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景乃權:改革開放40周年 我眼中的變化

2018年09月03日16:45    作者:景乃權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景乃權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span>

  2018 年,就是這樣的特殊年份。

  4 月10 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 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說,“1978 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 年眾志成城,40 年砥礪奮進,40 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span>

  確實,當40 年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改革開放的春風依然溫暖如初。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探索和推進,中國逐漸形成了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在經濟、軍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育、社會等多方面走向全面開放的局面,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了世界的驚嘆與喝彩。

  改革開放40年的巨變并不空洞,他就在我們身邊,在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景乃權教授的要求下,共10名浙大經濟學院金融系研究生從家庭生活這個角度入手,尋找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改變,共同撰寫了這篇文章。他(她)們分別是浙江杭州的朱麗紅、張家祺,浙江東陽的王鼎盛,浙江湖州的倪靜嫻,安徽阜陽的李之好、陳德宇,貴州遵義的陸慧,湖北黃岡的劉小馳,湖北鶴峰的歐陽守紅,河北邯鄲的張巖。

景乃權:改革開放40周年 我眼中的變化景乃權:改革開放40周年 我眼中的變化

  改革開放40周年——我眼中的變化  一、改革開放國富強,民生經濟亦繁榮——從婚姻嫁娶窺家庭變化

  改革的春風吹向了神州大地,亦吹響了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號角。這不僅是我們國家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轉變,亦使得我們萬千家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庭變化的方面太多,下面,我就從身邊親戚的婚姻嫁娶帶領大家一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家庭的變化。

  我父母是60后,在80年代中期結婚,聽我媽媽說,在他們那個年代結婚,一般都要經過中間人介紹,若雙方家庭都覺得合適,便會舉行訂婚儀式。在訂婚之時,男方家庭便要付彩禮錢。而從訂婚到正式結婚,中間往往會經過五六年的時間。期間,男方在每個較為重大的節氣或節日上門拜訪丈人、丈母娘,并會隨上一定的禮物,例如利群牌的香煙、桂圓荔枝包、白糖包及黑棗或蜜棗包。而在像端午節這樣的日子,禮品清單中還會有綠豆糕、肉等食品。倘若在這五六年中,并無其他不滿意的地方,則開始挑選日子準備婚禮事項。在結婚準備過程中,女方家庭則要用訂婚時收到的彩禮錢,另外再自己補貼一部分,為女兒置辦嫁妝。

  對于不同年代的婚禮,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八十年代要三轉一響,九十年代要三電一輪,21世紀要三子一本?!?透過這生動的婚嫁變奏曲,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接下來,我將選取我的大家庭中的人物代表,簡要描述一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不同時代的嫁妝及彩禮錢的變化,以更深刻地體會時代的變遷對婚姻的影響。

  在八十年代結婚的主要有我的二伯、小姑及我的父母。二伯和小姑是在八十年代初時結的婚,我父母是在中期結的婚。當時結婚沒有現在這么講究,新房布置、物品置辦都是簡約的。結婚時最流行的就是“三大件”,當時要買齊這些東西挺難的,在改革開放初期,結婚時最時髦的東西就是“三轉一響”,“三轉”其實就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一響”就是錄音機。但根據我媽媽的回憶,若要湊齊這這四件嫁妝,也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事了。當時是計劃經濟時代,物資本就缺乏,在八十年代初更是如此。就拿錄音機來說,只有從我父母結婚的時候才開始有。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父母結婚的時候,嫁妝中已經出現了14寸的黑白電視機。

圖1-1八十年代中期的嫁妝圖1-1八十年代中期的嫁妝

  除了這幾個必備的嫁妝之外,其他的生活用品自是不可少,例如床、衣櫥、裝衣服的收納箱以及四方桌子,這些都是找當地的木匠手工打造的,另外還要請畫師在表面畫上好看的畫。記得小時候,我家床的邊邊上就畫著西湖十景,用手摸那個畫,還能感受到顏料風干之后的凹凸質感。至于彩禮錢,我姑姑結婚的時候,彩禮錢大概是1000多元。等到四五年后,我父母結婚的時候,彩禮錢就翻了一番,要2400元以上了。

  在九十年代結婚的主要有我的阿姨、舅舅。阿姨是剛好是在1990年,舅舅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在這個時代,“三轉一響”逐漸被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高級家電所取代,逐步變成“三電一輪”。阿姨的嫁妝與我媽媽的類似,唯一的變化是黑白電視機的尺寸變大了,為21寸。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舅舅結婚的時候,舅媽的嫁妝清單中便有了彩電、冰箱等新式家具。此外,摩托車也逐漸取代了自行車,成為了舅媽嫁妝清單中不可少的一件。在彩禮上,90年代初阿姨收到的彩禮錢是3000多元,五六年之后的彩禮錢就又翻了一番,達到了6000多元。

圖1-2 九十年代中期的嫁妝圖1-2 九十年代中期的嫁妝

  進入21世紀,我的堂哥、姐姐們陸續開始結婚,空調、彩電、洗衣機等自不在話下,汽車也逐漸進入嫁妝之列。在這個階段,人民的生活逐漸富足,嫁妝清單中的物品種類上的差異逐漸變小,甚至在過去15年左右的時間里都沒有大的變化。各家之間的差異便主要體現在物品質量、品質之上。例如,從普通彩電到液晶電視,再到近年來的網絡電視。這其中體現的,不僅是由于科技與工業的進步,更是由于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逐漸提高,消費升級的結果。同期,彩禮錢的上漲也是勢頭迅猛,從2005年前后的五六萬元,到我姐姐結婚時的20多萬元,再到今年表哥結婚時的28萬多,相比于80年代初姑姑收到的1000多元,翻了近280倍。

  從上述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以我母親及親戚的嫁妝變化中可以深深感受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嫁妝發生的較大變化主要集中在每個年代的中后期,這與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階段緊緊相伴。八十年代中期的明顯提升,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政策。九十年代開始,尤其是在中后期,嫁妝清單中出現了新式電器,可以看出,在短短的幾年間,諸如像彩電、冰箱、摩托車之類的產品迅速普及至普通尋常百姓家中,這個變化是驚人的。但是若聯想到以下這些,這個變化也就不足為奇了。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國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我們開始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定為目標,并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同時,我們也深化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因此,也有人把九十年代初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加速點。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在1990年的GDP為3608億美元;到了1995年該數據變為7345億美元,翻了一番;再到2000年,中國GDP為1.21萬億美元,是1990年的3.3倍多。自此,也開啟了中國高速發展的進程。到了21世紀,我們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與世界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各項生產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動,也極大豐富了我們的物質生活,為我們的經濟發展插上了翅膀。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有目共睹,更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彩禮,在短短四十年,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究其原因,是因為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的萬千家庭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家庭收入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由此可見,這四十年來,我們的家庭,生活質量在不斷提升,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不變,促使我們的家庭不斷向富裕邁進。

  (浙江大學金融系研究生朱麗紅)

  二、夏天夏天悄悄過去 留下小秘密

  夏天,你可以奪走我的一切,我可以不要錢,不要Wi-Fi,但是唯獨不能失去空調。炎炎烈日之下,回到家中進入空調房的愜意,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室外是35℃的高溫世界,室內是26℃的宜人天堂,失去了空調,似乎很少有人能在這樣的溫度中,靜下心來干點什么。

