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于見專欄
藥物,作為人類攻克疾病的偉大發明,一直在為延長人類平均壽命而努力。各類創新藥物的面世,也為一線臨床提供了更多治療思路。但國內創新藥行業盡管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可相較于海外藥企巨鱷們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國內創新藥領域做得較為出色的,無非就那么幾家,因為其需要較長的研發歷程、大量的資金投入和眾多醫療機構以及相關部門的的同力協作,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根本無法完成。但近年來這個曾經受到了資本市場青睞的行業,也不得不經歷一波寒冬,尤其是行業龍頭藥明生物。
1
創新藥市場遇冷,市場轉化率是關鍵
創新藥,顧名思義就是其藥物結構、成分或者是作用是之前所沒有的。相較于仿制藥而言,其有更為嚴格的篩選過程:療效評價以及安全性評價都更為嚴苛。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國內藥企都不太愿意做創新藥物研發,更傾向于做仿制藥研究,畢竟后者成本低廉、能夠迅速完成臨床并上市銷售,所需要的資金成本也更低。
相關部門自然也認識到這一點,近年也陸續發布了一系列創新藥物領域的支持政策。比如說注冊分類改革、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創新藥獲得優先審評、專利補償、藥品試驗數據保護等。這些措施都旨在加快創新藥上市。許多風投機構也正是看到了相關部門這一大刀闊斧地改革,紛紛入局創新藥領域,為創新藥企業提供了足夠的資金扶持。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國內一級市場創新藥企業融資事件數為130件,融資額為184億。截至2021年,國內中國創新藥市場規模為9470億,2022年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大關,約為10234億。
可就在這雙管齊下的大背景下,2022年國內創新藥市場還是出現了不可避免的下滑態勢,據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I類創新藥申請946個品種,其中化藥申請452個品種,同比減少12.0%;中藥申請42個品種,同比減少19.2%;生物制品申請452個品種,同比增長8.3%。
化藥和中藥類創新藥下滑,往往是由于現如今的藥品已經能夠提供足夠優秀的療效,許多創新藥往往只能朝“精準”“減毒”“副作用減免”等方向努力,功效方面基本已經很難有突破了。而這些是目前國內藥企難以攻克的,更何況現如今許多相關項目補助,都開始考核市場轉化率了。
創新藥市場前后端割裂嚴重,是國內醫藥市場不得不面對的現狀。后端推出的藥物,得不到市場認可,且在醫保體系束縛、商保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創新藥的推廣更為受限。因此許多項目補助的考核,都額外增加了一條關于市場方面的要求,這恐怕也是令許多藥企頭疼的地方,畢竟一個新藥上市推廣周期是非常長的,說是一個長達三到五年的持久戰也不為過。
藥明生物作為國內知名的醫療研發外包企業,自然也不得不面對市場選擇的問題,但其作為后端研發代工企業,2023年的日子也不好過:新增項目數腰斬,海外企業搶單嚴重等等,都讓這個CXO行業的領頭羊,倍感焦慮。
2
新增項目數僅為25,藥明生物正在倒退
藥明生物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CXO企業,其強大的技術積累和研發能力享譽業內,因此許多有相應需求的企業,都會優先與其合作。這一點在其2022年年報中就可知曉。
據藥明生物2022財年年報顯示,集團總收益為人民幣152.69億,同比增長48.4%;毛利為67.24億,同比增長39.2%,集團于2022年度實現自由現金流轉正。如此傲人的成績足以讓藥明生物穩坐頭把交椅。
但就在三個月后,藥明生物卻迎來了壞消息:股價下跌17.02%。原因是,2023年上半年,集團僅獲得了25個新項目訂單,遠低于往年45個的基準線,且國內項目占比甚至不足20%,這一消息足以讓投資者對藥明生物短時間之內的盈利能力產生了懷疑,畢竟沒有新項目意味著其沒有任何新的業務增長能力。
