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用卡發卡量連續四個季度下降,與此同時,部分上市銀行披露的信用卡貸款規模亦顯示出下滑。專家認為,年輕人理性消費可能是長期趨勢,勢必影響信用卡市場的長期表現
文|嚴沁雯
“用信用卡給人一種經濟情況很不受控的感覺,不喜歡提前支取的消費形式。”當被問及是否使用信用卡,27歲的黃藝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沒有錢就不買,為什么要刷信用卡?”
一直被認為熱衷“提前透支”的年輕人,消費觀念似乎正在趨于理性與保守。
近期,關于“年輕人不愛用信用卡”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與之共同引發關注的,還有信用卡發卡量的下滑——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總體運行情況》,截至2023年9月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7.79億張,環比下降1%,發卡量連續四個季度持續下降。
信用卡發卡量也許并不直接指向年輕人對于信用卡喜好,但在宏觀經濟環境經歷變化的當下,年輕人對于“提前透支”的態度正發生轉變。
從提前透支到量入為出
當代年輕人如何看待信用卡?“不用信用卡,拒絕掉進消費陷阱”。“用信用卡攢積分得權益”,“用信用卡擔心以后還不上”。社交平臺上,年輕人給出的答案不盡相同。
在受訪的多名年輕人中(注:此處主要為95后人群),大部分人均有辦理信用卡的經歷,但對于使用信用卡,不少人持謹慎態度——在透支消費路上“栽過的跟頭”成為部分年輕人不想使用信用卡的主要原因。
“以前我把刷信用卡看作一件有面子的事情,現在我不這樣想了。”無論是欠下幾萬元卡債靠求助父母還清款項后的幡然醒悟,還是因為忘記到期還款經受的教訓,均讓部分年輕人改變了對提前消費的看法。
黃藝也曾是“先消費后還款”年輕人中的一員,大學時花唄曾是她的主要消費方式,“但還款時我舍不得把錢從余額寶拿出來,于是進行了分期,最后發現要還的利息比收益還高,從此我再也不提前消費,包括使用信用卡。”
相較于部分年輕人對于信用卡等“提前透支,之后還款”消費方式的抗拒,25歲的肖南持不同看法,“目前身邊朋友普遍持有1張-2張信用卡,有時候買大件還能免息分期。除了獲取權益,平時薅羊毛也不錯。”據他介紹,現金用于理財,信用卡用于平時消費,是當下不少年輕人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肖南秉承“非必要絕不多花一分錢”的宗旨,“我在消費前一般先考慮自己是否還得上。”肖南進一步表示,“不管是逾期還是分期都挺不劃算的。”
年輕人對待消費呈現出謹慎穩妥的趨勢。根據時趣研究院2023年5月發布的《中國青年生活消費觀調研及營銷洞察報告》顯示,調研樣本中(覆蓋一線、新一線、二線44個城市的20歲-30歲的年輕人), 透支消費方面青年群體呈現比較穩妥的特征,多數信用消費比例集中在收入的20%以下,35%的青年人不使用透支消費。
上述報告同時指出,“更多青年人在刻意增加存款,體現出想要抵御風險的心理。”
信用卡還受青睞嗎?
當年輕人的消費觀念趨于理性,信用卡對于年輕人還是平時消費支付的最優選擇嗎?