  我家用的空調是美的壁掛式的,功能非常齊全。我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給空調設好智能定時,每次在我最需要的時候,都能回屋享受到涼爽。而且空調制冷效果極佳,壓縮機由高效硅鋼經過9道工序加工,能承受3000轉/分鐘的運行速率,冷凝器由990片以上的藍色翅片組成,即使臨時打開空調,也只需要短短幾分鐘就能使我的小房間制冷。而且空調除了制冷,還有凈氣、除濕的功能,在空調房里也不會讓人覺得悶得慌。晚上睡覺,空調徹夜工作,但由于空調是變頻的,智能調節功率,既不會太冷,也不浪費電,可以說空調的整體設計是非常貼心了。

圖2-1 新時代的家中空調圖2-1 新時代的家中空調

  除了空調,夏天最難忘的就是冰箱里掏出的冰西瓜了。我家的冰箱也是美的的,冰箱高保濕保鮮,西瓜放進去并不會被凍壞,多風道凈味系統去除異味,東西堆在一起也不會串味,還附有等離子殺菌系統,同時冰箱用的是變頻型節能壓縮機,也非常省電。

圖2-2 新時代家中冰箱圖2-2 新時代家中冰箱

  僅僅這兩樣家電,就很大的提高了我夏天生活的幸福指數。從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制造業的水平已經今非昔比。格力、美的、海爾、國美、蘇寧、蘇泊爾……中國的高端家電制造企業數不勝數,在市場上展開激勵競爭,使得各類家電價格更合理,功能更豐富。這是人們財富水平提高,需求層次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共同推動的。

  “空調+冰西瓜”的夏天模式在我這個90后的眼里再正常不過了,但是回顧改革開放初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那一輩的生活,便能感受到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驚人的變化。這個變化就好比從35℃的室外走到26℃的空調房一樣,清新而巨大。

  80年代,也就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在我爺爺奶奶的回憶里,夏天是很難熬的,現在睡在空調房里吃冰西瓜的他們,總是說,你是沒吃過那份苦頭。我爺爺奶奶那個時代也有冰西瓜,但他們的“冰”不是冰箱的“冰”,而是“冰鎮井水”的“冰”。他們那個時代,能吃上這樣一個西瓜,可以說是很滿足了,畢竟計劃

  經濟時代,物資短缺,能買到一個西瓜也難。

圖2-3 改革開放初期的冰鎮西瓜圖2-3 改革開放初期的冰鎮西瓜

  而說到納涼的手段,他們則會拿出那把年代久遠,但保存完好的蒲扇。這個蒲扇是我爺爺親手做的,做工精細,到現在都能用。在我印象里,用這把扇子大概也就濟公一個。但這卻是我爺爺奶奶輩夏天的必備工具,不僅能扇風,還能趕蚊子。

圖2-4 納涼神器“蒲扇”圖2-4 納涼神器“蒲扇”

  80年代的中國剛從文革中解脫出來,百廢待興,雖然當時的中國模仿蘇聯的計劃經濟體系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但當時的中國制造業更多地是制造工業產品,在消費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更不用說冰箱等家電的量產。并且當時人民生活水平還非常困難,并且物資短缺,即使有冰箱生產出來,也難以負擔的起。這也奠定了他們“蒲扇+冰西瓜1.0”的夏日模式。

  到了90年代,冰箱和電扇等家電逐漸進入了爺爺奶奶輩的生活,那時我爸媽正值20歲。他們說有了電扇以后,夏天舒服了很多,再也不用自己造風了,只要一通電,電扇就能吹出比手搖扇子強勁得多的風。也正是那個年代,他們進入了“冰西瓜2.0”的時代,從“冰”鎮井水過渡到了“冰”箱。冰西瓜的制造過程也由原先的丟到井里撈起來,變成了塞進冰箱拿出來,方便了不少,并且冰西瓜也更冰了。

圖2-5 90年代的電扇與冰箱圖2-5 90年代的電扇與冰箱

  八十年代中葉,中國的制造業開始重新崛起,逐漸有很多家庭開始購買國產的電子產品和輕工產品,到八十年代后期,中國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消費品名牌。 在這十年當中,國營企業還是中國制造業的絕對主流,一些軍工企業開始生產民用產品。在這十年,老百姓嘗到了經濟改革的甜頭,開始接觸到各種新鮮產品,電冰箱等家電也逐漸成為所有家庭的必備電器。于是我的長輩過渡到了“電扇+冰西瓜2.0”的夏日時代。在90年代末,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放開,以及沿海地區開放程度的逐漸提高,民營企業逐漸崛起。期間,國家充分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成就了一大批民營企業家,并大力興建各類工業園區,巨大的中國市場吸引了大批國外制造企業進入中國,中國開始有了外資、合資和合作企業,中國的低成本后發優勢逐漸顯露,國際貿易開始節節攀升,國內市場逐漸繁榮。中國制造企業開始廣泛引進國外的工業和消費產品的設計和制造技術,而消費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國消費者對于制造業產品有了更多個性化的需求。這也為中國制造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等進入了21世紀初期,爺爺奶奶的夏天變得更為愜意,因為空調逐漸進入了他們的生活??照{與電扇最大的區別在于,空調不僅能送風,還能調節室內溫度。我爺爺奶奶說,家里的第一臺空調是春蘭牌的,前幾年才剛剛退役,質量還挺不錯的。雖然相比現在的空調,舊時代的空調功能顯得有些單調,但爺爺奶奶輩經歷了“蒲扇”到“電扇”再到“空調”的變化,已經深感改革開放對其生活水平提高起到的巨大作用。冰箱的空間更大了,制冷效果也更好了,冰箱里降暑的食物也從西瓜,拓展到了棒冰、飲料等更豐富的品種。爺爺奶奶輩就這樣步入了“空調1.0+冰西瓜3.0”的時代。

圖2-6 21世紀初的春蘭空調圖2-6 21世紀初的春蘭空調

  在這十年當中,外資進入中國的趨勢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深入而逐漸凸顯,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后,大量外資涌進中國,為中國帶來了新的資本與技術,形成了今天中國數以萬計的外資與合資制造企業,以及臺資、港資制造企業,也正是這個時期,“Made in China”開始聞名全球。

  現在,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點上,回望過去,我能體會到爺爺奶奶輩生活的巨大改變。我所用的空調與冰箱與他們所用的空調與冰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儼然從“中國制造”逐步過渡到了“中國創造”。中國的家電質量、功能不輸國際先進水平,在人性化需求以及互聯網對接中得到了新的發展。我可以很自信的說,我的夏日模式是“空調2.0+冰西瓜4.0”。

  見微知著,我們家在40個夏季中,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無論是納涼的工具還是納涼的食品,都有了質的飛躍,相信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遠比這個大得多。改革開放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相信未來會有更美好、更大的變化。

 ?。ㄕ憬髮W金融系研究生張家祺)

  三、40年,追憶我家春節的變化

  春節,可以說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于個體,春節是孩子快樂的寒假時光,是上班族忙碌工作后的放松,是長輩兒孫繞膝的幸福;于社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的弘揚和傳承,是華夏兒女們的重要精神寄托。隨著時代的變遷,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在變強、消費習慣愈發多元化,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需求也在不斷提升。春節作為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節的形式也在這樣的時代大潮中逐漸改變。春節是如此隆重并意義深遠,以至于每個家庭都對它極為重視。因此,春節形式的改變,是一個家庭改變的縮影,而每個家庭的改變疊加起來,就是我們中國的改變。

