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蘋果來說,挑戰還在后面
硅星人|郭海惟 編輯| VickyXiao
2月2日,市場終于等來了蘋果第一財季(即自然年的第四季度)的財務報告。
這無疑是一份難看的財報:營收、利潤和銷售額均未達到預期。其中,蘋果整體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約 5%,這可是自 2019 年以來,蘋果首次出現同比銷售額下降。此外,財報里的各項關鍵指標,都在無情地往下掉:
·每股收益1.88 美元,同比下降 10.9%;
·營收1171.5 億美元,同比下降 5.49%;
·iPhone 收入:657.8 億美元,同比下降 8.17%
·Mac 收入:77.4 億美元,同比下降 28.66%
……
蘋果四季度的數據表現并不算意外。2022年,在迎來了巔峰3萬億美元市值之后,蘋果就遭遇了一連串的“水逆”:新品iPhone14與14plus遭遇了產品定位的滑鐵盧,下游廠商被迫連續砍單;地緣政治壓力不斷發酵,庫克不得不頻繁亮相國會山與各類引人瞎想的活動;MR與汽車兩大創新項目延期,多名高管密集離職;股價不如人意,連坐著庫克本人也接受了大降薪。
當2022年人們繼續討論一直加速下滑的終端設備市場時,開始添上句新的證詞:
“連蘋果都不太行了。”
在過去二十年時間中,人們總是習慣將蘋果作為整個IT市場的標桿。但蘋果本身卻又極具特殊性:它高端、封閉、生態龐大、完美主義又帶一點傲慢;它游走于中美兩個地表最有實力的國家之間,影響著數千億的產業資金流向;它一直是美國政治正確的標桿,卻又無可避免地被美國政治化。
壬寅虎年,蘋果或許推出了一款“很平常”的iPhone,但這一年卻足以成為蘋果“很不平常”的一年。我們從中找到了一些關鍵詞,帶你回顧蘋果的壬寅虎年。
01
“3萬億與1萬億”
這是自2008年以來,蘋果在資本市場最慘烈的一年。
2022年初,受惠于美聯儲的寬松貨幣政策以及2021年秋季發布會后樂觀情緒的延續,蘋果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突破了3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如果以GDP來計算,蘋果的市值超越了英國、僅次于德國,相當于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但隨著下半年負面消息頻出,蘋果股價進入了一波下降通道。其全年下跌幅度接近30%,股價一度跌破了2萬億美元。于是,就出現了上圖里這條價值萬億的壯觀陰線。
相當于跌掉了一個2018年時候的蘋果。
02
“iPhone14們”
“庫克發布了iPhone14pro,接著重新發布了iPhone13。”
如果說蘋果市值大跌只能找一個真兇,iPhone14功不可沒。由于iPhone14與14plus大致沿用了iPhone13的造型與配置,導致iPhone14pro的歡迎度遠超傳統的主力機型14與14plus。Sandalwood 電商市場監測數據顯示,iPhone14標準版的預定量同比13下降了高達70%。但14pro定價較高、產能較低,進而又拖累了整體的出貨量。
因此,這套新刀法的直接結果,便是蘋果迎來了歷年最差的新品表現。
根據Counterpoint數據,iPhone14系列在發布后的市占率創下11以來的新低。如果等到15發布時,這個數字可能會較目前有進一步的下探。
但iPhone14的策略拉高了價格帶,這也助推了蘋果2022年下半年手機板塊營收勉強維持了正增長。但許多分析師以及最新的財報和市場數據都表明,這種增長趨勢預計難以在2023年持續。
其實除了iPhone14外,蘋果在其他產品也正在沿用類似的“新品策略”。
比如ipad10在用料上就遭遇了口碑滑鐵盧,只支持第一代Apple Pencil、相當于USB2.0接口速度、屏幕質量妥協,但價格依然保持了35K+的水平。用戶如果想要更好的體驗,則要加錢去購買ipad air、甚至ipad pro。
在入門級的產品日趨保守,將創新點用來爭取更大的營收和毛利。這在過去是蘋果代差營銷的自然產物,而如今將被更多地用在新品發布的官方策略中。這既是創新難度增大的結果,也可以被用來抵御銷量下滑的潛在風險。
畢竟智能手機和PC等設備已經連續下滑。尤其是智能手機,據IDC數據顯示其全球出貨量將維持在12億左右,相比于前幾年的14.6億有明顯下滑。
地主家也沒余糧了。
03
“連顯示屏都要上自研了”
