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 | 知一
來源:智能車參考
威馬有多難?已經到了動刀工資的程度。
據稱,威馬近日已經面向內部溝通了4項工資優化措施,11月——明天開始正式施行。
包括:
1)員工工資放發日由每月8號延后到25號;
2)副總經理以上高管發放50%月薪;
3)M4以下員工發放70%月薪;
4)暫停發放所有購車補貼以及年終獎、13薪、14薪。
此前,關于威馬降薪過冬的消息已有流傳,包括高管主動降薪50%,基層員工薪資按70%發放,但未得到官方證實。
這一次,威馬官方在回應中側面證實了真實性。威馬方面表示:高管主動降薪等舉措,是為了積極實現降本增效、改善盈利結構等戰略目標,以期在行業寒冬時穩健發展,持續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
目前,威馬汽車還在沖擊港交所IPO上市,已于今年6月提交了招股書,但未獲得實質性推進,甚至讓零跑實現了后發先至,搶先登陸港交所。
而且威馬身上的挑戰,早已通過招股書外現,曾經與“蔚小理”并稱“新造車四小龍”的威馬,連并稱都不再有人提起。上一次被熱議,還是“創始人年薪12億”。
威馬之難:一年凈虧82億
在2022年中,疫情、供應鏈和大環境不利下,造車企業之難顯而易見。
但威馬汽車之難,從2021年就全面開始了,有招股書業績數據為證:一年虧損高達82.05億。
并且虧損的核心原因,體現在人員薪資息息相關的行政開支上。
2021年全年,威馬賣了44152輛車,同比漲了73%;營收47.43億元,同比漲了77%;凈虧損82.05億元,擴大了61%。三年累計虧損達174.31億元。
銷量、營收雙增長,虧損卻進一步。
一般來說,造車新勢力們目前還處在渠道擴展、高研發投入階段,營收增長的背后代表的是銷售、行政、研發開支的增長。
但威馬的錢,花法有所不同。
按照招股書披露,2021年威馬銷售開支9.85億元,與上年同比微漲6%;
研發開支9.81億元,也是與上一年基本持平,微降1%。
而上漲幅度最大的是行政開支,2021年達到27.04億元,同比上漲54%。
上漲的原因,也能從招股書中找到答案。
2021年底,威馬員工總數為3952人,比2020年底增加超過1/3,而且制造與研發人員比重最大,分別是54.1%和28.9%。
另外威馬線下門店截止2021年底數量為621家,而在2020年底這個數字還不到200。也就是說,威馬銷售渠道一年內增長3倍多。
所以成本上漲,漲在了新增員工和渠道上。
于是過冬降薪,也就成為了砍成本的首要選擇。
同樣還是招股書顯示,威馬一年光發工資就要支出7.98億之巨。
如果算上五險一金和股權成本,去年一年支出更是高達27個億。
此情此境,作為一家銷量尚未突破10萬輛、毛利率也亟待轉正的新造車公司,疫情無異于雪上加霜。
威馬核心業務做得如何?
造車公司要逆轉境況,只能靠核心業務改觀。
威馬的核心業務是什么?造車,而且從一開始就旗幟鮮明要智能電動車。
威馬在售車型有4款,SUV包括EX5、EX6、W6,轎車E5,都是軸距在2.7-2.8米的緊湊中型車。
2022年下半年,中型轎車M7即將上市。
累計銷量上,自2018年威馬首款車上市以來,一共賣出了83495輛。
從2019以來,每年銷量都有翻番式增長,2021年汽車銷量達到了44152輛,同比增長了73%。
但即便如此,威馬仍然處于賠本賣車階段。
銷售毛利上,威馬依然沒有轉正,2021年度為-41.1%,按照威馬單車均價18-20萬計算,平均每賣一輛車,仍然要虧損1.8萬元。
而且對于威馬來說,從一開始就主打大眾主流價位(15-30萬)市場,更是需要以高銷量低毛利的走量取勝,毛利率一日不能轉正,生存憂慮就一日不消。
實際上,威馬即便處在拼性價比的鴻海市場,但也一度掌握差異化競爭優勢——智能。
特別是2021年4月上市的W6。
W6之前的E系列,主要賣點還是電動和性價比,智能駕駛上只支持基礎的L1、L2功能,而且不能OTA。
從W6開始,威馬與股東之一的百度深度合作,把智能作為車的核心賣點。
W6上首發了百度Apollo的高階智能泊車功能AVP,另外智能座艙方面也支持OTA升級。
今年下半年的M7,則更是把智能作為最大賣點。軟件方面,包括AVP在內的百度ANP2.0會上車,能夠實現高速領航輔助駕駛。硬件配置上威馬把M7堆到行業最高,僅激光雷達就有3個,英偉達Orin芯片4顆,算力超過1000T。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威馬似乎整體動作遲緩,手握百度Apollo的金鑰匙,卻最終沒成為第一個打開智能化大門的人。
在2021年4月之后,包括華為、大疆、理想等在內的公司,紛紛把智能化方案帶到了量產車,原本小鵬、蔚來等也推出新能力,威馬原先的先發優勢,徹底沒了差異化。
作為對比,同樣是百度Apollo賦能的合作車型,集度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了這種先進技術和方案的上車——更何況集度還是從無到有創辦的新公司。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百度扶不起威馬的評論,也一浪高過一浪。而現在的情況來看,百度早已把希望和重心,押到了集度上。
進入2022年后,威馬的銷量也未能提振,一度不再公開披露月交付和銷量。
有據可查的2022年上半年,威馬累計交付2.17萬輛。而小鵬、哪吒、理想、蔚來,分別為:6.90萬輛、6.31萬輛、6.04萬輛、5.08萬輛。
個中差距,不言自明了。
企業一年營收47億,創始人年薪12億?
當然,威馬降薪過冬的傳聞中,另一則消息也因之被不斷放大,最后成了熱搜。
企業一年營收47億,創始人年薪12億。
這個企業指的就是威馬汽車,這個創始人,說的就是沈暉。
所以這是真的嗎?
“真的”,數據確實是真的,威馬確實在2021年全年營收47億,招股書中披露的沈暉年“酬金”確實也是12億。
所以沈暉真把公司1/3拿走了嗎?
這卻并非事實。
因為沈暉這“12億”酬金里,大部分為股權激勵相關的紙面價值,并非現金所得,更不可能直接從收入所得中拿走。
可以印證的是,在同樣的“酬金”計算里,2020年沈暉的所得是168萬,2019年為145萬……突然在2021年劇增到12億,解釋不通。
以及在管理層的薪資披露中,整個威馬管理層,2021年加起來也才1800多萬。
不過,12億年薪的熱搜形成的“輿論認知”,或許擺事實講道理也難消除了。
現在隨著降薪、停發年終獎等一系列舉措,更會讓威馬面對的環境更難。
但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也只有威馬自己,只有重新邁上正軌,才能逆風翻盤。威馬的基本盤還在,擁有的造車技術、經驗、能力和體系,也都不會憑空消失。
威馬或許失了速,但仍然有機會,就看創始人沈暉,是否能帶隊走出泥潭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