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作者/毛宇 編輯/ 錢立富 挨踢妹
來源:IT時報
美國科技互聯網行業近20年來的高速發展軌跡,在2022年被打斷,大規模裁員潮正在無情襲來。
推特在馬斯克收購一天之內被裁50%;Meta宣布裁員1.1萬人;亞馬遜也計劃裁員1萬人;思科將裁4000人……據美國企業服務數據庫公司Crunchbase統計,截至2022年11月中旬,美國科技行業已有超過6.7萬名員工被裁員。而裁員數據統計網站Layoffs.fyi的數據更驚人,顯示2022年以來,科技行業裁員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之多,大部分集中在美國科技企業中。
硅谷無疑是風暴中心,不僅是科技巨頭,眾多硅谷小廠也無法幸免于難。如此龐大的裁員計劃,像一陣颶風,掀動了美國這座令人驕傲的科技中心。
“硅谷房產交易行為都減少了,一是因為裁員,二也是因為這里的房價過高”,在硅谷從事多年房地產與貸款行業的房產經紀人楊梓藝說道。在她看來,這是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硅谷最大規模、波及行業最廣的裁員潮。
1
被裁員潮吞沒的硅谷“大廠”
“周一我和在Meta工作的朋友吃飯,周三這位朋友就被裁了。據我所知,目前硅谷這邊暫未受到影響的公司只有谷歌和蘋果?!币晃辉诠雀韫ぷ髁藢⒔?年的員工告訴《IT時報》記者,硅谷近期的裁員浪潮,確實讓很多員工擔心,“硅谷已經籠罩在裁員的陰霾下?!?/p>
但是這兩家巨頭,再加上微軟公司,目前已經凍結了招聘行為,此舉也同樣是為了節省開支,而且三家公司沒有對外宣布何時恢復招聘。
在與這位谷歌員工對話的當晚,《IT時報》記者便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了谷歌縮減人員的新消息。不過該消息中使用的詞匯“performance rating”(業績評定),稱谷歌將在明年1月份淘汰業績墊底的后10%員工,而不是lay off(裁員、辭退)。
對于這則消息,上述谷歌員工說道:“確實沒有收到通知,無法判斷這則消息背后的真實原因,也無從得知這次末位裁員后是否還會有下一輪?!?/p>
“一切都是未知數?!边@位員工嘆氣道。
亞馬遜員工的反應略有不同。近日,亞馬遜已正式啟動史上最大規模的萬人裁員。亞馬遜CEO安迪·賈西在給員工的一份備忘錄中寫道,未來一年亞馬遜將繼續裁員,這意味著裁員將持續到2023年。
入職亞馬遜快3年的艾瑪告訴記者,這次的裁員確實已經開始了,這周二或周三,亞馬遜將召開員工大會,會議上很可能提到裁員相關事宜。
目前亞馬遜裁員行動已經展開,艾瑪和同事們觀察后發現,這次裁員很可能是按照大組逐一進行,“像研發部門和Alexa(智能音箱)基本已經裁完了,接下來可能會從零售等部門開始,再有就是一些業績指標完成靠后的員工,可能會進入公司的考核流程,考核不達標自然也逃不掉被裁的命運?!?/p>
艾瑪還提到此次裁員浪潮里存在的“人文關懷”現象,對于一些需要工作去維持留美“身份”的員工,部分企業會有意避開,“本地員工的壓力肯定會小于外籍員工,所以我猜測公司在這方面是做了考量的”。
據了解,美國向在美從事工作的非美公民提供非移民臨時簽證,其中H-1B簽證是美國最主要的工作簽證類別,發放給美國公司雇傭的外國籍有專業技能的員工。如遇裁員現象,公司無法為相應員工繼續提供H-1B身份,他們只能盡快入職下一份工作或找其他公司掛靠去維持,否則可能會被驅逐出境。
相比以上還算“體面”的裁員方式,向元宇宙轉型的Meta公司則因裁員鬧得沸沸揚揚。11月上旬開始,社交平臺陸續有Meta公司內部員工發聲,稱正遭受裁員沖擊。
“三周前的周一就傳出小道消息,稱周三早上會公布裁員名單,周二晚上無法合眼,等到了天亮?!边@是當時Meta公司大部分員工的狀態。
果不其然,周三凌晨3時,Meta公司CEO扎克伯格發出了全員信,他為之前的盲目擴招而道歉,并稱因此舉將導致13%(1.1萬人)的Meta員工被裁,但會得到一定額度的賠償金。
早上7點半,裁員信準時到來,“一夜無眠,不知所措”,一位被裁員工在社交平臺寫道,收到裁員通知后,緊接著便發現公司賬號及郵箱無法再登錄。幸免于難的員工,在打開工作群時,發現經常對接的同事已經“下線”。
“這次裁員是無差別進行,無關年齡、身份、職位、收入、入職時長、貢獻等?!憋L波之后員工們互相安慰、道別,互留聯系方式,以便幫助推薦其他公司的職位。
一時之間,Meta“吐槽大會”開場:一周前剛入職,就收到lay off通知;62歲即將退休,未能逃過一劫;昨天一個桌子吃飯的一半人今天都“沒了”。諸如此類的“訴苦”帖,在社交平臺上引起廣泛關注。
日子同樣不好過的還有推特,在完成收購后馬斯克就開啟瘋狂裁員之路,他發出全員信,直截了當地告知員工盡快做出選擇:高強度的工作或3個月的賠償金。期限一到,馬斯克下令封鎖推特大樓,強迫員工做出決定。馬斯克因此被員工用投影儀罵上了推特大樓的墻上,稱其為“不講武德的巨嬰、超級寄生蟲”等。
2
人的問題還是環境因素?
