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蔚小理們進入“饑餓游戲”

2022-10-31 08:05:24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表外表里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赫晉一 張冉冉

  來源:表里表外(ID:excel-ers)

  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又一次走到了懸崖邊上。

  就在幾天前,問界出臺了一個“變相降價”政策:自10月24日凌晨起,對部分現車車型的購買用戶統一贈送價值8000元的保險。

  無獨有偶,特斯拉官網也顯示,Model Y及Model 3全系車型下調售價,降價幅度在1.4-3.7萬元不等;而其在9月,已經以保險形式補貼8000元,降過一次價。

  頻頻“降價”背后,或與銷售壓力有關。

  據乘聯會發布的10月銷售預測數據,新能源車零售銷量預計55.0萬輛,環比下降10.0%。

  而這一情況其實更早之前就出現了,今年7月,由于銷量下滑,小鵬打響了“降價搶單”第一槍——線下門店開啟促銷活動,尾款可減免5000至10000元,部分車型還有3000-10000元的選裝權益。

  但就數據反饋看,降價促銷并未將小鵬的銷量拉回上升通道。

  新勢力們,紛紛開始為搶訂單發愁。行業內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向——從供不應求、訂單爆表的狀況,逐漸轉變為價格競爭、產能過剩的“勇敢者游戲”。

  產能集中釋放,車企負重前行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2Q3,無論新能源還是傳統車企,產能都大量釋放。

  如下圖,特斯拉2022Q3的規劃產能達到190萬輛/年,產能半年時間提升81%。具體到專供中國市場的上海工廠來看,其產能半年內從45萬輛/年提升至75萬輛/年,漲幅達67%。

  比亞迪的產能釋放更加明顯,可以看到,2021Q4-2022Q3,產能增加了約兩倍。蔚小理的情況也類似,在2022Q2年基本實現了產能翻番。

  但和產能擴充的充裕相反,新增產能的產能利用效率,普遍不高。

  可以看到,2022Q1開始,各家的產能利用率普遍下降。2022Q3,相對較好的特斯拉和比亞迪,產能利用率也剛超過70%;而蔚來、理想在50%左右,小鵬不到40%。

注:產能利用率=產量/產能。注:產能利用率=產量/產能。

  如此落差意味著,目前各家或許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

  但各家相當樂觀,大有產業紅利仍在的意思。

  蔚來CEO李斌在10月12日的采訪中說道:“希望蔚來在2030年能成為世界前五大汽車制造商。”要知道,2021年全球銷量第五名的通用,銷量就已經達到500萬輛。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也在采訪中預期,華為進入汽車行業,目標就是做到第一。

  然而,就在眼前的灰犀牛,正在來臨。

  據特斯拉方面消息,上海工廠于9月投資12億元人名幣,開始產線優化,預計將于12月竣工。目標是實現周產約2.2萬輛的目標,也即在2023年實現年產110萬輛的目標。

  從行業角度,綜合統計來看,2022年底,新能源車企們的產能將在Q2的基礎上,增長62%。

注:數據來源自官方財務報告、電話會議、公開資料等。注:數據來源自官方財務報告、電話會議、公開資料等。

  與此同時,入場稍晚的傳統車企和合資車企,也已經在產能爬坡和部署的階段。

  根據公開信息,統計一下相關數據:

  就粗略統計估算來看,新能源整車行業里能叫得上名字且已經有車型交付的車企們,在2023年的規劃年產能約為1000萬輛——以近幾年乘用車平均銷量2000萬計算,這意味著2023年底新能源滲透率將達到50%。

  巨量供給,這對commodity business而言,無疑是可怕的消息。

  作為極度依賴規模效應的汽車,其資本支出的沉沒成本,已經砸進去了。新勢力們,沒有退路。

  據草根調研,眾車企從2021年開始,資本支出迅速攀升,同比甚至達到2-5倍。

  而這些靠資本支出堆起的工廠和產線,又會成為企業賬上的折舊和攤銷。

  比如,比亞迪2021年新能源產能擴建,資本支出與折舊攤銷的比例達到歷史最高。2022H1新產能投產后,折舊攤銷總額大幅提升,環比增加超2倍(好在比亞迪牢牢占據15~25萬電動車銷售老大位置)。

  這些總量“固定”的折舊攤銷,只要企業在存續經營,就是“必須還的債”,會持續侵蝕企業利潤。

  上述說過,各車企想要在“饑餓游戲”中生存,勢必要攤平單車成本。

  以特斯拉來說,其2019年上海工廠投產后,交付量快速提升并創歷史新高,Model 3爬出“交付地獄”,單車折舊和攤銷被攤薄,企業才扭虧為盈,度過危機。

  回到當下的新能源行業,價格血戰,已經不期而至。誰銷量慘淡,意味著出局。

  訂單趕不上產能釋放,面臨“被出清”風險

  有一個很直觀的角度,交車周期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今年8月以來,部分熱門新能源車型的交付周期明顯縮短,老車型甚至有現車供應。

