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佳琦
編輯| 無花果
音樂可以拯救世界,但幫不了被“零元購”的搖滾樂迷。
國慶期間,河南南陽“中原迷笛音樂節”屢次登上熱搜話題榜,但這場群體關注事件并不能令參與者、當地政府感到滿意,反而使其頭大。據報道及樂迷反饋稱,10月3日,多位露營區的樂迷財物被“盜”,除“行李箱內的筆記本電腦”、音響、樂器等貴重物品外,還包括“沾滿了泥巴的夾克”、音樂節手環等私人物品。有樂迷表示,自己去上廁所回來就被“偷家”了,帳篷內的衣物及帳篷本身被洗劫一空。嫌疑人很快指向了當地村民,有視頻顯示,闖入迷笛營地的村民在搜刮帳篷里的筆記本電腦等貴重財物。
迷笛“零元購”事件荒誕不堪,首次承辦音樂節的南陽也沒能接住這“潑天富貴”。官方組委會介入后,成立專案組調查。今日(10月5日),中原迷笛再發文稱,“截至目前,當地警方共接到報案73起,落實被盜案件65起”,現已抓獲拘留了一些盜竊者,追回部分財物。并備注稱,在目前公安所接到的報警中,沒有發現個別網民所傳的丟失幾十萬財物的情況。
迷笛音樂節在與太湖“分手”后,作為各地爭搶的老牌音樂節IP,擁有年輕號召、音樂愛好者的烏托邦等諸多商業價值及情懷加持。此次“盜竊門”事件背后,不僅讓多方的心血付之一炬,更讓大型音樂演出的不可控一面徹底浮現出來。相較于非理智地將矛頭指向“地域”,這一事件更加為音樂節主辦方帶來警醒,同時也向外界傳遞了音樂節與地方文旅名片強綁定背后的雙刃劍。
4天15萬人,
陷盜竊門的“泥笛”烏托邦夢碎?
在“盜竊門”發生的數日前,迷笛音樂節就成了國慶音樂節的焦點。大雨天里,樂迷們隨著音樂節奏在泥巴里打滾的視頻,將“泥笛”送上熱門詞條。殘障人士董宇的輪椅被臺下樂迷托舉起來觀看演出,由這些名場面構成的熱門視頻及圖片,在互聯網瘋傳。
這是每一屆迷笛音樂節都會有的“整活”,熱愛自由不羈的年輕樂迷,很難拒絕這樣的灑脫、與同類交匯的快樂。參加過迷笛音樂節的樂迷則以“迷笛后遺癥”來訴說該音樂節烘托的烏托邦氛圍。
迷笛音樂節像是樂迷們連接現實社會與精神世界的紐帶,讓這群人認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撇下了世俗,解開了束縛。凌晨兩三點,遇見的陌生人們開始舉起手中的啤酒碰杯,或擁抱或敬禮。在盜竊門發生事件后,樂迷小劉感慨,“連這群搖滾青年的東西都要偷?”在小劉的認知中,迷笛的受眾仍然是一批精神年輕、物質上并不過分富裕的搖滾樂迷。互聯網上,有樂迷樂此不疲地分享迷笛露營窮鬼攻略、低成本過夜攻略帖。
但搖滾精神、反叛主義的浪漫在這一天被狠狠“重創”。事后,也有不少網友將事件歸因為,音樂節結束前,有博主發布的短視頻內容形成了惡意引導:村民們認為音樂節已經結束了,留在營地里的帳篷是沒人要的。但細究之下,矛盾重重。破墻而入、帳篷內外的私人貴重物品等屬實說不通。
從市場角度看,在一眾“演出刺客”中,迷笛音樂節一直以低價、深度樂迷氛圍為賣點。疫后演出市場復蘇,擁有各類品牌贊助冠名五花八門的音樂節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四位數的入場票價更將#誰來管管演出刺客#等相關登陸熱搜。在這樣的背景下,票價穩定且有品牌加持的迷笛音樂節成為不少樂迷的重要選項。彼時迷笛音樂節也迎來自己的IP裂變,從一年一度,到與各地政府達成合作,先后開拓、甚至試水不同城鎮的迷笛音樂節IP。
地方文旅“強綁”音樂節,
“潑天富貴”不好接?