  置辦年貨

  七十年代,我國仍處于憑票購買的計劃經濟時代,置辦年貨當然也少不了布票、糧票、油票。奶奶小心翼翼地拿著布票去鎮上的供銷社兌布,給一家人做過年的新衣裳。那個時候物質匱乏,需要置辦的年貨不多,大多也能自給自足,殺一頭年豬,可以說是最大的準備了。

圖3-1 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全國通用糧票圖3-1 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全國通用糧票

  打我記事起,我覺得置辦年貨是一個很復雜繁瑣的過程。每年都有很多年貨需要置辦:燈籠、中國結、春聯、擺盤干果、水果、拜年所需禮品……而這些年貨分散在各個市場,擺盤干果在城南、燈籠中國結在城北。于是從臘月開始就陸陸續續買起來了,像松鼠藏過冬食物一樣,第一天往家里搬一點,第二天又往家里搬一點。儼然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而現在,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購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每年需要置辦的年貨相較以前只增不減,網購卻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置辦過程。不論是生鮮還是家用清潔用品,都可以通過網購搞定。

  走親戚

  春節走親戚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平日歷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各忙各的,有些親戚少有走動,于是春節的時候走親戚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在正月里坐在一起開心的家長里短的聊聊天,訴訴一年的辛苦與成就,暢想新年的愿望,互相交流感情,延續一下親情。

  在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我的爸爸媽媽還是學生時代的時候,走親戚多是走路或者騎自行車去的。帶上的禮品成為“斤頭”,有白糖、紅棗、干荔枝、干桂圓等等。之所以稱為“斤頭”,是因為這些東西多以一斤為單位。數量不大的禮品也反映出當時普遍不富裕。而由于交通不便,一天一般只走一家親戚,早上去,吃過中飯后,下午回。有的親戚家住的比較遠,甚至要留宿一宿。

  當我上小學的時候,摩托車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對走親戚來說這就方便的多了。而我仍是不太愿意去走親戚的,一是很多親戚雖然面熟,但是七大姑八大姨地排不清關系,不知道喊什么,二是坐在摩托車上實在太冷,冬天的風呼呼地在耳邊吹過,免不了凍瘡。下雨天則更為麻煩,即使披了雨衣,多半也是會淋濕的。那時候的伴手禮多為各類保健品,如大家如雷貫耳的腦白金。實際上這些保健品真正被利用的很少,更多的是上家給的又拿到下家去了,有些留在家里的也很少吃,也許在某次大掃除的時候發現已經過期了就扔了。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浪費。雖這么說,伴手禮的選擇卻很是重要,主要是考慮其“購買價值”的大小,用以體現對對方的尊重程度。

  現在,小汽車可以說是大多數家庭必備了,平日里較為冷清的鄉下街道,也因為大家都回家過年,相互走親戚而變得擁擠起來。有了小汽車,雨雪天自然不在話下,走親戚的速度也快起來了,一般一天可以走兩到三家。伴手禮也拿的少了,似乎不太重視它價值多少,往往是一些水果,正月里頭就都能拿出來吃了。走親戚的重點似乎從伴手禮的選擇轉移到了大家能有一個機會聚在一起交流和溝通。禮物只是一個象征,送什么都不如見面把酒言歡更有價值。

  壓歲錢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每逢過年,我的一個奶奶都會裁一張長方形的紅紙,包上二十塊錢,邁著蹣跚的步伐走到我們家來,親自遞到我手上,算是給我的壓歲錢。我還記得那種紅紙,薄薄的,只有一面染成紅色,但是染料也會滲一些到另一面,以至于斑斑駁駁的。染料的依附性并不是很好,將紅包拽在手心里一段時間,甚至會有些褪色。然而褪色又有什么關系呢,二十塊錢,能買好多盒小鞭炮了呢。叔叔阿姨輩給的紅包則大多是成批量生產的那種,在普通的小賣鋪里就能買到。正面有印花和祝福語,多為大吉大利恭喜發財之類。這種紅包在婚禮、生日等很多春節壓歲錢之外的場景也廣為使用。收壓歲錢也講究一個禮尚往來,親戚家給我包了紅包,爸爸媽媽也當然要給親戚家孩子回一個,金錢數額似乎要依據兩家關系親近程度、生活水平高低等等因素,但多數時候也是差不多的數額。

  上大學之后,因為已經成年,壓歲錢已經不好意思再收,只有爸爸媽媽會象征性地給一些。這時微信紅包火了起來,家庭群、同學群、好友群,在春節期間幾乎每天紅包不斷,更有“紅包接龍”的游戲。與紙質紅包相比,微信紅包金額都不大,隨機紅包一次能搶個幾十元已是十分幸運,但大家仍然玩得不亦樂乎。因為相較于以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已經不再糾結于這幾十塊錢的來來往往,更多的是圖個拆紅包時的驚喜和小激動,以及大家在一起交流互動時的熱鬧和開心。

  改革開放40年,春節的形式在悄無聲息地改變。這些改變折射了家庭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而無論發生多大的過節形式變化,過年的核心意義——團圓,永遠存在。“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的對家的思念,“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對新年的企盼,是春節這個傳統節日固有的意義。

 ?。ㄕ憬髮W金融系研究生王鼎盛)

  四、從“四大件”看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你看,這就是三十多年前的鳳凰牌自行車。那時候要是一戶人家擁有了四大件就是值得炫耀的資本啦”,暑假期間,我陪同爺爺奶奶參觀了一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紀念展覽。展覽上,從五六十年代的老牌自行車、收音機到七八十年代的電視機、電冰箱一應俱全,爺爺不禁感慨萬千,回想起了以前的故事。在歷史變遷過程中,“四大件”的不斷更新,已然成為改革開放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最佳見證。

  “爺爺”

  爺爺正值年輕的時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候農村還是小隊勞作制,十幾戶人家為一小隊,每戶人家都要派出勞動力完成小隊里的勞作。通過完成小隊勞作賺取工分,再換成糧票和肉票”爺爺說,“那時候大家都忙于農作,唯一的娛樂就是村里每周會來播放一次露天的黑白電影?!睋貞洠敃r結束一天辛苦的勞作,如果晚上有露天電影,那大家都會搬著凳子來看。

圖4-1露天電影圖4-1露天電影

  后來隨著勞動力的不斷提高,生產逐漸恢復,家家戶戶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自行車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日常生活的必備品。農閑時期,農民也會騎著自行車上城鎮趕集,主要是去賣掉自家生產的一些蠶繭和稻米,再從供銷社換回來一些生活必需的布料調料等。如果生活再富裕一些,有的人家就會購入“縫紉機”和“收音機”。

  20世紀60至70年代的“四大件”,明顯貼著計劃經濟的標簽。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這“四大件”與爺爺那一輩的年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在其頭腦中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因為一塊手表曾經就是她的嫁妝,而一輛嶄新的“飛鴿”或“永久”也許使他當上了新郎。那時的“四大件”無疑是財富的象征,以至于成了人們爭相炫耀的資本。