面對行業整體的創新乏力,蘋果自研的東西越來越多了。
2022年蘋果保持了芯片自研的橫向擴張。在手刃英特爾與高通后,蘋果將目標轉向了博通。據路透社報道,蘋果已經立項自研Wi-Fi和藍牙專屬處理芯片,在后續版本中將蜂窩調制解調器與Wi-Fi、藍牙組合到一個組件中。
除了芯片自研外,蘋果多年投入的microLed技術也將在近年試水。microLed被認為是民用顯示技術的下一個高地,顯示效果會顯著領先于目前領先的OLED屏幕,但也被行業認為量產難度極大。
據最新消息,蘋果打算將microLed首先用在下一代手表上。
04
“鄭州與班加羅爾iPhone14們”
今年,有些中國消費者在蘋果店里看到了不太一樣的iPhone14包裝盒: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India
這款iPhone14 pro max正是來自于緯創的班加羅爾工廠。除了緯創,富士康也在印度金奈設立組裝工廠,喊了很多年的印度版旗艦蘋果終于還是來了。
在2020年以前,有超過95%的iPhone、近100%的AirPods、ipad和Mac都在中國生產。而隨著地緣政治的原因,蘋果被迫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供應商產線。但以iPhone為例,大陸以外的產能多是前代的產品。而在2022年,印度終于下線了蘋果最先進的旗艦機型——盡管這些設備的零件很多依然來自于中國大陸。
而據蘋果方面的最新說法,在2025年時他們將爭取生產超過25%的iPhone份額。此外,iPad、Apple Watch和AirPods也將陸續推出,印度將和越南等地共同競爭AirPods等工廠的產能份額。而根據印度媒體的報道,其預計2025后印產iPhone可以占到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的產能轉移計劃一直充滿了爭議。
以英國《金融時報》近期的報道中,旗幟鮮明地質疑了蘋果“斷奶”中國的能力。一方面,目前沒有一個產地有能力承接如此復雜電子工業體系;另一方面,蘋果已經在中國投入了太多的資金和工程能力。如果蘋果由于政治壓力而強行切換生產地,將面臨工程創新能力的更大挑戰。因此有分析認為,如果媒體關注度下降,蘋果或許還會悄悄加大對中國的投資。
尤其是在半導體較為敏感的情況下,蘋果依然在國行版中加碼了長江存儲,被認為部分顯示出了蘋果“分散”而非“轉移”的戰略意圖。
在班加羅爾投產iPhone的同事,鄭州同時也打響了一場蘋果產量的保衛戰。
當時,正值iPhone14新品產量爬坡時期,許多部門都參與到工廠的保供行動中。而據河南當地媒體報道,僅富士康在11月開出的全勤獎勵最高超過了1.5萬元。鄭州正力圖以行動來表明官方對于全球最大iPhone工廠的力挺姿態——中國既是最有大的iPhone市場,同時也是最有能力完成大規模、高精度生產的合作伙伴。
未來幾年,鄭州與班加羅爾將持續爭奪iPhone的生產地位。而這場爭奪不僅將影響兩個城市的GDP,更將影響整個蘋果生態的工程創新能力。
05
“還有亞利桑那與熊本”
印度的橫空出世,意味著蘋果長期ALL IN亞太的供應鏈戰略結束了,一個全球性的、分散的蘋果供應鏈體系正在緩慢形成。
除了在亞利桑那的臺積電工廠前笑靨如花,2022年底庫克專程密集拜訪了日本的供應商,并在iPhone上發了一大堆宣傳推特。位于熊本的諸多日本半導體和傳感器工廠,一直是蘋果底層體驗的重要技術和工程支持,庫克正在主動尋求來自核心伙伴的支持。
在過去,日本供應商經歷了一輪蘋果邊緣化的過程。據環球時報,日本零部件在果鏈中的占比從早期30-40%縮減到近年的11-12%。許多觀察人士認為,日本在果鏈中的地位或許將進一步提升,庫克將從中日本、臺灣獲得關鍵的半導體產業支持。
尤其是對于臺積電位于亞利桑那的美國半導體的“全村希望”,庫克也在近期表達了明確支持,未來蘋果的芯片將從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直采。
06
“高管彷徨、庫克降薪”
公司有困難,資本有不滿,最終傳遞到管理層身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蘋果副總裁開始密集離職:
據統計,蘋果在過去8個月時間里,僅副總裁級別以上的高管就有至少十位官宣離開:
