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袁玥
來源/豹變(ID:baobiannews)
穿著工服,拿著工具箱,面對攤在面前的數萬件雜物,李曉蓉迅速在腦海里規劃出多個功能區,梳理出明確的收納思路,跟幾個收納師一起俯身收拾。幾天后,雜亂的房間變得井井有條,整個家從內到外煥然一新。
三年前,李曉蓉的身份還是一位互聯網公司格子間里憑腦力吃飯的“打工人”。
生活、工作的雙重焦慮讓她感到“窒息”。30歲的她即使身在大廠管理崗,也很難輕易在北京買房。懷著實現“工作、生活雙向平衡”的目的,結束8年北漂生涯,她回到杭州定居,能選擇的工作依然是互聯網。
雖然實現了買房愿望,但忙碌的工作節奏沒有變化,甚至從996變成了007,有時候忙起來直接睡在公司,李曉蓉感覺自己完全喪失了主動性和對生活的感知,“就像一顆螺絲釘”。
結婚的前一天,她還一直工作到凌晨。深夜,她感到一陣失落,無論杭州、北京,互聯網人永遠沒有生活。眼看著“35歲危機”不斷逼近,轉行的想法愈加強烈。最終,她選擇了一條新路徑。
困守在格子間的年輕人不止李曉蓉一個。他們一邊掙扎在996的工作節奏中,一邊看著“互聯網入冬”“優化”頻頻霸占熱搜榜。不穩定的職業環境,提高了中途轉道的代價。
年輕人開始未雨綢繆,琢磨著做點副業,給自己留條后路。不少人開始思考,在“內卷”和“躺平”之間,是否還有第三條路?除了互聯網、編制,年輕人還能去哪兒?
陪購師、整理收納師……網紅小眾行業興起
在廈門的一個購物中心,陪購師KK正帶一位企業女高管逛街,女顧客拋出連珠炮式的質疑:這個顏色不適合我,為什么要讓我試穿?KK停頓了一下,繼續勸說。女顧客將信將疑地進了試衣間,出來后對著鏡子轉了一圈,眉眼變得柔和,“挺好的”。
KK留著一頭干練的短發,妝容精致,身穿小西裝,搭配一條休閑褲和潮流老爹鞋。陪購時,她極少穿高跟鞋,一個半小時的購物,其實是個體力活,她需要穿得舒適,同時還要保證打扮入時。
她更習慣稱自己的職業為“形象管理師”,這是一份需要美學搭配和溝通技巧的工作,但在五年之前,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掙扎在家庭和工作之間。
孩子發燒時,她忙著負責公司的一個重大項目,連帶孩子去醫院都沒有時間。花好幾天做出的項目,因公司業務轉變被取消,她當時感到一種強烈的無意義感,“就像是白忙了一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那時的她,心里只有一個念頭,要換一份時間更加自由的工作,可以兼顧家庭,同時不能再為別人打工。
外部環境不穩定因素增加,互聯網、公務員競爭越來越激烈,內卷嚴重,年輕人們愈發想在這之外找尋第三條道路,不管是作為主業,還是作為副業,能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加厚安全墊。
而新經濟形態里涌現出不少細分的賺錢門路,在靈活就業的趨勢下,拓寬了年輕人實現興趣與創收、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可能性。
根據阿里研究院報告顯示,預計到2036年,中國可能有4億人屬于零工經濟的自由職業者。
這背后不僅有現實驅動,也與年輕人更加自由的擇業觀貼合。在互聯網上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向往自由,充滿個性和創造力,不再滿足困于格子間里日復一日,而互聯網平臺的崛起,供需兩方的信息可以更高效對接,也讓年輕人敢于追求更自由的就業方式。
李曉蓉決定轉行做整理收納,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時她剛裝修完新房,請了七八家家政公司,始終無法解決“房間整理完就變亂”的問題,最后不得不從上海跨城約了整理收納師上門服務,5天花費3萬元。
由自身經歷出發,她意識到,整理收納服務未來可能會有很廣闊的市場需求。因為它不像普通家政,會根據客戶的生活習慣考慮空間和物品關系,甚至會陪伴客戶進行取舍,還要兼顧舊屋改造、柜體定制和空間陳列美學。
在社交平臺上可以看到,不僅是劇本殺創作者、整理收納師、陪購師這些職業獲得越來越多年輕人青睞,還涌現出一批新奇又小眾的職業,比如自律監督師、小三勸退師、游戲捏臉師、多肉植物寄養師、遛狗師、直播間布景師、元宇宙建筑師、朋友圈包裝師等等。
這類職業遵循的邏輯是,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情是你想花錢請人干的,就一定會有人想花錢請你干。
不過,雖然網紅職業滿足了年輕人關于工作的很多想象,但貼著新興、小眾的標簽,就意味著這些職業背后仍有很多挑戰。
尋找客源不易
