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合資車的2023:不躺平、卷不動、待重生

2023-12-25 13:36:41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科技新知   
 舊合資脫下長衫。 舊合資脫下長衫。

  @科技新知 原創

  作者丨王思原

  合資車什么時候退出中國?

  保守派認為,合資品牌財大氣粗、根基穩固,轉型成功只是時間問題;激進派則大多直接判了“死刑”:今年只是清退開始,2025年便是結束。

  雙方觀點各有道理,但也都基于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就是在國內叱咤了40年的合資品牌,已經成了牌桌上的邊緣玩家。

  破產清算、產能閑置、銷量大跌,是2023年合資品牌的常態。

  東風本田、廣汽三菱、一汽豐田、上汽通用、東風雪鐵龍、甚至上汽大眾這樣的“龍頭大哥”,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汽車行業殘酷的淘汰賽里,遲暮的英雄,也得想法子自救。從工廠“瘦身”到大肆降價,再到加速轉型,所有玩家都要與時間賽跑。

  40%保衛戰

  燃油車時代,國內市場幾乎被合資品牌壟斷。直到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企掀起新一輪汽車界的工業革命。

  擺脫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調教的積累優勢掣肘,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優勢頓顯。

  2016年,隨著自主品牌電動車走向市場,國產廠商的市占率也突破40%大關。只是在這之后,無法再進一步高歌。

  2020年是國產品牌集體電動化的一年,但在合資品牌的反擊下,這一年國產品牌份額跌破40%只剩38.4%。

  轉折發生在2021年,電動化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還躺在舒適區的合資車企頹勢明顯。大眾、豐田、本田的銷量增幅弱于大盤,甚至出現下滑。進入2022年,日產、福特、通用、起亞、現代等等,也都拐進了下行通道。

  今年至今,合資車企的優勝劣汰釋放了更強的退場信號。廣汽謳歌宣布自2023年起正式退出中國市場;三菱汽車出售合資公司廣汽三菱的股份并將其解散,廣汽埃安將利用廣汽三菱工廠實現增產擴能;北京現代重慶工廠掛牌價屢次下調,以盤活閑置資產緩解生產經營壓力。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2023 年 10 月自主品牌的份額已經來到了 60%,這意味合資品牌的份額已不足 4 成(進口未統計),來到40%的生死線上。

  典型代表如一汽豐田,2022年制定了年銷破百萬輛、躋身“千萬輛俱樂部”的戰略目標,最終批發銷量只有83.46萬輛;今年前三季度批發銷量為57.90萬輛,距離去年的目標更加遙遠。

  為了緩解經銷商的庫存壓力和資金壓力,一汽豐田無奈發布了《致一汽豐田經銷商伙伴的一封信》,提到“在10、11月份已大幅下調生產的前提下,12月到明年2月份的生產繼續大幅向下調整”。

  無獨有偶,上汽通用同樣表現低迷。根據官方最新的產銷快報顯示,今年銷量已達89.62萬輛,同比下滑16.70%。按照目前形勢來看,全年銷量可能不足100萬輛左右,退回到13年前的水平。

  而空置的產能更能說明問題。目前,上汽通用產能為190.8萬輛,按照2023年產量100萬輛測算,利用率將降至約52%,有多達90萬輛產能閑置。從業績來看,202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620.48億元,同比下滑約8%;凈利潤5.28億元,同比下滑約77%。

  日漸式微的一汽豐田、上汽通用,只是合資車企的一個縮影。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各大車企也并非沒有努力掙扎過。

  躺不動,卷不過

  在與自主品牌的拉鋸戰中,合資品牌的發力點主要有兩個:降價和加速轉型。

  年初,東風雪鐵龍C6用“骨折價”引爆了燃油車的降價潮;到了下半年,別克君越、福特蒙迪歐等B級車,也紛紛把指導價直接降到15萬-18萬區間。

  都知道合資利潤高,但再高也承受不了如此瘋狂的降價。

  廣汽本田因產銷量減少,前不久傳出將裁員900人的消息。雖然官方回應稱,只是終止了與勞務派遣公司的協議,但廣汽集團旗下多個合資品牌今年都曝出了負面消息,本田也難逃眾矢之的。

