內部流動,由于武漢地處主要經濟帶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來源地豐富,前十大城市來自9個不同省級行政單位。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前十強二線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蘇州、武漢、鄭州的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2.4%、1.3%、0.9%、1.2%、0.7%、0.2%,較總體分別高出0.8、0.4、1.0、0.4、0.5、0.7個百分點,杭州、成都對95后集聚程度更高。從來源和去向看,杭州流入流出城市前兩名均為北京、上海,合計占比分別為7.8%、15.8%,杭州發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線城市中,杭州也具有從一線城市搶奪人才的能力;南京流入流出城市均有8個位于長三角地區,合計占比分別為21.5%、41.5%,南京和長三角的人才互動非常頻繁,部分因為南京高校較多,長三角人才為求學向南京集聚,畢業后從南京回流至長三角其他城市;95后人才向成都流入和從成都流出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分別為35.3%、43.6%,流出成都的城市更集中;蘇州流入流出城市均有5個在長三角地區,占比分別為18.7%、36.79%,其中上海對蘇州虹吸效應明顯,從蘇州流向上海95后人才占比為14.6%;武漢地處長江與京廣鐵路大動脈的十字交匯點,有“九省通衢”之稱,95后人才來源地遍布各地,前十城市中來自9個不同的省級行政單位。流出武漢的城市更集中,其中流出前四大城市為深圳、北京、上海、廣州,均為一線城市,合計占比27.5%;流入鄭州城市有9城位于中原城市群,占比35.9%,流出鄭州城市有6城位于中原城市群,其余4城為北上深廣。

  4  政策建議: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在老齡化、少子化背景下,多數城市面臨年輕人口萎縮、人口快速老化問題,近年來各城市紛紛加入“搶人大戰”,搶人才也是搶年輕人口。95后人才多數是職場新人,年輕且有活力,其流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此前我們推出的《中國人口大遷移:2021》報告中分析了人口遷移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人口流入可以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緩解老齡化壓力;增加人才供給、促進創新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擴大消費需求。人口流出會加重老齡化,加重養老負擔,嚴重拖累財政、制約經濟活力。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比較優勢順勢而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決不能是追求各地區經濟總量均衡,也不可能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2月在《求是》發表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指出,要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地區集聚的客觀規律,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近年中國城鎮發展戰略逐漸調整為“以中心城市為引領,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都市圈建設為突破口,對中小城市分類施策”,但任重道遠,共識還未形成。

  二是進一步深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2014年7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城區500萬以上特大城市人口規模。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開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歸國人員等落戶限制。2020年,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探索實行城市群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當前戶籍制度改革深化推進,但部分大城市落戶仍有限制,這并不利于充分發揮集聚效應、推進服務業發展。在少子化老齡化背景下,應該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各大城市群內戶籍準入年限累計互認,增強各城市對外來人口的包容性。

  三是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合理規劃和引導緊湊連續的多中心城市產業布局,加快現有園區轉型,因地制宜,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優化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加快規劃調整,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總量和結構,分區分級布局公共服務。進一步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大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密度,推進軌道交通系統制式多元化發展,改善出行效率。未來的城市規劃要尊重人口流動規律,不能車多了限號,人多了往外攆人。規劃編制應以人為本,完善市民參與機制,充分了解市民對城市發展的期待和需求。

  (本文作者介紹: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楊帆 SF034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任澤平 人口報告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