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大模型APP騙錢的人。
@科技新知 原創
作者丨樟稻 編輯丨伊頁
在二線城市從事文案工作的年輕白領楊森,聽說ChatGPT可以幫助用戶輕松生成高質量文本內容。可他在蘋果應用商店搜索到了這款軟件并下載后,發現只有1次免費提問次數,需要訂閱才能繼續使用。
困惑出現在訂閱后的使用體驗與預期相去甚遠,軟件的生成效果并不如描述中所說,質量也遠低于他的期望。在網上發現了眾多類似情況的案例后,楊森意識到自己被騙了。原來,他下載的軟件并不是正版ChatGPT,而是一個盜版軟件,由不良商家制作,旨在騙取App訂閱費。
人工智能的經濟紅利還未充分展現,人性的陰暗面已經驅使著一部分人掙到了錢。
應用商店里的GPT陷阱
過去兩個月里,Open AI陸續上架了移動端ChatGPT的iOS和安卓版本。下載后,用戶可以鏈接到已有的網頁端ChatGPT帳戶,并同步設備之間的歷史記錄。
產品特色介紹中顯示,這款軟件支持即時問答,可以向用戶提供定制化建議、激發創作靈感等。不過想要體驗到這些服務,還得先躲過如今充斥著幾乎所有手機應用商店的山寨版App,比如“AI Chat”、“ChatGTP”和“ChatAI”等等。
以小米應用商店為例。搜索欄輸入“ChatGPT”關鍵詞,結果頁面顯示靠前的是文心一言、訊飛星火,以及一款名為“Chat人工智能助手-聊天寫作”的App,后者簡介為“一款智能聊天對話、智能寫作文章生成App”。
隨后測試發現,該App只有2次免費提問次數,耗盡后需要通過訂閱會員才能獲取不限次數的功能,價格分別為按年訂閱128元、按季訂閱88元、按月訂閱68元、一天體驗40元、永久訂閱188元。
應用訂閱收費頁面
類似的App在各大應用商店內十分普遍,收費套路也基本相同。令人費解的是,在前期試用階段,此類APP還能保持較高的流暢度,但在開通會員后,卻不約而同上演了多次崩潰重啟的情況。
國外安全機構早先就注意到該現象。全球網絡安全公司Sophos發布研究文章《“FleeceGPT” mobile apps target AI-curious to rake in cash》(“FleeceGPT”移動應用瞄準了對人工智能好奇的人,希望能大撈一筆)稱,大眾對ChatGPT的興趣,引發了一波新的應用程序騙局,這些應用程序希望從這種炒作中獲利。
Sophos將之定義為“Fleeceware”(訂閱詐騙程序),典型特征包括:
功能可以免費通過移動操作系統本身或其他在線來源獲得;
引導用戶注冊短期免費試用,然后轉為高額的循環訂閱費用,從毫不知情的用戶中獲取收益;
使用侵入性廣告和其他功能,使免費版本幾乎無法使用,并推動用戶轉向訂閱。
Sophos的調查中檢查了5個聲稱基于ChatGPT算法的“Fleeceware”應用程序。其中的ChatGBT,利用低級卻有效的手段——容易混淆的名稱,來提高應用商店中的排名。其收費在每月10美元至每年70美元之間,僅在三月份就為其開發者創造了1萬美元的收入。
另一個類似的名為Genie-AI ChatGBT,收取用戶每周7美元或每年70美元的訂閱,在過去的一個月里積累了近70萬美元的收入。
SensorTower的數據
這類應用還潛藏著更大的威脅。今年6月,網絡安全公司Palo Alto Networks警告稱,發現了模仿ChatGPT的惡意安卓應用。第一個是偽裝成“SuperGPT”應用的木馬,第二個則是偽裝成“ChatGPT”應用并通過向泰國電話號碼發送短信來收取欺詐性費用的惡意軟件。
“FleeceGPT”如何狂賺?
