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阿里健康還不夠健康

2022-11-25 11:14:33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海克財經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除了電商,還有什么?

  文丨許俊浩

  來源:海克財經

  回望2022即將過去這一年,國內互聯網醫療行業遺憾依舊未能講出新故事。

  市場在降溫,原因當然很復雜,但模式不性感、上探難度大,則無論如何是繞之不開的。

  上市公司股價受多種因素裹挾并不能說明一切,但它無疑仍然可以作為一把標尺,用以打量行業走勢。

  京東健康從2020年底每股近200港元高點一路跌落,2022年11月已來到每股40-75港元區間;平安好醫生降幅更大,股價從2021年初最高每股近150港元下行到了如今的不足18港元;阿里健康大同小異,股價2021年初每股逾30港元,進入2022年以來始終徘徊在5到7港元之間。

  阿里健康作為國內互聯網巨頭里最早出發的平臺,理應被投以更多目光。

  阿里健康事實上并不缺少好消息。

  以近期為例,阿里11月17日晚間發布的2022自然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阿里直營和其他業務收入647.25億元,同比增長6%,而這主要得益于盒馬和阿里健康的收入增長;再往前推,一個月前的10月25日,阿里健康發布公告,預期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6個月實現利潤不少于8000萬元。

  這些消息的確讓阿里健康股價有所抬升,但時間很短,且無涉趨勢性變化。

  疫情使互聯網與醫療這一傳統領域結合得更加緊密,阿里健康的用戶增長有跡可循。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12個月,阿里健康線上自營店即阿里健康大藥房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了1.1億,支付寶健康頻道年度活躍用戶達到了6.9億,相較2021年同期,這兩個數字近乎翻倍——彼時前者4800萬、后者3.9億。

  問題在于,阿里健康的營收大頭長期都是醫藥電商,診療及其他創新業務拓展乏力,而這與大眾想象相去遙遠。

  名為“健康”,實為“賣藥”。盡管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12個月即其2021財年實現過3.43億元的盈利,但阿里健康說到底仍對中國老百姓的“健康”這件大事無甚變革力可言。

  放眼全行業,已上市的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叮當健康等持續高光發力,騰訊、字節、百度等大廠亦在低調推進此項業務,新老玩家動作不斷,氣氛看似熱烈,但整體頗為平庸。而若以探索時間計,備受關注的阿里健康則更感壓力。

  01

  賣藥成了模式

  與傳統零售業和服務業不同,醫療行業包括醫藥零售與醫療服務,既是全民剛需,又必然被強監管。業內玩家不只受制于自身發展模式,更受大環境約束。

  作為探路者,阿里以網絡售藥小切口進入行業。2011年6月,淘寶商城醫藥館上線,但很快由于資質問題被叫停。次年2月,更名后的天貓醫藥館重新開張,依靠跳轉到擁有合法資質的網上藥店來規避政策風險。

  此后的變化來自政策調整與阿里投資布局。

  2013年11月,國家首次將互聯網第三方平臺的藥品零售試點資質下發。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等3家公司獲準,而這家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公司隸屬于中信集團旗下中信21世紀。

  更為重要的是,2008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設置藥品電子監管碼即藥監碼,項目就交給了中信21世紀。2013年,所有企業生產的國家基本藥物(2009版)全品種已基本完成賦碼。截至2014年3月31日止12個月,藥品電子監管業務為中信21世紀帶來了5764萬港元的營收,同比增長362.4%。而2014年1月,阿里即戰投中信21世紀,同年10月將之更名為阿里健康。

  借殼上市的阿里健康順接了中信21世紀業務,將藥品生產、出庫、銷售的整個流通數據掌握手中。截至2015年3月31日止12個月,阿里健康營收3718萬港元,同比增長49.2%。原屬中信21世紀的其他業務彼時已收縮,這些收入均來自上述業務。

  這一業務持續到了2016年初湖南養天和大藥房等起訴,當時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收回了阿里健康藥品電子監管碼代理運營權,并在后續取消了藥品電子監管碼。阿里健康轉而重新建設自身藥品追溯平臺業務。

