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好服務”還成立嗎?
文/魏霞
編輯/劉宇翔
最近的海底撈,頗有一些被其提倡的“好服務”反噬的跡象。
在社交軟件上,一些海底撈的擁躉消費者調轉了槍口,“討伐”起了它。不日前,有消費者在網絡上曬出海底撈《美甲收費標準》,其中提到純色美甲不收費,貼鉆、甲片、穿戴甲、花式等美甲服務將收取9.9元到79元不等的費用。當然,與其他美甲店相比,這樣的收費標準并不算高,但已經習慣“免費”的消費者們,對此表示無法接受。
最近把海底撈推上風口浪尖的不止是“美甲收費事件”,此前的“14歲以上顧客不能免費拿海底撈玩具”、“海底撈要求顧客必須點鍋底”的事件甚至還沖上熱搜,還有牛肉粒撤出小料臺、免費打印照片每天只限一張、沒有免費的西瓜等調整措施,也讓消費者直呼海底撈“玩不起”。
放到其他火鍋店身上,這些小事都不至于掀起鬧上“熱搜”的風波,但如同最近的流量明星胖東來一樣,海底撈就是靠著“善待員工”和“超出想象的服務”兩個標簽出圈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消費者對海底撈的服務有著相當高的期待,尤其是已經習慣“標桿式服務”的顧客,無法適應海底撈的變化。
所以,當海底撈原本的免費服務開始收費或者有條件提供時,這些被海底撈“慣壞了”的消費者們開始“脫粉”了。
不過讓人不解的是,在虧損時期都沒有降低服務標準的海底撈,為何會在去年創下近50億利潤后,選擇這種傷害“根基”的方式來控制成本。
01
過去,海底撈的服務有多好?
一方面,海底撈把服務的細節做到極致。比如在等位時有擦鞋、美甲等服務,就餐時還會有服務員幫忙帶孩子,并且還會在顧客開口前就貼心地提供皮筋、眼鏡布等小物件。
另一方面,海底撈提供的服務非常有“人情味”,比如看到顧客喜歡吃辣醬就送一整瓶,結賬時會給顧客打包他喜歡吃的小零食,甚至還會幫顧客清洗用餐時不小心弄臟的衣物。
而現在,進入“而立之年”的海底撈卻“變了味”。對此,網絡上的聲音的分為明顯的兩派。
一派認為海底撈價格比普通的火鍋貴,很多人都是沖著它的服務去的,如果服務標準降低,就會失去競爭力。既然當初海底撈是靠提供“美甲”、“小玩具”等賣點吸引消費者的,那么現在一點點取消這些免費的服務,就是在一步步試探消費者的底線。
另一派則認為,海底撈的這些新舉措是在打擊愛占便宜的“羊毛黨”,比如之前對牛肉粒和小玩具沒有限制的時候,就有人將牛肉粒打包回家喂寵物,還有人倒賣海底撈的玩具獲利。現在牛肉粒雖然限量了,但依然可以讓服務員幫忙下單,顧客也可以通過好評或者撈幣兌換到小玩具。
但問題是,海底撈用“標桿服務”打天下的時候,難道就沒有想到會被人“占便宜”?
