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李子健教授團隊在Nano Letters雜志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調控納米顆粒內吞的新機制。
納米顆粒是成像、診斷、治療和藥物遞送等領域中非常具有前景的工具。許多納米顆粒需要進入到細胞內才能發揮其生物學作用。納米顆粒主要以內吞的方式進入細胞內,其中clathrin途徑被認為是介導納米顆粒內吞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但目前關于clathrin介導納米顆粒內吞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為此,李子健團隊基于量子點在眾多納米顆粒中具有獨特的熒光屬性,便于細胞內吞研究觀察的特性,選擇量子點作為代表性的納米顆粒,研究納米顆粒內吞途徑的調控。研究發現接頭蛋白HIP-55在量子點啟動clathrin途徑后被招募到clathrin囊泡表面,與clathrin相互作用。之后HIP-55與F-actin細胞骨架結合,協調clathrin與F-actin細胞骨架之間的力學作用,從而促進量子點內吞。
?
HIP-55促進量子點內吞的工作模式圖(論文圖示)
隨后,研究人員也利用小動物活體成像、組織成像的方法以及透射電鏡結合元素分析等方法,證明HIP-55在體內調控量子點內吞。
“HIP-55依賴的納米材料調控機制為納米顆粒內吞機制提供了新理論,也為納米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李子健說。
據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李子健教授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博士研究生關開行和已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劉凱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該論文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的資助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3c03074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