盡管管理層發言人表示,今年藥明生物會爭取完成80個以上的新項目續簽,可如何才能在下半年完成55個項目簽約呢,恐怕藥明生物自己都找不到答案,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但藥明生物項目增長受阻,在近年來已然是常態,只是這次直接腰斬,引起了市場的較大恐慌罷了。
自2020年開始,藥明生物每年新增項目數都在不斷波動,從2020年的新增103個,2021年新增156個,再到2022年的136個,2023年上半年新增25個。從數據上看,藥明生物確實在經歷著陣痛期。
而且業內人士介紹,2022年年報如此亮眼的藥明生物,其實是在透支自己的未來。
管理層被追問為何上半年業績如此慘淡時,其也直言不諱地表示,有多個項目在去年年底提前完成了簽單,以確保資金回籠,進而保證2022年的業績高速增長。但這種“透支未來錢”的方式,在2023年不再能故技重施,因為生物醫藥行業的寒冬正在席卷全球。
在疫情席卷全球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生物醫藥行業,都獲得了資本的青睞,這對于提供醫藥研發解決方案的CXO企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機遇。但在全球疫情按下休止符之后,分析師也表示,現如今許多機構都在考慮,如何及時止損,叫停那些“概念性”的醫藥項目,因為醫藥行業的回報周期實在是太長了。
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生物醫藥投資放緩,美國地區融資水平下降39%;歐洲地區2022年融資金額78億美金,已連續兩年下滑;中國2022年融資水平下降59%。
若說融資熱度下滑讓藥明生物遭到市場挑戰的話,那么許多藥企不再與國內CXO公司合作,就是藥明生物難以承受的打擊,因為其業務大部分都依賴海外藥企的委托,國內藥企給予的項目僅占兩成不到的份額。
3
高度依賴海外市場,藥明生物窘況難逆
藥明生物高度依賴海外企業的業務模式,其早就心知肚明,甚至還非常驕傲地在自己的官網上宣布:截至2022年4月末,公司的新增項目達47個,其中65%新項目來源于歐美市場。
在國內CXO行業可謂是說一不二的藥明生物,在2023年上半年,僅拿到了一個國內的新項目,而同期海外項目是16個,如此懸殊的數字,也預示著國內創新藥行業的持續疲軟。
但如此依靠海外藥企青睞的藥明生物,在近期卻被三星生物用價格戰搶下了一個價值4億美金的大單,這對于藥明生物而言,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藥明生物發言人對此表示,三星生物主打的就是低價搶單策略,以降低20%-30%的方式,搶奪訂單,已是業內公認的手段了。但公司內部對于低價搶單策略不置可否,低價并不是決定因素,重點是客戶認可和持續的簽單能力。
而且,藥明生物曾經如此亮眼的成績,還得益于新冠業務。在新冠業務加持下,藥明生物2022年的成績單頗為亮眼:新冠項目貢獻收入約32億,占同期收入之比超20%。
但新冠業務不具有可復制性,藥明生物也明確表示,新冠訂單不會有增長,預計2023年新冠項目收益將顯著下降,收入占比可能會低于5%。到了2024年,這塊收入將會消失,聚焦傳統業務才是未來發展的重心。
同時相關部門對于許多項目的補助也開始層層削減。有業內人士透露,相關部門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有意扶持一些資金流較為薄弱,但已有成熟業務鏈的企業,這對于藥明生物來說又是一次不小的打擊。
藥明生物對未來充滿自信固然是好事,但貿易戰之下,醫藥生物行業所處的又是較為敏感的高端行業,許多海外企業都捏緊了自己的錢袋子,生怕自己的項目中途夭折。更何況已有輝瑞、三星生物的先例,若再不放下自己的身段,恐怕等到海外工廠正式投產后,也搶不到多少訂單了。
高度依賴海外市場的藥明生物,面對海外強有力的競爭者以及疲軟不堪的國內市場,該何去何從,恐怕自己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4
結語
藥明生物作為一家專注于創新藥物研發、生產的企業,其在疫情期間有著非常出色的業績表現,但在那時其似乎沒有將眼光放得足夠長遠,借力增長自己的傳統業務,反而是大力拓展新冠相關生產線,喪失了一次騰飛的大好機會。
現如今藥明生物失去了新冠業務的同時,還頻頻丟失海外訂單,國內創新藥市場也一直處于低谷期,藥明生物該如何完成自己的業務增長承諾呢,畢竟這次藥明生物連透支未來的機會都沒有了,且看藥明生物如何渡過這次難關。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