在決定創業之前,李曉蓉專門做過市場調查,發現“杭州的專業收納服務極少,這可能是一片藍海領域,提早進入或許能把握紅利”。
但一開始,她就遭遇了“找客源不易”的問題。即便在杭州這樣的大城市,能接受上門服務的客群大都集中在城市中產及以上階層。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曾耗費十幾萬在各中高端小區投放廣告。有時候,還得利用之前在互聯網大廠積攢的人脈資源,找到一些大客戶。后來,根據自身資源,她將自己的客戶群定位在企業辦公用品收納和電子信息整理。
上門整理收納服務的費用不低,她將收費分為兩檔,一是按照面積收費,每平米80元-200元,二是按照空間中涉及到的柜體面積,每延米1280元。
回顧創業經歷,李曉蓉告訴《豹變》,“客群太小眾,可能是全職創業最大的風險之一”。
在李曉蓉入行的第三年,2021年1月,根據國家人社部發布的消息,整理收納被列入家政服務下的新工種。
新浪樂居財經發布的《2020中國整理行業白皮書》調查顯示,整理收納行業年產值已達1000億元。雖然數據上看這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千億風口行業。但是,大部分客群仍然集中在大城市,市場開拓并不容易。
而這是很多新興職業面臨的問題,它們大多是服務業在新形勢下的細分,消費群體最先多是有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城市中產及富裕人群,客群十分集中,從小眾走向大眾還需要一個漫長的市場培育過程。
“陪購師”KK剛開始創業時,開發了一個“素人改造”的產品,三小時收費999元,遠比市場價低,但卻一度零接單。KK告訴《豹變》,“初期最愁的問題是找不到客戶在哪里,有價無市”。
隨著“陪購”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出現的頻率變高,KK也發現,行業認知度提高了。她的客戶逐漸由經濟實力較強的人群擴展到普通白領和學生。KK總結道,“普通人可能比有錢人更需要這項服務,如果一個白領省吃儉用買一件數萬元的大衣,一旦買錯,就是很大的損失。”
如何拓展市場,提升認知度,很重要的一個渠道是打造社交平臺上的個人IP。已有五年陪購師經驗的KK,目前的功課是學習“如何寫文案”,這也成為小眾行業創業者們的必修課。
門檻不高?高薪不易!
觀察當下流行的網紅新職業會發現,相比起“價格”,這些行業的消費客群更在意的是“服務”。足夠精細化和個人化的服務,才能打動消費者。
在KK看來,陪購的服務過程,“近乎心理博弈”。因為審美是一件微妙的事,要讓顧客滿意,就得在顧客的偏好和風格改變之間小心權衡。太中規中矩,亦或是改變幅度太大,都會帶來失望。這就要求從業者必須想方設法提升業務水平,不止要懂得色彩、服裝、造型等知識,還要能察言觀色,讀懂人心。
一個好的形象管理師,并不只是幫客戶買一件衣服,而是要讓客戶真正的接納自己,學會用服飾表達自己。
最初從事翻譯工作的KK,半路出家做形象管理,在專業能力的訓練上,她足足打磨了五年時間。為了順利轉行,她精心鋪墊。關于”形象管理“的基礎知識,都是在工作之余進行的,除了專業知識,還要學習演講。前期費用,總體耗費了十幾萬。
創業之后,她的精進之路仍在繼續,同時還兼修了兩門商業造型和服裝設計,每一項都要耗費一年時間。
創業前,KK在一家形象培訓機構任教,雖然工資比較低,但是積累了大量的形象管理經驗。創業兩年后,KK的工作室已做到了平穩運行。除了面向客戶推行年卡制,幫客戶包辦一年四季的購物規劃,還會針對從業者以及企業進行專業培訓。
在KK的形象管理專業訓練營里,一個零基礎的素人出道,只需要31天,學費大致在兩三萬之間。但31天,只能學到基礎知識,在此期間,學員最重要的任務是,“打造自己的形象”。但要想成為一個成熟的“陪購師”,還要積累豐富的實戰經驗,并將自己對工作的理解,轉化成商業項目。這個時間,KK給出的答案是1-3年。
回顧創業經歷,KK認為,陪購師表面上陪人逛街,輕松賺錢,其實有著并不低的專業門檻。要戳到消費者的痛點,自身專業素質過硬,才能撐得住“服務敏感型”的客戶。她還告訴《豹變》,全國每年有數萬名形象管理師畢業,但真正從業的人并不多。
為了找到消費者的“痛點”,李曉蓉在創業時還專程做過市場調研。
三年前,“日式收納”在杭州火爆一時,有一大批崇尚“斷舍離”的收納愛好者在學習。日式理念雖然流行,但落實到上門服務,卻很難被中國家庭所接受。李曉蓉分析,因為中國人懷舊,不愛扔東西。而且家庭結構遠比日本復雜,在四世同堂的家庭里,很難實現“極簡”的生活狀態。
“為什么不能研究出一套適合中國家庭的收納體系?”這一想法,讓她埋頭在外網里找尋世界各國的收納課程,想要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案。收納學、美學、空間設計…七七八八的課程全都上了一遍,課程費用四五千起步,最貴的一門花了3萬多。同時,她還接過七八單免費客戶,以積攢經驗。
