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吳先之
來源:光子星球(ID:TMTweb)
當格靈深瞳、寒武紀等玩家相繼被扒去外衣時,去年末初登港股時的商湯,一度被打上“重振AI雄心”的標簽。商湯的穩健既受益于龍頭溢價與低流動性,也同其技術實力在行業中處于優勢地位密切相關。
而禁售期結束后商湯科技的暴跌,則再一次將脫離主流語境許久的AI拉回了視野。
實際上,商湯腰斬的股價并不足以在一夜之間戳破AI的泡沫,邏輯恰恰相反,正是因AI早已袪魅,才會造就商湯當下的局面。
濃妝艷抹,一把虛火
像極了當下的元宇宙,過去數年間,論科技圈所造的夢,AI占據了大半壁江山。
造夢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隨著一眾AI企業相繼登堂入室,奔赴IPO時,財務情況也逐步公布,外界得以從一份份招股書中窺見AI賽道的真實面——連年虧損與商業化窄路。
在此階段,泡沫便已開始破裂。根據IT桔子數據,自2016以來,新成立的成長型AI企業數不斷下滑,從鼎盛時期的一年數百家縮減至數十家。
也就是說,AI行業早已缺乏新鮮血液,大眾熟知的AI四小龍全為2017年以前所創立的老玩家。這表示,在虧損潮中,相關企業經歷過一輪篩選,而現階段殘存的玩家們,依舊遠不及表面風光。
近年來,商湯科技領銜的四小龍遲遲未能擺脫虧損的泥潭,即便是最為收斂的云從科技,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亦燒掉了23.21億元。
面對業務的不明朗,資本也在撤離與駐守中搖擺不定。西南證券研報顯示,自2019年以來,AI賽道投融資事件數下滑態勢明顯,就連往日呼風喚雨的四小龍們也紛紛陷入窘境,亟待上市解渴。
為此,苦苦支撐眾玩家們紛紛講述了同一個故事,大意是從流血到止血,再到造血,最后撥云見日。這也成為了AI在泡沫消散后,唯一還能給市場提供的希望。
去年上半年的一次采訪中,某腰部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告訴我們,從不在乎投資對象是否能成為偉大的公司,只在乎其能不能變現。
在他看來,云從這類的AI企業往往是頂級投資機構的游戲,畢竟技術距離落地也比較遠,未來或許會成長為偉大的工資并帶來高收益,但在此之前,其所在的投資機構無力背負高風險去押注充滿不確定的前景。
換言之,作為新興技術,AI玩的是長線布局,賭的是前景和信心。
而一年后,商湯科技解禁前夕,其高管徐立、王曉剛、徐冰及公司若干管理層成員自愿承諾延長鎖定期限,所要傳遞的同樣是前景與信心。
正因如此,預期中暴跌的商湯科技雖不足以作為評述AI發展態勢的標準樣本,但超大單交易所映射出的大機構出逃,卻冰冷無情地戳在了所有AI企業的脊梁骨上——A輪投資者攜財而去,末輪投資者割肉離場,一年前還將AI信奉為長期主義的頂級機構們,此時似乎已經失去了信心與耐心。
這興許同延續至今的虧損有關,財報顯示,2021年商湯總收入為47億元,雖營收同比增長36.4%,但虧損卻繼續擴大41.3%,經調整的虧損凈額為14.18億元,同比擴大61.5%。尚不談造血,就連止血也看不到希望。
而作為尚處早期的技術,相較于難以盈利,找不到商業化出口更是令人絕望。
萬變不離CV
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在賽道步入冬天時,AI玩家們便各自選擇了更為細分的場景力求落地。
對此,曠視科技CEO印奇曾這樣描述:“行業初期(AI企業)想要活下來,必須將所有的事情都做過,等到行業成熟,再退回來,選擇最有價值的一環來做?!?/p>
秉持著這一邏輯,四小龍們重新調整自己的定位,云從科技主打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曠視科技進軍AI物聯網,依圖科技發力芯片,商湯則講述平臺化的故事。此后數年間,眾玩家依托于所謂的差異化,各自展開了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業務布局。
可縱使玩家們如何精心包裝所謂的業務,其核心卻仍是換湯不換藥,競相轉型的AI四小龍們,始終摘不掉“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的帽子——在被稱作中國AI元年的2017年,四者均處于計算機視覺與圖像賽道。