音樂節IP可以給從未舉辦過音樂節的城鎮帶來大批年輕人、消費力、美譽度,同時也帶來了重重落地難題。
今年7月,資深樂迷番茄在山東煙臺參加養馬島迷笛音樂節,雖然音樂節以煙臺養馬島坐標命名,但具體位置在與養馬島隔海相望的里蹦島。音樂節開始前,不少年輕人在養馬島騎車環行,下午音樂節開始前,便出現了車輛扎堆過橋現象。
番茄從養馬島來到里蹦島參加音樂節,短短幾公里的距離,發生嚴重堵車,十分鐘的路程需要近半小時方可通過。司機師傅一邊嘆氣一邊吐槽,人流量飆升,十字路口卻沒有特別更改紅綠燈、也沒有交警引導,才會造成長時間的無意義擁堵。
這類“當地政府沒有做好承辦音樂節準備”的事件,在近兩年來并不罕見,隨著音樂演出的蓬勃,負面事件也頻有發生。除了最易被樂迷吐槽的交通出行、以飲水、如廁為核心的服務水準外,主辦方的專業度與當地治安管理也成為重中之重。
此前的南京“青空音樂節”,除了樂隊演出外,幾乎處處成為樂迷口中的槽點,現場音響設備更是被廣大網友吐槽還不如“家里20塊錢買來的低音炮外放”。此外,今年9月底于巴厘島舉辦的大型電音節Ultra也未能避免大規模團伙作案。抖音ID為“金拉拉拉”的博主在平臺發布了自己在巴厘島電音節時拍攝的一段“蹦迪”視頻。視頻顯示,在朋友為其拍攝視頻的過程中,一位男子將手伸入博主雙肩包內,盜走手機。而全程錄制的朋友及博主本身都未能察覺。在該條視頻評論區,該博主補充道,當天手機被盜的除了自己,還有不少人,而在選擇報案后,盜賊團伙展開報復作案,又偷走了朋友的手機。
盡管此次迷笛音樂節落地南陽的結果是弊大于利,但更多時候,音樂節作為當地文旅名片的結局是利大于弊的。
疫情后音樂演出復蘇至今,包括山東、四川等相關城市的文旅局相繼向象征年輕群體的音樂節IP遞上橄欖枝,山東煙臺黃渤海迷笛音樂節、成都仙人掌音樂節、草莓音樂節、麥田音樂節等等,均帶動當地消費不同程度地提振。事實上,此次音樂節盜竊事件發生前,從9月29日下午至10月2日下午,這個連南陽本地人都不知道、為迷笛而創的新地名“綠野獨白”,已經接納了15萬人次樂迷現場觀看。
文旅市場悄然興起,而作為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的“城市名片”,音樂節正承載著地方文旅發展的重要期待。國內音樂節正不斷自我完善,多年來,音樂節已然擴張成一個具備旅游、餐飲、交通、演藝等產業鏈。
無論是疫前還是疫后,新生音樂節的開場總伴隨著當地政府的幫扶。相較于不知名的新興音樂節,擁有IP加持的音樂節能夠輕易一呼百應。而這樣的現象,在音樂節近年來第一個爆發階段尤為明顯,2016前后,各類新興音樂節陸續浮現。2017年,番茄參加天漠音樂節,除了稀稀拉拉的樂迷外,還有新奇趕來的當地村民,電音節舞臺下是躁動的年輕人在wave,后邊是手足無措的村民。但這樣的情況在第二年就得到了好轉。
新興音樂節想要連續承辦多年,離不開年復一年的口碑傳播、自我修正與進化。資深樂迷小劉觀察到,相較此前,今年的音樂節已經大幅規范。包括音樂節前對樂迷攜帶的文化旗預檢,高度不得過低、標語不可負面。
地方文旅牽手音樂節的體系也更加完整與完善。今年下半年,不少城市相繼提出打造“搖滾之城”、“音樂劇之城”、“演唱會之城”,“音樂節之城”。據第三方數據,2023年內地城市演唱會分布中,除了北上廣深和武漢邀請的藝人和場次較多較高外,南京、成都、西安、長沙、蘇州、沈陽、廈門、太原、青島等城市均不甘落后。
大批音樂演出扎堆出現,主辦方本就頭痛于如何規避踩踏、盜竊等負面事件,大型活動舉辦不僅需要,還需要綜合管理及服務能力。從音樂節本身品質到治安管理與服務,不僅需要產業的托舉,更需要文明的托舉。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