  等到改革開放一聲驚雷,真正激發了鄉鎮的生機與活力。

圖4-2爺爺輩的嫁妝圖4-2爺爺輩的嫁妝

  “爸爸”

  進入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中國社會的千家萬戶,標志著人民生活水平欣欣向榮的是憑票供應時代的終結。老“四大件”再也不會被人們趨之若鶩,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的誕生。

  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電子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每個家庭的家居生活,它使人們在8小時以外有了更為新鮮的娛樂方式,它使居民們的菜籃子四季長青。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同時也帶來了精神層次的充實和提高。彩色電影、時尚雜志、迪斯科等新型娛樂方式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

  然而,新“四大件”走入家庭沒多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沒落。黑白電視雖好,但它的魅力哪里比得上彩色電視?何況這個世界本就五彩繽紛,人們希望看到它本真的面貌。錄音機的效果也不差,可把它和“家庭影院”放在一起,明顯就相形見絀了。還有家用電話、空調、電腦、微波爐……隨著90年代的來臨,人們在盡情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似乎也懶得總結什么“四大件”了。

圖4-3爸爸輩的嫁妝圖4-3爸爸輩的嫁妝

  “我們90后”

  進入21世紀,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家家戶戶原來的“四大件”已經轉型升級成“新四大件”——電腦、汽車、洋房和空調,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居民出行交通工具也由自行車、摩托車逐漸轉變成了私家車,若跨城市的出行則會選擇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和諧號”CRH動車組列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我們生活工作的效率,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舉例,“千里江陵一日還”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此外,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建設,城鎮居民們不再只追求大魚大肉這些物質層面的滿足感,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向往,愈加明顯。而城市的發展,作為人的發展另一種展現方式,同樣如此。高樓大廈、大型商場、高檔餐廳遍布小城的時候,城市的規劃者開始建筑起精神層面的新城鎮。從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到“富足精神家園”,改革開放從來都不只是拉動經濟穩步增長那么簡單,不斷賦予傳統道德以新的時代內涵才是未來的大方向。

  “四大件”的變遷,體現著消費結構的深層次升級。創新型產品和服務消費是消費升級的主要方向。伴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以及大數據技術的日趨成熟并逐漸應用到傳統家居、家電和汽車類等多個消費品領域。未來在互聯網、物聯網強勢發展的大背景下,今后更多的家用消費品都將進行改革升級。智能冰箱、智能廚具、智能空調甚至自動升降的窗簾、晾衣架都將成為更多消費者的“新寵”。

  任何大的變化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任何變化都是有原因的。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國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當初的舊四大件“三轉一響”到現在的電腦、高鐵的日益普遍,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都可以歸結為改革開放以來變革的推動。

  (浙江大學金融系研究生倪靜嫻)

  五、電  話

  我們90后是改革巨變的親身體驗者,尤其是像我這樣從農村走到城市的農二代,回憶起童年的時光,總會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眼前的高樓聳立,車水馬龍都阻擋不了記憶中淅淅瀝瀝的雨聲,靜謐的夜晚,滿天的星辰,清涼的塘水等等揮之不去的美好意象。我想我的童年時的家鄉和百年之前的中國恐怕也沒什區別吧,見不到任何現代化的設備,桌子椅子都是村里木匠的作品,瓶瓶罐罐都是黃土燒出來的,修理莊稼的工具都是古董了,唯一令我感到好奇的就是村里的大喇叭了。

  我們村有200多戶人家,被兩個池塘分為東中西三頭,住的也密密麻麻,但村里只有一個大喇叭,這個喇叭承載的東西要比現在任何一部手機都多得多。

圖5-1 村口的大喇叭圖5-1 村口的大喇叭

  當時很多家庭都是婦女兒童在家,男勞力都出門打工去了,這一出門基本上就是音信全無,郵差也時不時寄回來的點滴消息和現金,但大多數在外的人是不會寫信的,電話就成了連接城鄉兩個世界的唯一通道,大喇叭屬于村里唯一一家小賣鋪,小賣鋪位置在村子正中間可謂得天獨厚,每到晚上,大喇叭經常會響起一兩聲,這是全村的音樂:某某(孩子小名)媽,某某(孩子小名)爸讓你接電話。這時婦女會放下手中的碗筷,帶著孩子匆匆地往小賣鋪趕,這時電話已經掛斷,需要等下次再打回來,所以要趕緊過來,怕丈夫等急了,這種等待的時間也是不確定的,有時長,有時短,有時就沒有再打過來,如果接到電話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說一遍,電話打完了,三毛五毛的電話費就打發了。電話不是商店的盈利點,而是通過電話建立起了完整的個人征信記錄,建立起村子的信用中心的地位。電話在那個年代是稀缺的,正是因為稀缺,才衍生出豐富的內涵。

  后來我姐姐出去打工,賺錢了第一件事就是買電話,當時村里已經逐漸有人安裝電話了,大喇叭的聲音也少了很多。當時我已經上五年級了,家里安裝的是個無線電話,還可以發短信,但是媽媽不認識字,打不好,所以每次往外打電話是我來打,這時跟親人的聯系已經變得很方便了,只是當時電話費很貴,沒事一般也不會隨意就撥個號碼。有了電話,一下子感覺城市和鄉村的距離近了很多,年初時看著家人背著行李,擠上公交,走到千里之外的城市,  但是一通電話回來,又放佛親人只是去趕了個小集。

圖5-2家人在固定電話前圖5-2家人在固定電話前

  后來家里人手一個手機,姐姐也都嫁人了,家里得人少了一半,手機成了年底拜年寒暄的工具,傳遞的感情少了更多,村里的大喇叭再也不響了,我上高中那會小賣鋪的主人將大喇叭從樹上摘下來,扔在了自家的院里,變成了一堆破銅爛鐵。

圖5-3現代智能手機圖5-3現代智能手機

  今年年初我給我媽買了一個智能手機,姐姐教她玩微信,盡管我媽不識字,竟然也能學會,學會后經常和我開視頻,我媽說她做夢都想不到?,F在我已經研究生快畢業了,回想從童年到如今一路走來,家庭通訊的變遷,滄海桑田,我記得上中學那會我還買過公共電話卡,到路邊馬路上隨便一插就能打電話,覺得已經方便至極了,現在,隨手一個視頻就發過去了。未來還不知道,總之,看到巨變沒有停止,新的科技革命正在醞釀當中,到時候,家庭成員之間如何溝通,情感如何表達尚且不知,但是有一點就是感情有時候并不會因為表達的方便而變濃,總結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方便與快捷,除了體力上的解放,似乎科技始終無法在感情上服務好人類,所以,談電話我不僅想說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家庭的生活改善,還想說我們的情感的變遷,無論是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人的內心感情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我們不能在大踏步的科技進步中,忽視了人類真實的情感,妄圖用科技來增進感情的努力似乎也收效甚微,就像寫信永遠比發短信浪漫,坐一晚上火車去當面見一次永遠比開視頻更能打動人。所以,我希望在未來我們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了的同時,不要南轅北轍,畢竟物質不是終極目標。

 ?。ㄕ憬髮W金融系研究生李之好)

