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奇霖
長期來看,即使疫情過去,經濟所受沖擊依然難以修復,進入衰退是大概率事件,美股的大趨勢依然是向下。
昨晚,風險資產再次迎來大跌,道瓊斯指數下跌超過1800點,跌幅6.9%,創下了3月份以來的最大跌幅,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明顯回落。
這次暴跌最根本原因在于美股此前的反彈修復過快,對經濟從疫情中修復的速度和強度過于樂觀,本身已經蘊含了較高的回調風險。
在6月11日市場出現暴跌前,納斯達克指數已經完全修復了疫情造成的深坑,還創下了歷史新高,似乎疫情沒有發生過一樣。背后的支撐邏輯在于:
1)美聯儲無限制的擴表,大放水帶來的流動性支持與低利率下的高估值支撐;
2)投資者對疫情能夠得到及時控制,經濟重啟復工,并在美聯儲與財政部積極的政策作用下重新強勢起來的預期。
這兩點邏輯在3月份23日流動性危機得到有效解決后,一直處于不可證偽且方向正確的狀態。
在現實中,我們確實看到了美國疫情的狀況得到改善,先是出現二階增速的拐點,再是出現新增病例確診的拐點,最后還有疫苗研制得到有效進展的消息。
勞動力市場雖然依然一團糟,失業率依然很高,但隨著美國經濟逐步重啟,也確實出現了邊際改善。
這些持續傳來的好消息,會讓投資者對疫情結束經濟好轉的邏輯更加確信。
至于被大家經常談論的,美國的債務杠桿率非常高、疫情過后大家的消費習慣與消費信心會變化,美國經濟很難恢復前期的狀態,將進入衰退期。
這些負面的信息,都是長期邏輯,雖然也都是不可證偽的,但也沒有顯現出任何被證實的跡象,和大家在短期內,所能看到的經濟改善、疫情控制的真實感和方向是相悖的。
也正因如此,市場從3月到6月初的定價是對流動性充裕,經濟好轉,疫情結束的定價,是正面向上的,給美股帶來的是上漲的動力。
但這種上漲始終是存在界限的。市場的價格會充分反映現有的信息,并將信息傳遞出來的預期演繹到極致,達到極致后,市場將重新審視之前的預期邏輯。
如果預期落地,并且正面方向繼續改善得到驗證,那市場會形成“預期—證實—預期再強化”的正向循環,從而推動資產價格持續的上行。
但如果被演繹到極致的預期,無法被證實,或者向著證偽的方向前進,那么市場便會因為預期差而修正之前對積極信息的定價,漲勢放緩出現震蕩下跌的局面。
而一旦市場上漲乏力并開始顯現跌勢,投資者便會對負面的信息更加敏感,會主動去尋找利空與市場定價的新邏輯,從而使資產價格持續的調整,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熊市無利好。
在昨晚美股暴跌前,納斯達克指數忽視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創下了新高,便是樂觀預期演繹到極致的體現。
要美股繼續上漲,需要疫情和經濟持續好轉,繼續向預期靠攏或流動性進一步寬松來支持。
一旦這兩者沒有出現,那么漲勢乏力,投資者對利空敏感,美股轉跌便是遲早的事,只是需要一個觸發劑。
這兩天鮑威爾的講話和德州新增病例創下新高便是觸發劑。
6月10日,鮑威爾的講話,很多人將其解讀為鴿派,畢竟鮑威爾說了零利率會保持到2022年,會繼續加大國債的購買與大規模開展回購操作。
在基調上,確實是偏鴿派。當天鮑威爾講話消息出來后,黃金和美債價格便開始上漲。但對權益投資者來說,這次講話其實是一個明顯的利空。
因為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權益投資者希望看到的是,美聯儲會進一步加大寬松力度,零利率、購買國債和公開市場操作都是之前的舊信息,無法給投資者帶來新的刺激。
相反,鮑威爾談及的零利率會維持至2022年,實際是表明了美聯儲對經濟長期無法恢復的預期和態度。
作為美國貨幣政策的制定機構,美聯儲對經濟的悲觀預期無疑會影響投資者的經濟預期,打擊投資者之前對疫情結束,經濟會較快好轉的信心,給美股的調整埋下隱患。
德州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創新高,則是最后一根稻草,在現在多個州出現游行抗議集群的背景下,投資者對疫情二次爆發的擔憂有所加重。
不過這根稻草實際上并沒有它想象的那么重,它早就已經出現了。
從wind的數據看,美國早在5月初就已經開始有州解除封鎖,重啟經濟。而解除封鎖、重啟經濟的州有不少都存在新增感染人數反復上升的情況,比如感染人數較多的大州——加州、佛羅里達州等,只是在其他州控制較好、新增病例下降的帶動下,全美的數據才不會顯的太難看。
換言之,重啟經濟與游行抗議可能會帶來疫情的二次爆發,這一信息實際早就出現了,只是投資者在上漲的情緒中忽視了這一點。
但當預期被演繹到極致,投資者尋找進一步證實預期的證據,卻只等到美聯儲潑了一盆冷水后,大家便對這一負面信息變得敏感起來,進而直接導致了6月11日美股的劇烈調整。
我們看到的美股航空板塊跌幅在前,與居民出行交通運輸密切相關的原油暴跌,便是這一邏輯下的反應。
往后看,我們認為從3月至今的這一波反彈,已經基本接近尾聲甚至已經結束,在當前的點位,市場已經計入的對經濟好轉的預期依然偏高,在投資者開始對負面信息變得敏感的情況下,美股繼續回調的風險較大。
長期來看,即使疫情過去,經濟所受沖擊依然難以修復,進入衰退是大概率事件,美股的大趨勢依然是向下。
(本文作者介紹: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