“不是年輕人不愛用信用卡了,只是現在大家普遍擔心未來的收入情況,提前透支有還不上的風險。”作為年輕人群體中的一員,肖南認為,適時調整消費習慣是必要之事。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4年1月17日公布的數據,2023年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1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較此前微升。不包含在校生的16歲-24歲、25歲-29歲、30歲-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4.9%、6.1%、3.9%。
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看來,從消費需求的角度看,年輕人消費理念和行為轉變,直接降低了其對于信用卡的需求。
“量入為出的想法越來越普遍,勢必會減少信用卡市場的銷售規模,未來年輕人理性消費可能是長期趨勢,勢必影響信用卡市場的長期表現。”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薅信用卡積分羊毛的難度在逐漸升級。例如在2023年末,平安銀行便調整了信用卡積分規則,根據公告,平安可計積分的網付交易渠道中不再包含支付寶和微信(部分高端卡除外),在云閃付渠道、手機PAY、銀聯二維碼上單筆交易金額低于1000時,也不會累計積分。
而這并非孤例,在此之外,包括浦發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上海銀行等在內銀行均對產品權益及積分規則進行了調整,增加積分兌換門檻,縮小產品權益范疇。
“以往積分兌換禮品很容易,選擇還多,現在動不動需要加錢,一般喜歡的商品還很難搶到,為了這點‘仨瓜倆棗’不想麻煩了。”一名年輕用戶表示,如今信用卡權益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
此外,多名受訪者表示,從便利度方面考慮,比起使用信用卡,使用其他支付方式更加省心。“別的方式相對方便,我也看不上信用卡那點權益,還沒我打一次麻將輸的錢多,不過主要還是目前消費需求也不大。”上述用戶表示。
發卡量四季度連降
在年輕人的消費觀念趨于理性的同時,信用卡市場正發生變化。
信用卡發卡量的變化最為直觀。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2023年9月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7.79億張,環比下降1%。這是自2022年四季度以來,信用卡發卡量連續第四個季度出現下降。
而在信用卡貸款規模方面,部分上市銀行披露的相關數據亦顯示出下滑趨勢。
上市銀行2023年半年報顯示,包括興業銀行(601166.SH)、平安銀行(000001.SZ)、浦發銀行(600000.SH)等在內的多家銀行信用卡貸款規模均較2022年同期有所下滑。上述三家銀行降幅分別為9.14%、6.97%和5.08%。
與此同時,部分上市銀行信用卡交易金額亦出現了下降。以2023年半年報為例,在披露相關數據的上市銀行中,大部分出現了下滑。幅度位列前三的銀行中,興業銀行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金額12037.17億元,同比下降13.99%;平安銀行15441.84億元,同比下降13.7%;光大銀行(601818.SH)則為12439.23億元,同比下降9.85%。
此外,青島銀行(002948.SZ,3866.HK)和中原銀行(1216.HK)信用卡交易金額有所上升,不過以上兩家銀行基數較低,分別為414.96億元和617.88億元。
顯然,在需求下滑的背景下,信用卡市場要想獲得增量并非易事。
在盤和林看來,當前銀行應該在有限存量市場上繼續競爭,擴大業務規模,因為規模才是銀行活下去的根本。“當然,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巨頭的端口來擴大信用卡業務,針對場景開發信用卡,提供信用卡支付的優惠來增加信用卡的使用。此外,也有人想能不能跳出存量市場,比如互聯網金融,但現在的銀行可能沒有能力構建大型互聯網入口,借力互聯網企業仍是可行道路。”
華東地區某城商行相關業務人士認為,銀行信用卡業務需要轉變經營策略,以適應嚴監管存量時代的市場變化和監管要求。通過精細化的經營優化客戶結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強數字化轉型等措施,提高信用卡業務的效率和服務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信用卡經歷快速發展后,市場總體已經較為飽和,同時互聯網平臺推出替代產品也占領一部分市場,這些都導致信用卡市場發展前景不如此前。對銀行而言,在營業收入、利潤增長面臨壓力的情況下,調整信用卡發展策略也是市場化選擇。”婁飛鵬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信用卡主要滿足日常小額消費,在滿足大額或階段性消費的消費信貸領域,近期多家銀行掀起了新一輪消費貸利率優惠活動,多數銀行利率低至3%,部分銀行甚至給出了“2字頭”的消費貸利率。然而,盡管利率一降再降,但據某城商行客戶經理表示,目前客戶新增貸款量相對較少,“可能還是需求不足。”
(作者為《財經》記者;應受訪者要求,黃藝、肖南為化名)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