“FleeceGPT”師承臭名昭著的“Fleeceware”,套路基本如出一轍。要理解其中的運作機制,需要深入探究整個生態鏈。
回到APP開發的階段,這類應用想要實現生成式AI的功能,目前主要通過兩種模式:其一是通過獲得類似ChatGPT應用的接口,實現一端與官方正版連接,另一端與盜版用戶連接;而另一種模式則被稱為“山寨”式開發,這種方法所使用的AI對話模型質量遠遠不如ChatGPT。
有趣的是,由于蘋果應用商店的規定,所有上架的App都必須包含詳盡的《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等開發者信息。對此,許多“FleeceGPT”為了節省精力,選擇將這些內容托管在諸如騰訊文檔和飛書等云辦公平臺上,而非成本更高的自建網站。
托管在飛書文檔的隱私政策
成功上線應用商店,僅僅是收割用戶的第一步。想要獲得曝光機會吸引到用戶下載,還需要兩種手段:一是投放廣告,二是粉飾好評。
這兩種策略各有優劣,投放廣告能夠快速擴大知名度,但成本相應較高;而粉飾好評則會提升應用商店內的聲譽,但需要謹慎行事,以免觸犯平臺規則被封殺。
更多的“FleeceGPT”選擇了后者,借助水軍進行好評,通常會使用多個預設模板,且日益巧妙。以“AI Chat - 智能聊天寫作翻譯助手機器人”這款應用為例,它在App Store上顯示的評分為4.7,擁有15330條評價,其中5星評價有13726個。
從表面數據來看,完全符合一款優質App的標準,然而數據的來源卻大有貓膩。具體而言,當用戶下載應用之后會發現無法使用,還必須先發布一條五星好評并截圖上傳,通過審核方能獲得一次試用機會。
至于最關鍵的“收割”階段,這些應用會采用多種充滿惡意的手段來誘導用戶付費。有的會通過大量廣告的方式淹沒用戶,有的會刻意設計免費試用期結束后功能受限,從而促成訂閱。然而,一旦用戶付費后,應用的實際功能并不會像體驗中那樣出色。
之后受傷的用戶可能會選擇刪除應用,但由于蘋果應用商店訂閱機制的存在,沒有相關經驗用戶可能會不知不覺地繼續被按月或按周收費。
為了提高陷阱的成功幾率,開發者通常會采取廣撒網的策略,即上架大量不同的App。利用微小的調整呈現足夠程度的差異,以此繞過平臺的審核機制。
同一開發主體下應用,圖源七麥數據
可能有疑問,平臺為何缺乏有效監管?原因在于,這些應用程序會在規定的服務條款邊緣精準徘徊,避免訪問私人信息等其他敏感動作,因此在審核過程中很少被拒絕。
當然這些詐騙應用的獲利方也包括平臺。以蘋果應用商店的規則為例,平臺在第一年內會抽取用戶付費的30%,從第二年開始則抽取15%。這就造成平臺側花費大量物力人力加強監管的動力不足。
大模型的移動端故事
當前階段,生成式AI向移動端遷移的過程中表現出技術的無序擴散,同時也反映了市場需求和資本的強烈共鳴,可以歸納出三個主要的驅動因素。
一是市場需求。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比例不斷攀升超過50%,這已成為AI開發者不可忽視的巨大市場。生成式AI在移動端有許多潛在的結合方向,例如內容智能推薦、語音對話等等,因此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是成本因素。隨著移動設備硬件成本的持續下降和AI計算能力的不斷提升,使得開發者更容易在移動端產品中,應用生成式AI技術,降低了門檻。
三是數據資源。移動設備擁有大量的用戶原始數據,為構建生成式AI模型提供了豐富的訓練樣本。這種在設備端進行自適應學習的思路正在興起,開發者可以借此實現更個性化和精準的AI交互體驗,從而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
新技術的引入,必然會伴隨著磨合。
移動端的生成式AI應用,正處于激烈的競爭當中。根據SensorTower發布的《2023 年 AI 應用市場洞察》報告,隨著2022年12月初ChatGPT的發布,Al+Chatbot賽道迅速升溫。2023年上半年,市場中AI+Chatbot應用數量多達200余款,下載量突破1.7億次,競爭十分激烈。
許多開發者和企業試圖偷懶模仿先驗成功的模式,導致了大量功能和界面雷同的產品泛濫。同質化的現象不僅削弱了整體市場的創新能力,也讓消費者在選擇時感到疲憊不堪。
另一方面,為了迅速奪取市場份額,一些生成式AI應用選擇簡單粗暴的手段,例如過度的廣告投放、訂閱套路等,這對用戶體驗造成了損害。上述案例正是一個典型縮影。
同時,生成式AI的強大功能根源于數據,對用戶數據的需求也更迫切,因此如何保護用戶隱私成為一個重大難題。就在8月初,蘋果應用商店因合規問題下架了許多生成式AI類應用軟件。
“點點數據”記錄顯示,8月初,約百款生成式AI類App遭蘋果商店“除名”。這些應用大多采用了Open AI公司提供的API接口,由于沒有獲得運營所需的許可證,涉及應用無法在中國App Store上無法使用,直至確保符合《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規定。
簡而言之,生成式AI與終端技術的交匯,為智能手機及其他各類硬件設備的創新方向指出一條明路,碰撞出全新的供需格局。這股勢頭將在科技與市場領域掀起深遠漣漪,孕育出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全新局面。
(文中人物為化名)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