翻看商湯科技的四大業務板塊,智慧城市,是城市各角落攝像頭的“智能化”;智慧商業,類似于小區物業、園區的攝像頭感知識別;智慧生活,多為消費電子產品攝像頭的刷臉解鎖等圖像算法,智能汽車,則是汽車端的攝像頭,配套圖像識別,視覺系自動駕駛等方案。
云從科技則與之類似,其標榜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應用場景分為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商業四類,通俗地說,這大概相當于學校掃臉進校、網貸人臉驗證、高鐵掃臉進站與刷臉支付。
換言之,即便兜兜轉轉一圈又一圈,不斷切換話術兜售方案,但AI廠商們葫蘆里賣的仍是同一份藥,分食的也仍是同一塊蛋糕。
這不僅無法作為AI困局的解答,亦將眾玩家拖入了略顯尷尬的境遇——不同商業化場景對于CV算法的需求各不相同,而現階段所謂的計算機視覺系統想要落地,不得不為來自不同行業的不同客戶適配AI算法模型。
瓶頸由此產生,一方面,同一算法模型很難復用至差異化場景,導致“人工智能”被“腰斬”,所謂的智能尚不足以量產高可用的AI模型,海量數據標注清洗仍需人工來完成;另一方面,由于難以規?;慨a,導致解決方案成本普遍較高,市場認可程度受限。
以服裝生產線為例,與其花大價錢引入AI圖像識別技術篩選瑕疵品,不如另請幾名員工蹲在產線上盯著,二者成本不屬同一量級。尤其是對財力薄弱的中小型企業而言,任何的選擇都關乎其存亡,根本沒有引入AI的理由。
一位AI廠商負責人告訴光子星球,當下市場對于AI其實仍保有需求,可由于商業模式不清晰,缺乏標準化定價流程,商業方面的合同額并不大。比如價值數百萬的項目,在低價競爭的態勢下或許數十萬便有廠商承接,為生存,壓價做生意已成行業常態。
這表明,AI企業們雖踏入更多垂直行業尋求商業化落地,但實際上仍未解決技術大規模商業化的亙古難題,賽道內部亦不健康。在此背景下,To G業務線成為了一眾AI廠商的糊口之本,畢竟相較于勒緊褲腰帶的企業,政務客戶相對不那么差錢。
2021年,To G的智慧城市板塊以45.6%的營收占比,成為了商湯第一大營收來源;同年,僅是四川天府新區行政審批局與廣州南沙區衛生健康局兩大客戶,便為云從科技貢獻了超五成營收。
To G業務的確能在短期內支撐起業績,并維持現金流,但不是所有企業都像商湯、云從那么好命,何況客戶總量始終存在天花板。正因如此,賽道內幾乎所有的玩家,時時刻刻都在琢磨著“新的遮羞布”與“新的故事”。
為賦新詞強說愁
近一年來,大部分AI企業都會講述兩個新故事:智能汽車與元宇宙。
作為當下的熱門賽道,智能汽車。為此,商湯今年一季度專門成立了智能汽車事業群,試圖拓展AI技術落地的新場景。
智能汽車當下獨占商湯一大業務板塊,該業務線2021年實現1.84億元營收,同比增長16.3%,營收占比為3.9%,這個成績已經是行業內的優等生了。
作為人盡皆知的香餑餑,智能汽車領域早已群雄環伺,英偉達、英特爾、百度等大廠涉足甚深,就連主機廠也傾向于將技術拿捏在自己手機,誰也不會將蛋糕拱手讓出。在此背景下,入局較晚的AI企業可發揮空間或許較為有限。
而第二個故事,則是當下“極富盛名”的元宇宙。除商湯外,云從科技亦在故事的講述者行列。
如果說,智能汽車尚有一定的說服力,那身為AI企業,在招股書中談及數十次元宇宙未免顯得滑稽。
只是一方面中青寶已經翻了車,市場正從瘋狂中平復,另一方面現階段其主營的AI業務尚未走出迷霧,就迫不及待地跳到水更深、道路更曲折、落地更遙遠的元宇宙,前途并不明朗。
而解禁后稀碎的股價亦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說明,借由元宇宙包裝自己,既救不了企業自身,也救不了AI。
其實,AI并非沒有自救的出路,正如Gartner《2021年AI成熟度曲線》所展現出的那樣:“包括邊緣AI、計算機視覺、決策智能和機器學習在內的創新都將會在未來幾年對市場產生變革性影響?!钡@一切始終存在大前提,即能否突破技術的桎梏。
以前述計算機視覺領域為例,倘若解決了算法模型泛用的瓶頸,市場大概率將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敞開大門,眾玩家無止境的燒錢目的亦在于此。
但突破桎梏豈非易事,尤其是在泡沫被不斷戳破,資本接連喪失信心、耐心的當下。畢竟技術研發難有一夜間撥云見日的童話,現實往往是,破開云霧,仍處長夜。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