顯然,是已經想到的。而且在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看來,這也是“差異化服務”的一部分。海底撈會放權給一線服務員,不論出于什么原因,員工都有權給顧客免一個菜或加一個菜,甚至是免單,“讓公司吃小虧,讓顧客占小便宜,海底撈才能感動顧客。”張勇說。
而且網絡上很多探店博主也會用“窮鬼吃法”的噱頭宣傳海底撈,比如“0元鍋底”就是用免費的清水自制各種鍋底,而自制鍋底的原材料正是小料臺上的牛肉粒及各種調味品。這種“窮鬼攻略”,也為海底撈吸引到不少忠實粉絲。
張勇以前的看法是:門店不應該在提供免費的服務和食物時,太過于計較成本。
張勇在給北大MBA學生講課時提到他去一個門店視察的經歷,當時他發現送給客人吃的西瓜不甜,便詢問是怎么回事,該門店店長回復是“西瓜現在漲價,好西瓜要3毛一斤”。對此,張勇的說法是:2毛一斤的都送了,為什么不再多添1毛送甜的。
除了西瓜,還有美甲。海底撈的美甲服務頗為有名,但這個服務的成本并不低。如果按照平均每個門店配備2名美甲員工粗略計算,美甲服務的員工的成本就要超過2億,這還是在不算各種美甲需要的耗材成本的情況下,而美甲還只是海底撈眾多免費服務之一。
由此可見,免費服務的引流效果確實有效,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張勇并不在意這個成本,更重視用戶體驗,更重視引流。但反過來,也意味著,如果在消費者可接受的范圍內,削減部分免費服務,那么,節約的成本是非常可觀的。
海底撈開始算起這筆賬。
02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海底撈就把“降本”提上日程,審視起每一筆開支。
對于海底撈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員工成本占比非常高。從海底撈財報來看,由于經營情況好轉,雇員人數增加,其2023年的員工成本超過130億,比2022年增加了27.3%,呈現出增長之勢。
但結合其他數據來看,海底撈的“用工成本”其實是呈現下降趨勢。
2022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是102.39億元,員工總數為11.78萬人,由此可以算出平均員工成本近8.7萬元;2023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為130.39億元,員工總數為15.37萬人,平均員工成本為8.48萬元,相較于2022年有所降低。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海底撈開始大面積招聘兼職人員有關。海底撈2023年的員工總數雖然比2022年增加了35938人,但其中兼職人員就增加了20692人,調整完成后兼職人員的占比由2022年的37.19%增加至2023年41.96%。
結合營收數據來看,員工成本占營收百分比的數據也有所下降。2022年該數據為33%,到了2023年該數據就減少至31.5%。但盡管如此,該數據還是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海底撈還配置“美甲師”等崗位。
所以,在降本增效的大目標下,美甲服務從免費到收取9.9元到79元不等的費用,可能就是海底撈想通過“收費”來讓該崗位創造收入,抵消部分成本。
但海底撈的這種成本控制措施,不僅讓消費者有種“服務降級”的落差感,就連就餐時的基本服務體驗感也在變差。
《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中提到,海底撈員工的離職率是很高的,但大部分情況不是海底撈淘汰員工,而是員工淘汰海底撈。
海底撈為什么留不住人?
一是工作強度大。年報中提到,2023年海底撈整體翻臺率為3.8次/天,2022年該數據為3次/天,2023年海底撈全年接待超過3.97億人次顧客,較上年增加43.7%。
而另一方面,據招商證券研報數據,疫情前海底撈單店員工數量為100-120人,經過優化員工結構并提高外包員工數量,到了2022年單店員工數量只有60-80人。
雖然員工成本是得到了控制,但加大了員工們的工作強度,從海底撈離職員工分享的經驗中可以看出,一線員工每日工作時長基本都在10小時以上,有時甚至能達到14個小時。
“早上9點上班,晚上11點甚至更晚下班,中間吃飯只有30分鐘時間,日均能走3萬步,而且見到客人還必須要打招呼微笑彎腰。”有海底撈的離職員工分享道。
二是薪資沒有吸引力,尤其是兼職員工的比例增加后,這種趨勢更為明顯。有海底撈的兼職員工吐槽說,每天工作時長超過11個小時,但兼職工資只有120元,折算下來每個小時的工資連11元都不到。