  一般來說,產能釋放提速、交付效率提高,帶來的是銷量拉升利好。

  但就最新的銷量看,蔚來9月銷量僅同比增長2.4%;小鵬連續兩個月銷量不過萬,9月銷量更是環比下降11.6%。

  之所以會這樣在于,在產能端變化的同時,市場端也已不是一年前的樣子。

  2021Q2電話會議上,何小鵬定位即將交付的P5稱:P5有望將行業領先的智能輔助駕駛技術和智能座艙技術,在廣大家用轎車市場上普及,加速智能化對燃油車和非智能汽車的顛覆。

  而一年后的2022Q2電話會議上,被問及如何看待小鵬在20萬區間的競爭格局時,何小鵬表示:20萬左右整車車型在今年甚至明年,競爭會繼續加劇,P5的銷量可能會有一些損耗。

  也就是說,今年相比去年,市場競爭驟然激烈,且這種加劇,是全方位的。具體體現在價格帶、技術路線、車型設計都異常擁擠,而一年前完全不是這樣的。

  例如,大眾價位的小鵬P7、P5,在比亞迪漢、model 3、大眾 ID.4X之外,今年新增了不少強勁對手。比如,定價策略更激進的長安深藍SL03——車型尺寸和P7相似,價格便宜約20%。

  新車型G9,也是群狼環伺。該價位區間(30-50萬),前有蔚來和理想,后有長安阿維塔11、上汽飛凡R7,同時,合資企業也在布局,比如,凱迪拉克旗下奧特能平臺LYRIQ也于近期上市。

  當然,這不是小鵬一家的困境,而是新勢力面臨的共性環境。

  如下圖,2022年1-8月,蔚小理的市占率均有所下滑。與之相比,比亞迪、吉利、廣汽新能源等傳統車企和其他新勢力,市占率有所增長。

  這和今年以來,各家都在加速轉型,加快產品推新節奏有關。

  比亞迪來說,相比2021年僅有秦Plus 、宋Plus 和唐Plus三款車型打頭陣,2022年規劃新車型達14款,完成SUV、轎車和MPV市場的全覆蓋。

  去年還猶豫的吉利和長安,今年也動了起來——同時布局純電和混動兩個領域,且車型覆蓋各個價位區間。

  長安2022年推出36款的新車型包含8款新能源汽車,深藍和阿維塔分別覆蓋大眾和高端市場。

  吉利在純電領域,幾何覆蓋大眾市場,極氪覆蓋高端市場,在插混領域有帝豪L、星越L和領克01等。各品牌放量下,公司新能源汽車銷售比例,由2021年的6.2%快速提升至2022年前9月的22.1%。

  甚至,連對新能源“反應遲鈍”的合資品牌,也支棱起來了。

  可以看到,這些品牌產品逐漸從“油改電”切換到純電架構,加快了新能源產品的投放。2022H2將上市的達10款,全年總計將達15款。

  以廣汽豐田來說,其10月上市了首款e-TNGA純電中型SUV bZ4X,試圖以更高的性價比搶占市場份額。其管理層表示:以bZ4X為開端,全面推動電動化產品陣容擴大,全方位提速電動化戰略。

  各玩家都加速向前跑,推高了新能源汽車整體的產品供給。如下圖,2022年以來,每月申報的新能源新車型明顯增多,目前已達400輛以上,是2021年初的2倍。

  就發布數量來看,據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前9月,國內共發布全新的新能源車型就多達67款,比2021年全年加起來(50款)都多。

  如此一來,自然意味著各個價格帶、各個技術路線、各類車型設計的產品密集度,由“月明星稀”,演變成了“擁擠不堪”。

  過去的種種紅利,已經消失了。

  在這樣“擁擠”的市場上,獲取訂單的壓力也勢必愈演愈烈。目前來看,已經出現車企訂單跟不上產能釋放的情況。

  比如,小鵬今年肇慶二期工廠和廣州工廠相繼投產后,年產能達到30萬輛,而2022Q3,小鵬的交付量不到3萬輛,產能遠超交付數。

  基于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有上文提到的廠商降價潮——產能已經集中釋放,訂單數據跟不上,只得降價提量。

  然而價格戰,或會進一步加劇行業的競爭格局。

  對特斯拉、比亞迪等產能利用率的廠商來說,利潤空間厚,拼得起價格戰。如下圖,特斯拉整車毛利率2022H1達27.8%,單車盈利也高,2022Q2每賣1輛車約賺1萬美元。

  但于產品線狹窄、產能利用率低的車企而言,降價保銷量,會影響利潤和現金流,在新能源整車行業融資窗口期已關閉的當下,不確定性太大。

  可不降價,產品賣不出去、產能利用率進一步降低,折舊等財務壓力也會增大。

  總的來看,新能源賽道產能集中釋放,正撞上競爭格局大變天,訂單規模跟不上。如此供需錯位,部分企業或將面臨“被出清”的危險。

  曾經,“不愁賣不出去,只怕造不出來”,是多數新能源車企的常態。

  而如今,隨著入局者加速涌入,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行業供需矛盾已出現了轉換。“產能過剩,賣不出去”,即將成為高懸在部分車企頭上的一把利刃。

  2021年,新能源車企還可以通過走“增程式解決續航焦慮”的路線大賣,也可以靠“價格區間內唯一一款電動車”成為爆品。

  而2022年,產品供給加速,疊加需求增長放緩下,“降價搶單”,似乎已經成為了部分車企們不得不選的路。

  換言之,新能源行業進入了“饑餓游戲”。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