  六、從穿衣看變化

  你有沒有想過“衣食住行”中,為什么“衣”要排在第一位呢?一般的解釋有兩個,一是蔽寒暑;二是遮羞恥。一年有四季變化,衣物在天氣寒冷時可以抵御寒風,天氣炎熱時可以阻擋蚊蟲;同時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飾,衣冠整齊,干凈得體,是我們應該具備的修養,也是個人精神風貌的外現。中國自古被譽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衣著要“合乎禮”,可見穿衣是和禮儀緊密相關的。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物質富足,思想文明向前,這期間的穿衣變化更是四十年政治、經濟、文化滄海巨變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初期,物質匱乏,人們往往沒有條件直接購買制作完成的成品衣,而是買來布料,自己加工或找人代工。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一種叫“的確良”的面料風靡一時。當時棉花產量有限,為解決穿衣問題,全國開始大量進口化纖材料,從而引發了人們的穿衣“革命”。按理說全棉的衣物穿著更為舒服,但當時由于化纖布料剛剛進入市場,價格則更為昂貴,成為人們身份的象征。這當然也是有原因的,一是“的確良”布料可以印染出鮮艷的顏色。改革開放之前,衣服的顏色都是黑、灰、綠等暗色系的,比較單調壓抑,而具有鮮艷色彩的“的確良”服裝相當具有吸引力,愛美追求時髦的姑娘終于可以穿上花裙子, 過上精致生活。那時談戀愛,男生送給女生一條“的確良”裙子,可以說是走在時代的前列了。二是耐用耐穿,不容易磨破。當時很多地方溫飽都還沒解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自然以實用至上。不過由于透氣性差、不貼身、遇水透明性強等缺點,在物質生活不斷富足以后,這一布料也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圖6-1 身穿“的確良”布料衣物的青年男女圖6-1 身穿“的確良”布料衣物的青年男女

  到了八十年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為緊密,思想更為解放,人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真實模樣,既受到了強烈沖擊,也以極快的速度追趕世界潮流。這一時期,更為新潮的喇叭褲開始出現,在當時絕對是叛逆青年的最愛,戴著蛤蟆鏡,穿上喇叭褲,是他們張揚個性,表現自己與眾不同的一種方式?,F在仍很受青年人喜愛的牛仔服也是風靡于八十年代,但在當時主流社會認為這種服裝過于頹廢,不被大眾審美所接受。在八十年代,還有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比基尼在中國首秀。八五年,國家體委規定,參加第四屆全國健美比賽的女運動員,必須穿三點式泳裝,以接軌國際標準,這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做法,極大的沖擊了人們的保守思想。

圖6-2 八十年代追求時尚的青年女士圖6-2 八十年代追求時尚的青年女士

  而到了九十年代,社會發展,市場繁榮,人們在穿衣上開始追求國際品牌,大型購物商城拔地而起,品牌專賣店林立,穿衣打扮上更為大膽隨意?!罢婢S斯”、“班尼路”等各個品牌專賣店遍布于各地,這一時期,人們的著裝意識發生了徹底的變革,從長期以來注重價格和款式變化為更注重品牌,著裝的品牌檔次成為人們身份和品位的標志。尤其是女性,當她們出席社交場合,穿件名牌衣服裝點門面已成為共識。

圖6-3 九十年代的港星合影圖6-3 九十年代的港星合影

  二十一世紀后,人們在選擇服裝時,常把個性、時尚、品味等詞語掛在嘴邊。穿衣從怕與別人不同,也演變成了怕與別人相同,時至今日,我們都感覺撞衫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除了大型商場和品牌專賣店,網購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選擇衣服可以足不出戶,可以隨心所欲,服裝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節節攀升。日系、韓系經常在我們的耳畔響起,而有些青年人也并不隨波逐流,喜歡中國的傳統服裝,唐裝、漢服又重新煥發出生命力。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自我品味的自信,都促使服飾的潮流趨于多元化。

  追溯童年,爺爺的中山裝,奶奶的青灰色大褂,爸爸的白色襯衫,媽媽的碎花連衣裙,這些場景仍歷歷在目。小時候只有在過年時才會有新衣服穿,后來上了初中想買件新衣服也要和父母百般商量才會應允,當時正值叛逆的青春期,對父母的做法當然不會理解,現在看來對父母持家的辛苦才有些許體會。雖然現在隨時可以穿新衣服,但那種期盼,充滿新鮮感的單純快樂似乎在減少。

  盛世有華服,太平舞霓裳。穿衣打扮的變化,首先是政治文明的發展進步,民主和法制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其次是經濟實力的提升,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使人們穿衣不只是遮體避寒,更上升到了精神需要,倉廩實而知禮節,這時的穿衣才能將禮儀考慮在內;最后是思想的解放大繁榮,人們的思想不再受到束縛,自由開放,兼容并包,對自己的審美自信有底氣,也可以接受并欣賞別人的不同。透過衣著的變化,我們看到的是人們生活的富足,社會的文明進步,國家的繁榮富強。

 ?。ㄕ憬髮W金融系研究生陳德宇)

  七、改革開放四十年——明天會更好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改革的春風已經吹了四十年。四十年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我們這一代90后而言,從基本的穿衣、住房,到長大接受教育,再到工作就業,方方面面都有了深刻的體會。

  (一)、穿衣、住房

  聽家里長輩說,在改革開放以前,要買衣服都是使用布票。在所有人身上,綠、藍、黑、灰顏色的衣服一直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樣式也非常單調,男子主要以灰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為主,女生也以綠軍裝,小白鞋為最時尚的裝束。走在大街上,千篇一律,對于很多現代女性來說最尷尬的撞衫,在當時就是普遍現象。以前,我的父輩那一代人,家里會有很多兄弟姐妹,弟弟妹妹基本沒有穿過新衣服,都是穿哥哥姐姐穿過的。而改革開放后,從幾個月大的嬰兒,到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再到老年人,服裝花色、款式、面料都呈現出多樣化。到現在,服裝的主要作用也已經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種個性魅力的展現。

  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住房經歷了從福利分配到個人消費的巨大轉變。改革開放前,我國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制度,絕大部分城鎮居民的住房是租賃單位或者房屋管理部門的房屋,只有少數居民擁有自己的住房,人口多、住房面積小,三代同居一室是當時住房條件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從以前的瓦房向平房,樓房,公寓,別墅等發展。我們家也從最開始的,四代人住在一起,當時還是木制結構的房子,院子里養著雞鴨,廁所旁邊養著豬。我小時候去上廁所都很害怕,旁邊的豬會把鼻子從木欄縫隙中間湊過來,晚上我會搭樓梯,到房頂上看星星。到我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們一共六個兄弟就分家了。我家住進了媽媽單位的職工樓,院子里全是媽媽的同事。每天吃完飯,小孩子們都在院子里玩游戲。到我上初中時,當年一大家人合住的老院子因為城市規劃拆遷還房。我們每一家都得到了一套寬敞明亮的商品房。不過商品房雖然居住面積變大了,環境變好了,設施也完善了。但它不鼓勵鄰里交往,因此導致鄰里間人際關系較為冷漠,再也不能感受到那種你家炒好菜往我家端,吃完飯大家一起在院子里乘涼、聊天的氛圍了。

