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周天勇
我在大學研讀經濟學教科書時,從課本上看,聽老師講,一個國家GDP的核算中除了勞動力和資本要素投入的產出部分外,往往有一塊說不清楚的“余值”,即不能準確地知道是從哪里來的。經濟學家們當然地在以往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將其定義為效率提高所獲得的額外貢獻,來源于知識進展、教育普及、人力資本增加、技術產業化等廣義技術進步。這一神話式的全要素生產率經典解釋和來源定義,影響了中國幾十年經濟教學界、學術研究界、對策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們幾十年觀察數據、進行分析、對策建議和出臺政策的思維方式和行動選擇。
教科書上的定義沒有錯。新古典經濟學增長核算的模型,暗含的假定條件是市場競爭性的經濟,不存在體制扭曲造成的要素閑置和低利用。然而,一個從單一計劃經濟向市場和計劃二元并存體制轉軌的國家,都存在著由于體制扭曲,并且這種扭曲不可由經濟主體糾正時,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要素大規模的閑置和低利用,也就是體制扭曲性的要素剩余。中國作為一個二元體制并存的國家,也不例外。筆者前幾天寫了一篇“2020年閑置低利用生產要素規模巨大”的文章,估算了我國目前體制扭曲造成的閑置低利用各種要素的規模,并在其他文章中也討論了土地要素既浪費又極度短缺的情況。
體制轉軌國家,其產出和增長模型中,TFP(全要素生產率)是從哪里獲得的呢?其實在要素投入數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大力度的體制改革帶來的要素利用率提高和配置改善,也會提高投入的產出效率。在余值A中,不僅有廣義技術進步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有市場化改革提高要素產出率形成的貢獻。
中國是人口規模最大、國土面積排前、經濟規模第二位的二元體制并存并轉軌時間很長的國家。在觀察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波動時筆者研讀有關研究的數據時發現, 1981至1985年、1991至1994年和2001年至2005年三個大力度改革開放周期中,GDP年均分別增長10.17%、11.67%和9.78 %,而TFP年均分別增長6.53%、6.65和3.3%(孫琳琳、任若恩,2005)、(趙志耘、楊朝峰,2011)。TFP增長狀態與GDP增長狀態都呈三次倒V或者倒U型狀。然而,這三個時期中國國內并沒有較強烈廣義技術進步事件突然爆發,卻均恰好是大力度體制改革開放啟動和高漲的時期。說這三次高增長的TFP主要來自于廣義技術進步,很難在時間和內容上令人信服。
那么,廣義技術進步帶來FTP增長也會是大幅度倒V或者倒U波動,并且長期趨勢是向上傾斜的一條非線性曲線嗎?讀到的實證文獻,也使筆者大吃一驚:它是一條雖有小幅度上下波動,但是長期卻是一條平穩和平行的曲線。瓊斯(Jones,1995)的實證研究發現,美國和歐洲1980—2000年間,在研發人員不斷增加(呈右斜甚至是指數性增長)的同時,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卻是平緩的。
對此,巴特·菲思佩奇(2009)則認為,均衡增長理論簡化了對技術進步過程的分析,研發投資—技術進步—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近乎于線性、明確和不變,廣義技術進步引致的TFP增長趨勢雖有小的波動,然而是一條平緩的曲線。假定廣義技術進步產出貢獻增長無論是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還是體制轉軌國家,都是一條平緩和平行的曲線。那么,在中國體制改革周期時形成的TFP增長倒V或者倒U曲線與平緩曲線之間的積分,就應當是體制改革帶來要素利用率提高和配置效率改善而獲得的TFP產出。這個發現應當是認識和合理解釋中國作為體制轉軌國家TFP來源的一個關鍵。
中國在這三個改革開放周期中,最先啟動的農村聯產承包制、三來一補、鄉鎮企業、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城市計件工資制等改革,使生產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中間時期,TFP中的相當部分,則是由確定市場化改革方向、發展引進生產效率高的個體私營經濟和外資投資及企業形成的;第三階段,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們以開放促改革,修改了193000條法律法規,對計劃經濟和行政管制體制進行了相當大力度的改革,管理水平更先進、技術水平更高的國外大公司紛紛進入,大規模農業剩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與城鎮更高生產效率的加工制造業相結合,形成了21世紀初中國經濟增長中TFP的貢獻部分。
如果是這樣,我們有什么理由還堅信這樣的思維定式:即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最重要的還是來自于廣義技術進步獲得的全要素生產率,而體制改革可以忽略不計。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并不否定廣義技術進步對增長的至關重要性,廣義技術進步必不可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但是,未來實實在在能夠真金白銀地獲得全要素生產率,最大比重將來自于大力度配置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盤活規模巨額的閑置低利用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要素。也可能絕對一點,只有部署第四次大力度土地等要素市場化和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才是未來15年國民經濟能夠中高速增長的惟一希望所在。
《二元體制轉軌數理經濟分析的一個邏輯思路》之二
原載于《財經問題研究》錄用首發《中國知網》2021年2月9日
注:引用文獻,因技術原因,在公眾號連載時略去,感興趣的朋友,可關注中國知網原文。
(本文作者介紹: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
責任編輯:陳修龍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