  依靠藥品數據打造醫藥平臺,著重發展醫藥電商,這是阿里健康的初期戰略。2015年4月,阿里健康將天貓醫藥館納入版圖。要知道,2014年天貓在線醫藥業務GMV達47.4億元,占醫藥B2C市場的46.9%。

  但二者的融合直到2016年9月才正式完成。天貓醫藥館的加入為阿里健康截至2017年3月31日止年度帶來了2.91億元營收。以該年度財報為例,阿里健康營收來自兩大板塊,一個是醫藥電商,一個是藥品追溯平臺即“碼上放心”,前者以收入3.79億元在總營收4.75億元中占比約80%,后者以收入0.96億元占比約20%。

  據海克財經觀察,自2013年底試點零售資質,到2018年試行《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等規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修正草案)》出臺,這是國內互聯網醫療行業起步時段。

  彼時相關政策及規則尚不明朗,包括阿里健康在內的玩家們紛紛摸著石頭過河。2014年騰訊以微信為基礎,推出智慧醫院解決方案,將線上掛號、候診提醒、支付診費等操作與線下醫院診療相結合;2015年京東正式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牌照,開始投入醫藥電商業務。

  同樣在2015年進入賽道的還有百度、平安好醫生與叮當快藥。百度成立了移動醫療事業部,但由于搜索引擎競價排名引發2016年魏則西事件,其醫療業務推進遇到難題,2020年3月重新發起醫療業務品牌百度健康;平安好醫生背靠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以醫生資源為核心,提供線上醫療咨詢服務;叮當快藥則走配送之路,以送藥速度快聞名。

  看下來先鋒玩家們的主攻方向無非醫藥電商、醫院系統數字化和線上診療,而醫藥電商因為更容易突破而漸成各方營收主力。

  02

  多元無從談起

  2018年后國內陸續出臺的法律法規對互聯網診療在機構、人員、業務、安全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并對網售處方藥等售藥行為有所放寬,投身互聯網醫療的企業越來越多,打法也更為多樣化。

  在這前后,美團切入了消費醫療,拼多多推出了醫藥健康板塊,字節跳動上線了綠松果APP,后更名為小荷健康。

  阿里健康亦在逐步橫向拓展。

  2018年阿里健康成立了消費醫療事業部,開始布局體檢、醫美、口腔、疫苗等領域。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12個月,阿里健康消費醫療業務收入1.28億元,同比增長275.5%。此外還有問診等創新業務,營收為0.12億元。但從總營收來看,新業務占比極小,消費醫療占2.5%,問診等創新業務僅占0.23%。醫藥自營、醫藥電商平臺業務分別貢獻了83%和13.5%的營收,兩者相加,占比高達96.5%。

  這一情況至今沒有發生結構性變化。

  我們不妨列一下數據。

  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12個月,阿里健康營收95.97億元,醫藥自營與醫藥電商平臺業務收入93.04億元,占比96.9%,消費醫療、互聯網醫療、追溯及數字醫療這三塊業務的收入分別為2.14億元、0.38億元、0.39億元。

  截至2021年3月31日12個月,阿里健康營收155.2億元,醫藥自營與醫藥電商平臺業務收入134億元,占比86%,醫療健康服務業務收入僅2.84億元。

  截至2022年3月31日12個月,阿里健康營收205.8億元,醫藥自營與醫藥電商品臺業務收入199.07億元,占比96.7%,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收入6.7億元。

  這里需要補充一句的是,上述6.7億元,既來自淘寶、天貓、支付寶、醫鹿APP等平臺的問診、掛號、疫苗、體檢、中醫等服務和追溯平臺業務,又包括了并購小鹿中醫產生的2.23億元收入。

  京東健康的尷尬與阿里健康接近。

  以近3年數據為例,京東健康2020年、2021年、2022年上半年總營收分別為193.8億元、306.82億元、202.2億元,而同期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收入分別以168億元、261.77億元、174.8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86.6%、85.4%、86.4%。可見醫藥電商在京東健康營收中亦扮演極其重要角色。

  在線上診療方面,阿里健康的節奏比京東健康更快,阿里健康日均問診單量2020年為18萬,2021年為30萬,京東健康同期分別為10萬和19萬;而在醫藥電商方面,兩者目前SKU都超過了4000萬,已覆蓋大多數用戶需求,京東健康在物流上更勝一籌,其履約成本占比2020年為10.3%,2021年為9.8%,阿里健康同期分別為12.3%和11.7%。

