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稱AI能力4年內將提升1萬倍 企業家們的AI預言是否過于樂觀?

馬斯克稱AI能力4年內將提升1萬倍 企業家們的AI預言是否過于樂觀?
2024年11月02日 20:25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繼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Anthropic CEO達里奧·阿莫戴伊之后,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近日也發表了對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的樂觀預測。

  近日,在第八屆“未來投資倡議”大會的人工智能討論環節,主持人彼得·迪曼蒂斯(Peter Diamandis)與馬斯克遠程連線對話,馬斯克發表了他對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的驚人預言。

  馬斯克認為,AI每年變得比以前好十倍。按照這個速度,大概四年后就是一萬倍的提升,甚至可能達到十萬倍。他認為,AI在一年或兩年內可能就能做到任何人類能做的事情。“它能夠實現所有人類綜合能力的時間,大概也只需要再過三年左右,也就是2028到2029年左右。”

  實際上,馬斯克今年7月底在接受知名科技播客 Lex Fridman在專訪時就說過,未來某個時候,人工智能將比所有人類加起來還要聰明。只不過,這一次他加上了時間限定詞“5年內”。

  巧合的是,半個月前,達里奧·阿莫戴伊在一篇名為《慈愛的機器——人工智能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文章里也曾表達過,強大AI(powerful AI)最早可能在2026年出現。“強大AI”的概念應該與AGI類似。而山姆·奧特曼在9月份的一篇個人文章里也預測稱,“我們可能在幾千天內就會迎來超級智能”。

  馬斯克再次強調了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

  馬斯克認為,AI有80%的可能會帶來積極影響,有10%到20%的可能會出現問題,風險不是零。為此,必須創建一個極致追求真相的AI,并發自內心地熱愛人類,尋求對人類的最佳利益。眾所周知,這正是他與OpenAI山姆·奧特曼的分野。

  主持人彼得·迪曼蒂斯將馬斯克的AI風險意識,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杰弗里·辛頓的呼吁相提并論。被譽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頓有一句著名的話:“機器可能變得比人類更聰明,并且可能接管這個世界,我們需要擔心的是如何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馬斯克正在強力推進的與AI相關的重要產品,包括自動駕駛汽車和人形機器人等。他透露,特斯拉完全無人駕駛(FSD)汽車將于明年中期在美國加州和德州開始出現,預計2026年量產的Cybercab會沒有方向盤和踏板;Optimus人形機器人在2026年進入批量生產(這個時間早于他之前宣布的計劃),到2040年,可能會出現至少100億個機器人,每臺價格會降到2萬至2萬5千美元左右。這兩種產品的可實現性,是導致投資機構對上市公司特斯拉潛在估值產生巨大分歧的重要原因。

  無論是山姆·奧特曼、達里奧·阿莫戴伊,還是埃隆·馬斯克,都對人工智能的前景都充滿了無限熱情,但這些企業家的觀點是否過于樂觀?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證明。

  OpenAI、Anthropic等AI初創企業,巨額投資之后何時才能獲得豐厚回報尚未可知,但多家科技巨頭上市公司,已嘗到人工智能持續投入帶來的甜頭。

  剛剛公布最新財報的Meta和微軟,均是直接受益于AI在其主營業務的廣泛運用,業績顯著增長。

  并且,這些美股科技巨頭2025財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開支仍將大幅增長。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10月30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建設基礎設施可能不是投資者短期內想看到的,但我認為這里的機會真的很大。我們將繼續在這方面投入大量資金。”這也是投資者對AI價值認知估值的另一個分歧。

  與硅谷AI企業家的激進觀點有所不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這方面的觀點顯然要平和得多。

  任正非最近在與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主席、教練及獲獎選手座談時表示,世界走向人工智能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由于芯片、算力……各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智能時代的到來,就像英國發明了火車、紡織機械、輪船一樣,它產生了時代的轉折點。現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是人工智能的應用。這個時代一定會降低對人力的需求,但是創造的總財富增加了。

  任正非沒有直接預測超級人工智能何時到來,而是在引用《智能之上》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提出的人工智能是否會產生靈魂的討論后,委婉地指出,“如果人工智能可以自我再造的話,我們人類怎么辦?前沿到底前到哪里去,我不知道。但我認為,三十年內不會出現,還是要靠人來創造這個世界,只是用人少了。”這兩年,有關通用未來人工智能具有人類意識、思想或靈魂后將失去控制的憂慮所見皆是,但在任正非看來,在較遠的將來,都無須為人工智能具有靈魂或者意識感到擔憂。

  任正非鼓勵年輕人將來要擔負起創造人類新命運的使命。“如果年輕人想創業,那就要為了自己的理想無怨無悔,并且一定要愛這個社會,一定要給社會貢獻力量。”他說。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