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東子
來源:壹DU財經(ID:yiducaijing2021)
十年前,美團從“千團大戰”中勝出。十年后的今天,美團已成長為集外賣、到店、酒旅等本地商業業務和電商、閃購、出行等新業務于一體的互聯網新巨頭。
但近兩年來,美團正遭遇“成長的煩惱”——營收上2021年雖然已是近三年增速最快的一年,但外界對于這一成績似乎并不買單。
原因何在?
01
美團到底有多“大”?
歷經十年的風風雨雨,美團如今已是港股上市的萬億巨頭。
截至10月7日,受港股大環境影響,美團股價從最高點的460港元/股縮水2/3到了172.9港元/股。即使如此,美團市值仍達10700億港元,位列港股第四。
如果說萬億市值并不直觀,那么,我們不妨將之與A股的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做比較,結論是“并駕齊驅”。換句話說,即便美團股價尚處于低谷期,但其市值也足夠大。
要想支撐住這么高的市值,美團勢必要在營收上持續增長。“一白遮百丑”是形容人的,對互聯網企業而言則需要“一快遮百病”——當增速足夠快時,企業內部的問題“可以被忽略”,如利潤、管理等。因此,對于當下的美團來說,向投資人證明自己能力最直接且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提高傭金和訂單量等方式保持快速增長。
當然,市場與投資人對美團的期待,絕不僅僅是傳統業務的快速增長,否則也不會舍得在疫情背景下花大錢支持美團拓展邊界——電商、閃購、跑腿等新業務。更何況,諸如電商和無人零售小車等業務,其所承載的是美團試圖打通整個互聯網零售產業鏈,獲取更大用戶流量的抱負。
那么,美團的快速增長能如愿嗎?
02
成長的煩惱
人長大了會有著各種各樣的煩惱,企業做大了也同樣會有“成長的煩惱”。
隨著美團新業務的開展,剛步入盈利正軌的日子瞬間回到了起點。美團財報數據顯示,其從2019年盈利22.39億、2020年的盈利47.08億一下變成了2021年虧損235.38億。在外界的印象中,美團靠著外賣業務早已賺得盆滿缽盈,如果要說虧損,只能說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新業務實在是太“燒錢”了。
美團2021年年報顯示,美團業務主要分為三大類:核心業務“餐飲外賣”,后來拓展起來的本地商業業務以及“到店、酒店及旅游”。在外圍則有近兩年大規模投入的“新業務及其他”。
從收入上來看,美團的營收大頭還是在“老本行”上,近三年的占比基本穩定在50%-60%之間,而利潤率卻是逐年提高,2021年、2020年的利潤率增速同比分別達到了100%和118%,是所有業務中最能穩定盈利的“保底業務”。
不過,為美團帶來巨額利潤的重擔卻落在“到店、酒店及旅游”上,近三年的利潤率保持在40%上下。但受疫情影響,“到店、酒店及旅游”的收入增速放緩甚至為負。
那么,當前擺在美團面前的難題是:傳統業務的增速是否還能滿足美團對“快”的追求?很明顯,老路遇阻后,美團將更多期待轉向“新業務”。
財報數據顯示,近幾年美團大力發展面向未來的新業務,營收三年間實現了對到店酒旅業務的反超,成為收入第二大來源。但隨之而來的是公司整體虧損持續擴大——2021年更是在新業務側的虧損達到了383.94億元。也就是說,連本地商業業務賺的錢全都搭進去了。
因此,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以支撐新業務拓展的情況下,美團只能通過大量融資來保持正向現金流。2021年,美團融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785.98億元,超過了前五年的融資總額,其中僅通過發行新股方式就獲得了450多億元的現金,占了融資總額的一半。
在行業人士看來,為了讓新業務能成功在市場分得一杯羹,美團舍得拿出如此多股票來進行融資,算得上是“拿出家底”來博一個未來了。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于:經過這一輪的巨大投入,美團的新業務就像一只射出去的箭——難以回頭了。在新業務中,無論是線上的電商還是線下的共享單車出行,都處于靠補貼搶占市場的發展階段,非常燒錢。
一直在拿傳統業務來“供養”新業務的美團,投資人還有多少耐心?
03
任務重、時間緊,美團能否突圍?
氣氛烘托足了,錢也到位了,但市場留給美團的時間“不多了”。
首先,美團新業務需要直面各領域巨頭們的“圍追堵截”。其中相對站穩腳跟的共享單車服務,距今已經有6年多了。雖然當前行業里只剩下美團、青桔、哈啰三家,但在三足鼎立之下,誰也沒有在市場上獲得絕對優勢。加上早期過量的投入導致供大于求,以及管理不規范、上游漲價等原因,共享單車行業仍處于虧損之中。
為維持自身市場份額,美團只能通過補貼來保持共享單車的市場占有率,但這種燒錢能持續多久呢?
在電商領域,美團需要和阿里、京東以及拼多多、抖音電商等主流電商平臺角逐,這一市場的贏面又有多大呢?有研究報告指出,2021年電商市場上,阿里一家占了一半多份額(53%),剩下的份額由京東、拼多多、快抖占據,份額分別為20%、15%、9%,這也意味著,接近9成的市場已經被“先入者”瓜分,是一個非常典型且成熟的紅海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美團想在紅海市場撕下一條口子勢必非常難。想打開市場,美團能走的路無非百億補貼、下沉市場以及低價策略三條。前者百億補貼里有阿里和拼多多;下沉市場有深耕多年的拼多多;低價市場,只有更低沒有最低。綜合來看,難度非常大。
更尷尬的是,投資人和市場留給美團的時間不多了。去年過度融資后顯然透支了資本市場的耐心和信心。2022年美團中報顯示,美團近兩年來第一次季度現金凈流出,其中融資只融到了20.58億元,半年來一共融資了48.95億元。
近年來,互聯網企業過度依賴融資的現象帶來了諸多問題。這種模式之下,一旦融資不到位帶來的資金鏈斷裂勢必加速企業隕落,如每日優鮮。雖然美團家大業大,但過度依賴融資、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仍需留意前車之鑒。
此外,近年來疫情與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也讓投資人趨于理性:關注點也從營收增長速度轉移到營收的健康度,即利潤率上。因此,與其指望著越來越難融到的錢來擴張,不如想辦法降本提利,保持企業健康運轉。
04
寫在最后
多年前,“美團沒有邊界”讓外界看到美團的神話。但事過境遷,當前中國的商業圈中,專注的力量或許更值得推崇。畢竟,拋開融資的“外套”,能讓企業保持健康態的關鍵在于自身的造血能力。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