  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由藥至醫,都在嘗試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這指的是用戶可以在互聯網醫院問診,獲得電子處方,而后直接在網絡藥房下單,配送到家。從營收占比來看,二者數字化醫療業務的推進還遠遠不夠。

  單就阿里健康而言,據海克財經觀察,盡管阿里健康在一些領域進行過精細化運營嘗試,但其落點往往仍在藥品銷售上。以阿里健康主推的慢病福利計劃為例,慢病的特點在于患者對醫院和醫生不做品牌要求,醫患需要頻繁交流,醫療服務持續時間長,還有一點即藥品需求穩定。

  03

  挑戰或有更多

  調研機構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4年到2021年,中國大健康產業營收保持穩定增長,2021年營收規模8.0萬億元,增幅8.1%,預計2024年將達9.0萬億元。這里的大健康指的是包括醫療、醫藥、健康服務管理在內的廣義健康行業,而互聯網元素不斷滲透于此,前景似乎頗廣闊。

  但現實沒這么簡單。

  政策對醫藥電商的影響已是眾所周知。

  2022年5月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其官網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該文件中提到的“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在6月22日觸發熱議,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平臺被強烈波及。據稱這實則是個誤讀。但無論如何,影響非常直觀,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當日截至收盤分別暴跌13.85%和14.83%。

  線上診療則仍看不到清晰的盈利點。

  現在看,醫患線下面對面互動,診療更具準確性,線上還無法做到這一點,遑論很多檢查需要線下設備。

  線上診療起家的平安好醫生,2015年成立以來持續虧損,截至2022年6月30日,累計虧損總額已約67億元。

  財報顯示,平安好醫生2022年上半年營收28.28億元,其中由在線醫療和消費醫療構成的醫療服務收入11.32億元,占比40%;由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及互動構成的健康服務收入16.96億元,占比60%。

  平安好醫生曾在2021年10月宣布聚焦B2C、大力發展B端,以期突破困境,但目前仍未交出令市場滿意的答卷。

  阿里健康對技術抱有期待。

  舉例來說,2021年3月,阿里健康戰略投資零氪科技,官宣資料稱,雙方將共建以患者為中心、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中國腫瘤患者全疾病周期服務平臺;同年11月,阿里健康領投醫療AI企業武漢蘭丁智能醫學股份有限公司,這家企業主攻5G+AI云診斷技術。

  這是創新的思路,但不得不說,AI問診、智慧醫療等需要龐大的研發支出,而且短時間內難見成效。而即便財力雄厚,在當前情況下,要做到持續投入而不計產出也已非易事。

  不要說時下頗為焦灼的阿里難做到,相對輕松的亞馬遜都在再審視。

  2019年亞馬遜收購創新醫療技術初創企業Health Navigator,而后建立創新醫療項目Amazon Care。剛開始,Amazon Care僅服務于亞馬遜員工,其后作為對外業務開始推廣。但2022年8月傳出消息,亞馬遜將在年底關閉Amazon Care。

  阿里健康亦在探索前述消費醫療,即以嚴肅醫療為底,用數字化的便利方式使醫療場景更加簡單化、消費化,比如HPV疫苗、體檢、口腔、眼科、醫美等細分領域。但在阿里健康涉足之前,細分領域早已各有頭部玩家,如主做醫美的新氧、專注體檢的美年大健康等,阿里健康切進來的勝算并不會更大。

  醫藥電商在模式上已經跑通,但門檻畢竟不高,而且據調研機構動脈橙數據,隨著滲透率的提高和銷售規模的擴大,醫藥電商增速已在逐步放緩。

  改造傳統線下醫療的重任從未真正擔在肩上,且看不到未來具備能夠扛起這面大旗的潛力,而舊有主打業務醫藥電商是個嚴格意義上的渠道生意,可拓展性不強,競爭則或將更為激烈。阿里健康此刻面對的真問題顯然不是能否盈利以及盈利的多與寡,而是它還能走出多遠的路。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