首席隱私主管珍妮·霍瓦斯(Jane Horvath)、采購副總裁托尼?布萊文斯(Tony Blevins)、首席設計師伊萬斯·漢基(Evans Hankey)、首席信息官瑪麗·登比(Mary Demby)、負責在線零售副總裁安娜·瑪西亞森(Anna Matthiasson)、服務業務副總裁彼得·斯特恩(Peter Stern)、軟件工程副總裁大衛·斯莫里(David Morris)、互動媒體軟件工程副總裁約翰·斯塔弗(John Stauffer)、硬件工程副總裁露西·勞倫斯(Laura Legros)……
蘋果的副總裁團隊人員規模龐大,但如此密集的人員變動依然罕見。
而這還不包括蘋果在芯片團隊內部的爭議性異動。據多家媒體報道,由于公司在A16開發等問題上出現不合、再加上外部創業公司洶涌,蘋果內部的芯片團隊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流失。
中高層人員流動頻繁外,庫克等核心高管也在年底宣布了降薪計劃。
2022年獲得了9942萬美元(約合6.69億元人民幣)的總薪酬,而在2023年其目標薪酬將“主動”降低到“僅”4900萬美元,大幅降低40%,薪酬結構也將更加依賴股票市值表現。如果未來大環境持續低迷或蘋果MR等產品中表現不佳,庫克的收入可能還會下降。
07
“‘鴿王’的妥協”
蘋果是過去十年里研發投入增長最快的主要科技公司。
在2011年庫克接手時,蘋果還是一家研發營收比2.2%、研發投入24億美元的卓越硬件企業;而到了2022年時,蘋果的研發營收占比已經高達6.7%、研發投入26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768億元)的科技巨頭。
這大概率將是蘋果的研發投入金額首次超過老對手華為(1)。
研發投入的快速增加,被彭博社稱為是蘋果努力“seeking the next big thing”的重要表現。但超額的投入費用,并不能保證蘋果在“超級項目”中一帆風順。
以Apple Car為例,2014年立項后蘋果就進行了多次技術路線的調整,預估的發布時間從最早的2019年開始不斷推遲、甚至傳言取消。
直到2022年,蘋果才算真正放棄了在首款車上落實全自動駕駛的路線,轉而選擇先推出一款輔助駕駛車輛,采用“相對傳統”的汽車設計布局。據外媒報道,定價將在10萬美元左右,于2026年前推出。但即便有所妥協,Apple Car依然將成為蘋果算力最強的終端設備,搭載數倍于頂級Mac的算力體系。
而在虎年中,蘋果MR在年內多次傳出推遲的傳聞。
直到今年1月底,蘋果內部才傳出硬件部分開發大致結束、正在推進APP建設的消息。據外媒報道,第一款終端售價預計在3000美元以上。這意味著MR設備將是一個體驗性極強的初代產品,但離現象級的“下一個iPhone”還有一定的距離。
無論是MR還是汽車,在業務結構上能夠接棒iPhone的業務還不存在。
庫克今年將滿63歲了。他雖然將蘋果帶上了比喬布斯時期更強的組織高度、也推出了AirPods、iWatch等強勢周邊產品,但總體而言庫克時期的產品策略依然是保守的。或許庫克在任期,至少需要推出一項殺手級的應用終端,會讓他在3C歷史上取得更偉大的歷史地位。而2023年將是蘋果MR的關鍵之年。
留給庫克的時間不多了。
這是一家站在十字路口的企業,它面對的是政治角力下的復雜供應鏈轉移、持續低迷的科技消費市場、創新點逐步枯竭的終端設計天花板、舉棋不定的下一代超級終端探索、不斷變動的核心團隊。
而上一次蘋果面臨如此復雜的挑戰,大概還是在庫克2011年接手一把手的時候。
那時的蘋果還沒有現在這么強大的研發壁壘與生態體系(沒有iWatch、HomePod,甚至還沒有普及Siri),來自安卓陣營的競爭和狂語一浪高過一浪。人們開始計算:沒有靈魂的蘋果將何時終結,來自安卓的領軍人物何時能夠收購蘋果。
而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蘋果都會面臨無數個“2022”:
用無數個稍顯平凡的產品,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絕不平常的挑戰,這或許會是一種常態。
某次我問一位同行,“你覺得2023年,蘋果有什么特別值得期待的東西嗎?”
他想了一下說:
“當然是《Severance》(人生切割術)啦。”
注:(1)華為2022年財報尚未披露,但市場預估其研發投入不會較去年大幅增長。2021年,華為的研發投入為1427億人民幣。
注:封面圖來自于Pexels,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請盡快聯系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