  (二)、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立國之本,民族興旺的標記,一個國家發展情況看的是教育,這個國家富不富強看的也是教育。無論什么時代,什么社會,什么制度,這個國家向那方面發展,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改革開放,我感受最大的就是教育方面的變化。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讀小學的時候,教學條件非常落后,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就是老師上課的“三大件”。講課時要在黑板上反反復復寫字,不夠寫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寫,一堂課下來,老師的嘴里、頭發上、衣服上沾滿了粉筆灰。很多老師的手指都被粉筆燒出了裂口。操場的體育器材也只有簡單的跳繩、單雙杠和幾個兵乓球桌。那時,哪里能想到十幾年后的今天,一方面學校環境大幅優化。教學樓從我當年的僅有四層高變成了兩棟6層樓高的建筑,同時小學內都修建了師生食堂。煤渣操場變為水泥地面,塑膠跑道。另外教學設施進入現代化,教學水平也不斷提升。老師們上課的設備從自制簡單的教具、掛圖、粉筆黑板變成了投影儀、電腦、多媒體。上課只需鼠標輕輕一點,資料應有盡有。學校越來越注重對體育、音樂項目的訓練和培養,上課方式日趨多樣化,各種各樣的興趣活動小組更是給學生們提供了培養興趣愛好的機會。

圖7-1之前的教室與配備多媒體設備的現代教室圖7-1之前的教室與配備多媒體設備的現代教室

  (三)、就業與創業

  從就業思維轉變為創業思維,改革開放四十年,青年群體的職業觀發生著重要的轉變。改革開放前,大多數人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只能等待國家分配,得到工作后,沒有特殊情況,會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一直干到老,這后來被認為是鐵飯碗制度。而現在,求職者與用人單位進行雙向選擇,鐵飯碗制度被打破。用人單位可解聘員工,員工也可以在尋得更好的工作機會后選擇跳槽,辭職離開。而且,得益于新技術、互聯網的進步,改革開放之后出生的80后、90后,更是表現出了較高的創造力以及商業思維,在他們的職業目標中,更多的人選擇自己創業。此外青年群體就業也從收入導向轉變為興趣導向,從為了工作轉變為工作和生活的均衡發展。

  四十年時光荏苒,四十年碩果累累。改革開放四十年,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四十年的變化只是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它印證了祖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跨越式發展,記錄了天壤之別的變化。我堅信,明天會更好!

  (浙江大學金融系研究生陸慧)

  八、40年光陰里的回家路

  為了夢想,我們一次次離開家鄉、奔赴遠方,家是心底最溫暖的港灣,無論身在多遠的地方,回家都是我們最期盼的路程。一個普通家庭40年光陰里的回家路折射的是改革開放中我國交通出行方式的巨變。

  80年代,父親才20出頭,是一名鄉鎮人民教師,同時還是一個戲劇愛好者。雖然又要教書、干農活,周末還是要去縣里唱戲的,即使不上臺唱戲,拉拉二胡也是極滿足的。那時從鄉里到縣里沒有公路,就如魯迅名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全靠鄉親們用雙腳走出的一條路,單程要走3個小時,天還沒亮就得出發,唱完戲就得趕著走回家,不然天黑了還得用手電筒,公路都沒有,就更別說路燈了。工作幾年后,父親買了一輛自行車,拿回家像過年一樣高興,沒事就拿布頭擦拭自行車、生怕臟了,那時有輛自行車就像一塊表一樣,是個身份地位的象征。即使從學校到家只是人走出的坑坑洼洼的路,但比走路還是快多了。1984年國務院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報告,要求擴大優質自行車生產,3年內做到名牌車敞開供應,取消票證。1986年,全國自行車產量超過3200萬輛,平均一秒鐘就有一輛新自行車出廠。新華社曾報道,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自行車保有量達到5億輛,成為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自行車成為中國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

圖8-1 80年代的自行車圖8-1 80年代的自行車

  到了90年代,到縣城的公路修起來了,公汽轟轟地開起來了,再也不用走路去縣城了。我的童年記憶里,能跟著父母坐汽車去縣城是件值得跟小伙伴吹噓的事兒,那時路修的不好,路上免不得顛來顛去,即使暈車也不影響興奮的心情,到了縣里還能坐有軌電車,那時售票員也是個很神氣的工作,收入有保障又光鮮。有次跟父母在城里辦事晚了沒有公汽了,于是花了“大價錢”坐三輪摩托車回家,當時在農村這種三輪摩托車很流行,一般是私人運營的,相對價格比較貴。1997年,全國公路里程達到122.64萬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33.62萬公里,到1996年底,全國已實現了縣縣通公路,有97%的鄉鎮和83%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有95%的鄉鎮和74%的行政村通了客車。1997年我國公路客運量達1204583萬人次,是1978年客運量的8.1倍,公路的飛快鋪設和公汽的迅速普及極大地便利了人民的出行方式,也讓促進了全國人口流動和社會結構升級,讓人們更憧憬遠方、更方便回鄉。

圖8-2  90年代的雙層巴士圖8-2  90年代的雙層巴士
圖8-3 電影《大腕》里的三輪摩托車圖8-3 電影《大腕》里的三輪摩托車

  轉眼進入新世紀,我國鐵路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鐵路網路四通八達、火車多次提速擴能。還記得2006年母親送我去南京上大學,我們乘坐的就是K字頭快速列車,車廂寬敞明亮,速度快又穩,車窗外的風景飛速地變化著,一會是平原、一會是高山,讓18歲的我對未來期待不已。而歷史的滾輪急速運轉,通過采取“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戰略方針,依靠鐵路人的不懈努力,2007年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RH動車組列車橫空出世,不光在國內鐵路運輸中大放異彩,在國際市場更是廣受歡迎,成為一張靚麗的中國名片。

  根據世界鐵路聯盟發布的報告,截至 2017 年 4 月,世界投入運營的高鐵里程約為3.73萬公里,其中中國投入運營的高鐵里程約為2.2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一半以上,成為世界上高鐵運營里程最長的國家。我國高鐵車速在250公里/小時以上,而運營京滬線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時速則高達350公里/小時,速度快、性能穩、污染少、成本低等優勢促使我國中標土耳其、俄羅斯、沙特、摩洛哥等多國的高鐵訂單,中國高鐵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高鐵的發展帶領著中國基礎設施的快速升級,對沿線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推進和均衡作用,縮短了旅客旅行時間、并提高了乘車體驗,還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多重作用。等我2010年本科畢業時,南京回武漢已有高鐵,高鐵車程僅2.5個小時,駕車則需要7個小時,高鐵優勢不言而喻。

圖8-4 和諧號動車組列車圖8-4 和諧號動車組列車

  新世紀里同樣引人關注的是蓬勃發展的民航業,坐飛機出行在八九十年代是少數人的奢侈交通方式,而如今坐飛機則已是尋常百姓事,大量的中國人還乘坐飛機飛往全球各地。40年前還在鄉下的父母對坐飛機想都不敢想,而如今二人對坐飛機已輕車熟路,母親連國際航班也乘坐過,這個想不到的變化常常令他們驚嘆不已。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民航隸屬空軍,民用機場僅78 個,1980 年管理體制改革后,民航業取得了迅猛發展,根據民航局公布數據,到2017年我國境內民航頒證機場共有229個(不含港澳臺),與122個國家或地區簽訂雙邊航空運輸協定,2017年全行業完成旅客周轉量9513.04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3.5%,全行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7460.6億元、應交稅金381.4億元,為整個國家經濟做出了突出貢獻。航空運輸作為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組成部分,已由從屬補充地位,發展成為一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打飛的讓國人能自由地奔赴世界各地去實現夢想,也讓國人可以想回家看看就打飛的?;丶铱纯?、使團圓更快捷和方便。