員工流動率高,再加上兼職員工比例高,自然會影響服務質量,并且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員工們也很難保持“笑臉”服務,在同時“看臺”好幾桌的情況下,有時也會難以顧及到每一位顧客的需求。
這就直接影響到消費者體驗,比如有消費者感受到服務沒有以前熱情了,服務員們甚至不會及時幫忙收空盤或倒水等。
03
海底撈之所以不惜犧牲消費者體驗,也要降低成本,或許與其客單價降低有關。
財報中提到,海底撈人均消費已經跌破百元,2023年其人均消費為99.1元,海底撈解釋稱是優惠增加的原因。《最話》注意到,目前海底撈在抖音上團購的人均價格為92元,海底撈外賣的雙人餐甚至低至139元。
紅餐大數據發布的《火鍋品類發展報告2023》顯示,目前市場上人均消費在60元到90元之間的火鍋品牌最多,占比43.4%,人均消費在120元以上高端火鍋品牌占比不足10%。海底撈所屬的人均消費在90元到120元的火鍋品牌占比為22.9%。
海底撈在這個價格區間內已經被困了許久,其曾嘗試“向上突破”,比如去年11月其曾在部分門店取消半分菜的選項,但這種“變相漲價”方式受到消費者們的強烈抵制,海底撈還曾因漲價公開道歉,承認“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定,傷害到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
既然“向上突破”無望,海底撈想擴大營收繼續增長,目前看來就只能“向下兼容”。
財報顯示,海底撈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人均消費都出現下滑,但是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下滑速度最慢。在2022年期間,海底撈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人均消費還出現上升的情況。
作為火鍋賽道唯一的突破千店的品牌,海底撈的擴張機會或許在下沉市場中。在擴張上跌過跟頭的海底撈,在把觸角伸向下沉市場時選擇了更謹慎的方式:加盟。
在早年非常排斥“加盟模式”的海底撈,在今年的3月份向加盟商打開大門,海底撈表示已經成立加盟事業部,將推行海底撈餐廳的加盟特許經營模式。
在海底撈擴張問題上,張勇一直強調難點在于“缺乏合格的人”。
在《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中,張勇曾提到,“我們不多開店,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缺乏合格的人。我們每年開多少店,首先是看能訓練出多少合格的干部和骨干員工,然后才看手里有多少可開新店的錢”。
張勇曾說,“這么多年我們手里的錢總是綽綽有余。”
而如今看來,海底撈改變策略,引入加盟模式擴張時更注重的是風險控制。海底撈董事會副主席周兆呈提到,海底撈采用的是“類托管的加盟模式”。這種加盟模式,跟普通的加盟模式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海底撈對加盟商的要求較高,加盟對象必須是機構投資者或有經驗的企業,而且還必須有地方的物業資源和知識資源;其次,海底撈還將全程負責加盟的門店運營、人事招聘、供應鏈等日常運營工作。
這就意味著,加盟商通過“資金”或“資源”參與,但不介入門店的具體管理,相當于財務投資者。
這樣一來,雖然名為加盟店,但在運營過程中與直營店沒有區別,唯一的區別是把成本分攤給了加盟商。通過開放加盟,海底撈在控制用工成本上的基礎上,還能進一步降低原材料及易耗品、房租、水電等成本,給“巨輪”減負。
周兆呈曾提到,雖然海底撈開放加盟雖然不是以下沉市場為目標,但是可能會在加盟過程中自然實現,“考慮到這些地方的市場潛力,以及機構投資或者企業發展的意愿和積極性,我想來自低線城市的申請會比較多。”
但下沉市場對價格更敏感,顧客的支付能力、意愿相對高線城市都要更低,這可能會進一步拖累海底撈的客單價,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火鍋市場,為了保持盈利,海底撈可能還得繼續降本增效。
經歷了2021年“逆風擴張”的巨額虧損,重生歸來的海底撈更“珍惜生命”,對于現在的它來說,活下去、賺錢是“第一命題”,雖然這實實在在影響了其“服務標桿”的名號。而這個名號曾是海底撈區別于其他火鍋品牌的最重要心智資產—“海底撈”=“好服務”。
如果哪天這個心智資產被揮霍完了,即使有巨額盈利,海底撈還會是原來的海底撈嗎?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