幾個月前,一條“97年女收納師疊衣服月入50w”的熱搜將整理收納行業送進大眾視野。很多培訓班也蹭熱度,打出“學會就能接單,月入過萬”“全職媽媽學整理收納,業余輕松賺兩三萬”的廣告。
在很多人看來,整理收納是一門不限學歷、年齡,門檻低,回報卻豐厚的“真香”職業。
但李曉蓉在一條短視頻中,揭穿了行業真相:“年薪百萬不過是某些培訓班割韭菜的噱頭”。她告訴《豹變》,在她的團隊,最高階的整理收納師月薪在1萬5左右,而初級收納師底薪僅6000,憑業務量拿提成。
事實上,整理收納入門容易,但從業賺錢是有相當門檻的。李曉蓉認為,一個月薪過萬的收納師,至少要有一兩年的工作經驗,做過十二大空間全屋的規劃設計,能一眼看出客戶家中的問題,有標準的服務體系和售后流程,還要會獨立帶團隊,給客戶提方案,做業務培訓講師,幫助自己的學員進行提升。
李曉蓉還發現,自己之所以能熬過最初的難關,跟自己在互聯網公司摸爬滾打8年的磨練有關。這些工作經歷,不僅帶給她早期的客源,還教會她“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
面對客戶家中成千上萬件物品,她能迅速從混亂中找到清晰的框架。創業后期,為了帶團隊,她還整理出一套“可裂變、復制”的標準化SOP體系,盡量讓服務流程變得規范和可量化。
綜合而言,真正從小眾行業中收獲高薪的人,大都熬過了“零接單”“收入低”“沒客源”的過程,同時還堅持不斷地學習。這些行業里的競爭,也遵循著二八法則,只有20%做到行業頂尖的人才能收獲高薪。
年輕人的焦慮,成了職業培訓班的商機
網紅職業在興起,而先一步被吹起來的是相關培訓班。
“錯過了公眾號、短視頻,你還要錯過聲音變現嗎?”“培訓劇本作者,30天功成名就,挑戰年薪百萬”“游戲捏圖師,三天出師,月入過萬”。
各種培訓廣告吸人眼球,失眠的年輕人仿佛抓到救命稻草,從幾元的入門課,到幾千元的進階課,本想解鎖財富密碼,卻發現顆粒無數。
跟小眾行業的客戶群相對集中,找客源困難的現實形成對比的是,小眾行業的職業培訓班似乎比職業本身更加火爆,因為年輕人的焦慮就是商機。
不過,由于行業陌生,新行業里的職業教育沒有統一標準,缺乏規范,“職業培訓”江湖里魚龍混雜,市面上的課程良莠不齊,夾雜著大量割韭菜的行為。事實上,任何技能學到能變現,都需要知識體系和實踐積累。
在時下熱門的芳療領域,也同樣存在野蠻生長的亂象。芳療師善羽認為,想要成為一位合格的芳療師并不容易,“因為考證和從業是兩回事”。
善羽介紹,目前市面上比較權威的從業資格證,是由英系芳療機構(IFA)所頒發的證書。很多培訓班廣告號稱“35天速成”,實際上教的都是應試技巧,就算考下來了,也達不到從業標準。還有的培訓班聲稱能頒發國家認證的從業資格證,其實國家認證的證書早就取消了。所謂國家認證,不過是私人機構頒發的證書。
在她的考證經歷中,她發現真正理解IFA的課程并不容易,其中除了芳療基本知識,還包括人體解剖學和基礎醫療。“最難背的是拉丁文的植物名稱,眾多的化學成分,要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
為了拿到證書,善羽花了一萬多,上了一年課程。她還告訴《豹變》,“按理說,每個芳療師都至少需要兩三百個案累計,才算合格。但現在很多芳療師拿到證書后就急著開始賺錢,造成證書含金量變低,行業水準參差不齊。”
專業芳療師的賺錢來源,是賣配方精油。根據顧客的情緒、身體狀態,給出不同的精油調理方案。持續性個案,還會長期跟進同一個顧客兩三個月,每半個月更換一次配方。但在案例積累時期,最大的成本,也來自于不斷地購買精油。
善羽告訴《豹變》:“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芳療師,最節省的情況下,至少也要投入5萬以上購買精油。這也是芳療最吸引人的部分,每個人的配方都是不同的。”
但目前市面上的情況是,很多芳療師的主業是做小兒推拿、中醫館或SPA館,考證是為了給自己鑲金,拿證就開始上崗。賣的配方大都是固定的,很少會根據個案一對一地去調整配方。
拿證兩年后,善羽一直都在零星接個案。去年9月,她計劃跟一位長期在德國學習芳療的女孩一起創業。創業還沒開始,第一步先運營個人賬號,發布芳療相關科普視頻。
最新的一條視頻中,善羽正趁著春天,將自家樓頂的小菜園改造成芳療植物園。她計劃種植大量可提取精油的花卉,包括洋甘菊、檸檬馬鞭草、鼠尾草、天竺葵等。精油從植物的哪個部分萃取;同屬玫瑰,為什么精油功效和價格都不同,她想用這個花園講精油的故事。施肥,灌溉,裝飾,點滴耕耘,耐心等待,急也急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