圖8-5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圖8-5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除此之外,全國地鐵大發展,共享單車、網約車等新業態發展迅猛,民眾出行方式更多樣、更便捷。從靠11路走路回家到打飛的回家,40年光陰里的回家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反映的是國計民生的驚人巨變,中國速度引領全球,新時期的我們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浙江大學金融系研究生劉小馳)

  九、“掌上”的藝術——改革開放40年來家庭通訊工具的變遷

  “紅崽兒,你幫奶奶瞧瞧這個微信怎么發紅包呀,你這文盲奶奶不會用這智能手機呀?!憋堄嘧陂T口桃樹下乘涼的奶奶一邊笨拙地戳著手機,一邊嚷嚷。“這手機還不真不如以前你爸買給我的老年機實用,用都用不來的。”

  “奶奶,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您也得跟上時代步伐好嘛?老年機好用,但是不能跟孫子們視頻呀,多不方便呀?!?抄起身邊的小凳子,我大步走到奶奶身旁坐下,說道?!鞍l紅包,您先點這個按鈕……”

  不多時,年邁的奶奶終于熟練地將微信紅包發送出去了,臉上露出了得意的微笑,嘴里嘟囔:“哎,以前聯系閨蜜、你祖祖他們都是靠寫信,誰能想到今天用這么一塊小板磚馬上就能聽到對方的聲音,實在是太方便了”。

  這時,媽媽也搬來凳子坐在奶奶身旁,笑道:“是呀,當年我跟孩子他爸還屯了不少BB機呢,誰能想到這玩意過時地這么快”。媽媽的話讓大家笑得更歡,一家人也漸漸討論起家庭通訊工具的變遷,感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生活水平的提升。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微觀構成單位——家庭也日新月異:衣服樣式更加多樣、一日三餐更加豐盛、住宿環境更加舒適、出行選擇更加全面、握在手上的通訊工具更是一天一個樣,功能更加齊全。

  1、七十年代

  聽奶奶說,七十年代是搖把子電話的天下,打電話得搖幾下電話把子,接通郵電局的接線員后才能再接通另一方,搖把子電話能否接通沒有保證,更別說長途電話、國際長途,一兩個鐘頭接通電話是“家常便飯”。

圖9-1搖把子電話圖9-1搖把子電話

  2、八十年代

  奶奶說罷,媽媽回憶起自己的青春往事,80年代上學時,BB機風靡一時,“有事呼我”更是成為流行語。

  BB機帶來的即時通信,將人們帶入了沒有時空距離的年代,大大加速了生活、工作效率,但也讓人無處可藏,讓人對其愛恨交加。早期的BB機全是進口產品,比如松下、摩托羅拉等,后來國內企業與摩托羅拉合作,開發出漢字BB機,讓廣大用戶不用滿街找電話就可以知道呼叫內容。

圖9-2 漢字BB機圖9-2 漢字BB機

  3、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初,電話開始步入尋常百姓家。1997年,我家也安裝了第一部電話,一種在90年代占統治地位的按鍵式電話。

圖9-3按鍵式電話圖9-3按鍵式電話

  此后,隨著改革開放成果開始顯現,我國電話發展也迎來了大時代。90年代不僅全國普及了電話,更出現了無繩電話,如“大哥大”。無繩電話的出現,意味著中國步入了移動通信時代,但當時的無繩電話厚實笨重,狀如黑色磚塊,重量都在一斤以上,不便攜;同時它除了打電話外沒有別的功能,并且通話質量不夠清晰穩定,續航能力很差。

  步入90年代中后期,曾流行一時的“大哥大”逐漸褪色,黑白屏手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憑借便攜、實惠等優點迅速被眾多人接受,漸漸進入百姓生活。

  4、00年以后

  00年以后,各式各樣的手機逐漸占領了市場,從MP3到網頁瀏覽,從短信編輯到文檔制作,手機不僅做工更加精美,功能也愈發全面。手機的定位更是從身份的象征逐漸成為一種多媒體即時通訊工具,充斥在人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7年,筆者我也擁有了一臺屬于自己的手機,品牌為國產品牌普萊達。

圖9-4大哥大和黑白屏手機圖9-4大哥大和黑白屏手機

  2005年,3G手機的出現,成為了通訊工具市場上的一大亮點。相對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第三代手機一般地講,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

圖9-5:3G手機圖9-5:3G手機

  2013年左右,中國4G手機開始出現。4G是集3G與WLAN于一體,并能夠快速傳輸數據、高質量、音頻、視頻和圖像等。4G能夠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下載,比當時的家用寬帶ADSL(4兆)快25倍,并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用戶對于無線服務的要求。4G手機,指應用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手機;在傳輸速率上,4G通信理論上達到100Mbps的傳輸速率,4G網絡在通信帶寬上比3G網絡的蜂窩系統的帶寬高出許多。

圖9-6:4G手機圖9-6:4G手機

  隨著4G及其他技術不斷完善,手機的外觀、功能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滿足人們的不同使用需求。比如屏幕越來越大,從以前的小屏,到之后的中大屏,再到現今的劉海屏、全面屏;手機使用的處理器制程越來越精細,筆者2015年使用的紅米note3使用聯發科八核處理器,再到如今手上的魅族pro7使用的聯發科二十核處理器等。

圖9-7劉海屏手機圖9-7劉海屏手機

  如今,5G技術的推廣也提上日程,這也意味著手機的發展即將步入新的階段,手機的功能也會愈發全面,更好地為廣大用戶服務。

  風雨改革開放路,崢嶸發展40載。改革開放的浪潮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改變了中國每一個微觀家庭,這一點僅從通訊工具的變化即可看出,但我們在享受改革開放發展成果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其掩藏的種種危機,比如手機功能日益完善帶來的青少年重度手機依賴現象、用戶隱私安全保護問題等,這些是我們發展過程中必須意識到、防范好的問題,只有各個方面工作都做好做牢,我們才能夯實改革開放的成果并不斷開拓新的發展機遇,幫助國家更好、更快、更健康發展,給每個家庭帶來切實的生活改善。

 ?。ㄕ憬髮W金融系研究生歐陽守紅)

  十、改革開放四十年——食之變

  古往今來,民以食為天,飲食始終是我們民眾關注的最基本層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四十年的改革使各行各業譜寫了波瀾壯闊、改革創新的新篇章。與改革同行,筆者今天帶您共同了解筆者的家庭在飲食方面的變化。

  四十年前——有什么吃什么

  1978年,筆者的姥姥、姥爺那時也就才二十多歲,姥爺進城當著臨時工,姥姥則總是在田間農作。六歲的媽媽自然當起了小家長,在家里不僅照顧弟弟、妹妹,還要給農忙的父母做飯。那時候剛剛告別“糧票經濟”,告別了那個憑票吃糧喝湯的時代。姥姥說,改革開放前用糧票不僅要斤斤計較,還要兩兩計較,大餅2兩糧票,油條半兩或一兩糧票,喝碗豆腐漿說不定也要收你一兩糧票。沒有糧票,可以說是寸步難行。而糧票換來的糧食也是以粗糧為主,細糧為輔,所以也就導致當時吃的多為玉米面,家中常用玉米面熬湯、做窩窩頭,極少吃到白面做到饅頭。