  另外,合資燃油車的大幅降價也直接影響了同品牌新能源車型的價格。

  今年7月初,上汽大眾ID.3拿出12.59萬元起的低價;10月,上汽通用推出別克E5先鋒,中大型SUV的定位,起售價僅16.99萬元;前不久剛上市的起亞EV5,指導價是14.95萬元;豐田鉑智4X起售價是17.98萬元等等。

  以往專賣高溢價的合資車,在新能源上紛紛主打起了性價比,然而能分到的蛋糕仍舊有限。

  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零售308.6萬輛,同比增長37.3%。據乘聯會預測,今年內有望達成850萬輛的年銷目標。而以6月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僅占4.8%的市場份額估算,在有望沖擊千萬輛的市場規模中,只拿走了不足50萬輛。

  市場份額節節敗退,合資車企還有反攻的機會嗎?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目前看合資車目前還不到消亡的時候,因為市場是多元化的。但是新能源依舊是合資車企無法逃避的現實,直面自己的弊端是合資車企化解困境唯一的答案。

  今年以來,多家合資車企加快轉型電動化。豐田、本田、日產等日系車企均在4月份的上海車展,發布了明確的電動化目標和產品規劃。但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合資品牌相較于國內企業存在一定的滯后,外觀設計、市場戰略上也較為保守,所以掙扎轉型成了常態。

  在‘科技新知’看來,合資車企短期內不得不努力降低成本應對市場競爭;長期還是要跟上本土企業產品開發節奏,如果外方股東存在短板,合資車企可從中方股東引入相關產品和技術。

  新合資,新方向?

  合資品牌發展新能源,最容易走的捷徑便是向中方“低頭”。

  豐田是第一個“俯身”的。早在2020年,豐田汽車就與比亞迪以50:50的出資方式設立純電動車研發公司,雙方合作開發的首款車型,搭載比亞迪電機和電池的一汽豐田bZ3已正式上市。

  今年以來,先后有馬自達、大眾、奧迪、福特、日產等一眾合資品牌,宣布與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開發領域達成相關合作。大眾。

  大眾集團先是向小鵬汽車增資約7億美元,成為第三大股東的同時,還拿下兩款B級電動車的合作項目。旗下奧迪幾乎同時宣布與上汽簽署了合作戰略備忘錄,共同開發智能網聯電動車產品組合。

  前不久,零跑汽車也發布公告宣布,Stellantis集團計劃投資約15億歐元以獲取其約20%的股權。雙方的合資公司采用怎樣的技術、推出怎樣的產品、進入哪些新市場等重大決策都由零跑決定,Stellantis只負責提供相應的支持。

  一系列新的合資動作中,外方與中方的合作范圍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資本、生產與銷售等方面,新能源技術上的融合成為新的主旋律。

  整體來看,無論是大眾還是Stellantis,都像40年前的中國汽車品牌一樣,試圖用自身的市場優勢,來換取不擅長的造車技術。中外品牌的角色發生互換,海外車企成為了“用市場換技術”的一方。

  “這些合作,都展現出西方先進汽車制造商們,正在認可并需求中國的電動汽車技術,就像中國汽車制造商曾經需要西方內燃機技術一樣。”《華爾街日報》如是報道。

  新合資的模式業界看好者居多,但也并非高枕無憂。

  自主品牌的技術發展能力是有路徑依賴的。沒有國家對新能源產業鏈的高瞻遠矚、精準施策,沒有勞動力社會保障領域的配套,沒有在新能源技術研發領域的高效分工合作,哪怕是拿到了中資的純電技術平臺,合資品牌也難用好這把利劍。

  除非合作模式皆如大眾入股小鵬那般深入共贏,否則這一輪合資車企倒向自主品牌的浪潮還會潮起潮落,很可能最終依然處在一種不進不退的中間態。

  當然,自主品牌也遠沒有到舉杯歡慶的時候。歷史悠長實力雄厚的跨國車企如大眾、豐田等,他們跨越的困難和挫折比中國汽車久遠得多,面對時代的巨變也都一輪輪挺過來了。事實證明,他們也并非那么不堪一擊。

  不要忽視了國際汽車巨頭的實力,它們暫時在新能源上的掉隊,并不意味著它們絲毫沒有面向未來的準備。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