裁員來勢洶洶,并不是無跡可尋。
在北美華人員工經常交流切磋的“一畝三分地”網站上,不少Meta員工分享了自己對于裁員事件的看法,內部管理混亂是被員工們詬病最多的一點。
不顧產出的扎克伯格在踏入元宇宙大門后一發不可收拾,開啟大幅度的擴張和升級,Facebook旗下僅剩8000人,而元宇宙相關業務擴招到2萬人?!癛eality Labs(指元宇宙業務下的現實實驗室)部門的人大量摸魚,沒有產出?!币幻麊T工在帖子中吐槽道。人員管理混亂導致元宇宙業務遲遲見不到收益,今年以來已累計虧損94億美元,2021年虧損則超100億美元。元宇宙瘋狂“燒錢”是造成此次Meta裁員的主要原因之一。
11月9日,扎克伯格在全員信中向所有人道歉:“我對這個決定承擔全部責任?!?1月22日晚,有消息稱扎克伯格決定于2023年辭職,不過Meta發言人Andy Stone在推特上稱,“This is false(這是假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一假消息竟短暫推動Meta股價上漲1%。
除決策失誤、管理混亂等內部因素外,外部因素也被放大。
2020年疫情來襲,美國傳統行業無一例外受到重創,美聯儲應勢推出量化寬松政策,使得線上互聯網蓬勃發展,科技公司股價一度大漲,形勢一片大好。但是,這樣的樂觀景象僅僅維持了不到2年。
2022年初,美國科技股指數跌幅一度超過35%,前五大科技公司的市值共蒸發近4萬億美元。近期,五大科技巨頭交出三季度成績單,除蘋果以外的四巨頭均慘遭“血洗”。微軟和谷歌10月25日盤后披露財報,次日均創年內最大單日跌幅;亞馬遜10月27日盤后“放榜”,次日股價一度深跌12%,市值曾跌破一萬億美元。掉隊最為嚴重的Meta,和今年初相比,股價跌幅約70%。
這一慘象背后,通貨膨脹似乎成了罪魁禍首。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約翰·泰勒認為,美國的“貨幣政策”是通脹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又為了遏制通貨膨脹,美聯儲開始采取貨幣緊縮政策,大幅加息,部分民眾選擇存錢而不是投入股市,資本市場的流動資金一再減少,導致科技公司股價驟跌,失去資金支持的科技巨頭只能選擇“斷臂求生”。
此外,俄烏戰爭也被部分科技公司員工認為是此次裁員的原因之一。
自俄烏戰爭開始之后,美國及歐洲國家不斷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導致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加之疫情原因,加大全球經濟衰退風險,通貨膨脹在加劇。
相關數據顯示,美國2021年平均年薪為5.3萬美元,但碼農的平均年薪能達到11萬美元。據“一畝三分地”上最新數據統計顯示,五大科技公司員工年薪平均高達百萬,其中尤屬程序員職位薪資最高。如此高昂的用人費用加之政治、經濟多重壓力,科技巨頭做出裁員決定也不足為怪了。
3
骨牌倒塌波及硅谷房地產業
裁員猶如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帶來了一系列影響。
楊梓藝介紹,硅谷房價自2013年以后不斷暴漲。如今,像加州山景城、南灣等各大科技公司分布的城市,一套房需要300萬~400萬美元不等,折算成人民幣約為2100萬元到3000萬元。
不僅如此,購買房產后,人們還需每年繳納房產稅。全美50個州都有房產稅,這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稅率在1.12%左右。
記者計算了一下,一套300萬美元的房子,每年需要支出約3.3萬美元稅費,使用30年的話,等于多支付1/3的房價。硅谷相對高昂的購房費用和長期的稅費讓很多普通在美工作人員望而卻步。因此,在硅谷買房的多為硅谷碼農,不僅有華人員工,印度、越南籍員工占比也較高。
“大多數碼農手上還有公司股票,如此一來,他們手上的籌碼更多。”楊梓藝提到,很多人在這里買賣也是為了投資,“硅谷的房子也較容易升值,股市的增長,會在半年左右的時間內體現在房價上?!?/p>
即便如此,大多數人不會將自己的全部資金投入房產,而會保留一部分備用資金及股市流動資金。買房選擇首付加貸款是更明智的做法,“如此一來,如果遇上裁員的話,賣房可以將現金把握在自己手上,但是否賣房也要根據后續工作是否穩定和個人手上的現金儲備量決定。”
據報道,硅谷最核心的幾個城市房價在8月份均有不同程度跌幅,平均20%左右,有的甚至已經跌破2018年的水平。而位于硅谷的佛里蒙特城市,在近期房價也已跌回至一年前的價格,且有持續走跌的趨勢。
“如果這次大規模裁員持續到明年的話,地產業必將受到一定沖擊?!睏铊魉嚤硎?,現在并不是硅谷買房的最佳時機。受裁員的大范圍影響,如果部分被裁員工無法在期限內找到工作保住“身份”,“或許,明年賣房的人將會變多?!睏铊魉囌f道。
面對經濟衰退和裁員,身處硅谷的外籍從業者意識到,永遠不要認為自己絕對安全,而在工作中“躺平”,要隨時做好面試的準備,平日保持充電也非常重要。社交平臺上,互幫互助的帖子逐漸增多,哪里有招聘,哪里缺人才,眾人互通有無。集思廣益的硅谷精英們也在不停積累經驗、分享心得,彼此加油打氣,向著未來繼續前進。
就業可以重來,而一時之間失去眾多精英的硅谷,不知何時才能再度“振作”。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