圖 10-1 糧票圖 10-1 糧票

  改革開放后,糧票逐漸退出舞臺,家中也逐漸由吃粗糧轉為吃細糧,終于解決了這個六口之家的溫飽問題。隨著土地承包到戶的政策實行,得益于這個六口之家,我們分到了六畝田,自然這六畝田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姥姥說,那時候不像現在吃蔬菜去超市、菜市場買菜,而是去純天然無公害的自家菜園摘菜,上一年留下的種子今年種下,小小的菜園以滿足一家六口的蔬菜。

  由于當時吃的基本上都是“綠色食品”,又加之糧食供應量少,營養不良是通病,所以當時媽媽那一代人都是臉色蠟黃、矮矮瘦瘦的樣子。所幸姥爺在城里有工作,多少還能貼補家中,所以媽媽的童年還是略好于她的同伴的。媽媽說,當時的飯桌上最常見的兩種食物便是地瓜和玉米,再困難點地瓜葉也是餐桌上的食物,當時沒人敢說自己挑食,看見開飯搶著吃都來不及呢。家中當時有長輩不知從哪里拿來一個蘋果,舍不得吃,拿回家分給六七個孩子吃,吃完心里美滋滋。最豐盛的大概也就是年夜飯那一頓,家家戶戶貼對聯、放鞭炮,孩子們在那天才是最開心的,因為那天晚上會包餃子。姥姥會特意拿出攢了許久的錢去買一點豬肉來包韭菜肉的餃子。當然為了讓餃子夠吃,姥姥總是刻意的在餃子餡中多加一些韭菜。姥爺和面,媽媽搟餃子皮,姥姥包餃子,阿姨和舅舅則負責搗亂,一家六口包完餃子熱熱的吃上一口便是辭舊迎新。

圖 10-2 收獲的玉米圖 10-2 收獲的玉米

  二十年前——想著吃

  二十年前筆者剛剛五歲,弟弟四歲。日子好像慢慢好起來了,姥爺在城里工作也已經二十多年了,漸漸的從一個臨時工熬成了個小領導,爸爸媽媽也有了穩定的工作。所以照顧我和弟弟的任務自然落到了姥姥的肩上,姥姥為了照顧我特意從鄉下搬到縣城,將家中的田地也交給親戚打理。

  縣城的生活遠好于鄉下,通上了自來水,裝上了電話,在飲食方面自然也好了起來。那時候交通剛剛發展起來,姥爺經常到外地出差,所以我和弟弟也就有口福了。弟弟愛吃葡萄干,曾經一個暑假硬生生的吃了十斤來自新疆的葡萄干,至今作為一個趣談在家中流傳。而我則喜歡姥爺從河南帶回來的一種棗片,包裝像是煙盒一樣的,十分好吃。

  九十年代的市場上漸漸出現了蔬菜、瓜果、蛋、禽、肉類,應有盡有。各種副食也流向我們餐桌,面包、蛋糕、牛奶、餅干等食品向傳統主食發起了挑戰。姥姥來到縣城后說道,感覺周圍的鄰居一下子富裕起來了,今天張家買魚,明天李家買雞,吃肉再不像從前那樣新鮮了。吃飯漸漸不再是最基本的需求了,偶爾家中來好友拜訪,我們也會“下館子”宴請好友。糖醋里脊、松仁玉米便是我和弟弟最愛吃的菜。

圖10-3 過年趕集圖10-3 過年趕集

  當然,一年一度的年夜飯也愈發的豐富,一到過年,全家出動大購物,用各式各樣吃的、喝的塞滿冰箱,過年時家人大團聚,桌上雞鴨魚肉樣樣都有。當時可口可樂、娃哈哈、樂百氏等也逐漸出現在家中的餐桌上。過生日吃面條也逐漸被從西方流傳過來的習俗——過生日吃蛋糕替代,對比于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健康吃

  又二十年過去了,筆者更是親身體驗了這二十年的巨大變化。

  不知何時開始,健康成了當下的熱議話題。大概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們面臨“三高”問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使得健康飲食觀念深入人心。蔬菜要吃無污染的,糧食要吃當年的,魚蝦要吃鮮活的,肉禽要吃排酸的。從吃多吃好到吃少吃精,從細糧為主到粗細搭配,老百姓健康觀念在此時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當然,現已退休的姥姥姥爺也在緊跟時代步伐。每日做飯講究葷素搭配,粗細結合。雞蛋要每天吃一個,必須是土雞蛋,因為營養高;水果要每天吃,并且一定要吃當季的;肉不要多吃,容易得“三高”;孩子要喝牛奶,補鈣……家中的飯也在變著花樣的做,時不時的還會給我們來個改良版的“憶苦思甜飯”。

圖 10-4 健康飲食圖 10-4 健康飲食

  市面上也出現了更加多樣的小吃。出家門不僅能吃到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也能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到沙縣小吃、蘭州牛肉拉面,大到麥當勞、肯德基等西餐餐廳。不過現在人們的觀念卻和二十年前的大不相同,二十年前看到別人“下館子”是去解饞了,而如今的人卻提倡在家吃,純綠色吃,減少制作流程,盡可能的保留食物本身的味道。

  看似是輪回到四十年前的餐飲習慣——綠色飲食,但如今則沒有當初的無奈,更多的是老百姓們生活質量和生活觀念的提高,老百姓為了生活的更健康而對食物有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開放40年,也是我們飲食觀轉變的40年。

  40年來,我們用舌頭“嘗”變化:上世紀80年代,我們告別饑餓,肚子終于能夠填飽;上世紀90年代,我們不僅追求吃飽,而且還向往吃好;新世紀伊始,我們在吃好的基礎上,還吃出了健康。

  食之變,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發展的成果,也是我們老百姓走上富裕之路的印證!

 ?。ㄕ憬髮W金融系研究生張巖)

  十一、總結

  40 年歷程波瀾壯闊,一條光榮的荊棘路,連接著中國的“舊貌”和“新顏”,彈奏著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奮斗凱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民族復興殫精竭慮。40 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用勤勞的雙手書寫出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篇章,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中國奇跡。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改革開放再出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奮進!

 ?。ㄕ憬髮W金融系研究生朱利紅,張家祺,王鼎盛,倪靜嫻,李之好,陳德宇,陸慧,劉小馳,歐陽守紅,張巖對此文有貢獻)

  (本文作者介紹: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浙大(WLKIFRC)金融投資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牛鵬飛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景乃權 改革開放 變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阿里P7員工得白血病身故 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 明年全額繳社保將減薪?央財教授:未來能多拿養老金 京東:劉強東在美遇失實指控 警方調查未發現不當行為 國家千人計劃聯誼會副會長劉科演講 劉強東涉嫌性侵案被警方證實 美媒曝光監獄照 稅務局出手了!江蘇常州一企業被追征十年的社保 今日頭條擅播《延禧攻略》 愛奇藝起訴索賠3000萬元 視頻:馬云祝賀女排奪冠 承諾幫隊員清空購物車 穩基建穩投資持續發力 地方債3個月發行將達2.6萬億 家里有礦也吃不起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