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劉潤對談吳軍:所有大人和小孩,都必須懂點“科技”

2022-03-08 11:23:08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劉潤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劉潤

  來源:劉潤(ID:runliu-pub)

  最近我做了場直播連線。

  這次直播,我非常高興邀請到了我一直非常非常尊敬,甚至可以說是崇拜的偶像,吳軍老師。

  我們聊了三個大話題:科技,商業,和孩子。

  可能還有讀者朋友不熟悉吳軍老師,我再介紹兩句。

  吳軍老師是計算機科學家,畢業于清華大學、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他是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先驅者,是谷歌公司的智能搜索科學家,騰訊公司的前副總裁,同時也是硅谷著名的風險投資人、暢銷書作家。

  他寫過很多有關科技的書,《浪潮之巔》《硅谷之謎》《智能時代》《全球科技通史》,除此之外,他還著有《數學之美》《文明之光》《大學之路》《見識》《態度》等,本本都是超級暢銷書。

  同時,他還是教育專家,古典音樂迷,酷愛逛博物館,見過90%以上世界名畫的真跡,他是優秀的紅酒鑒賞家,他精通歷史、藝術、哲學、攝影、投資、商業……把他在任何一個領域成就單拿出來,都讓普通人望塵莫及。

  從信息論,到科技史,到通信技術5G,到語文、數學,吳軍老師的涉獵之廣,研究之深,讓人深深嘆服。

  從我到我兒子小米,我們全家都是他的書迷。

  所以,吳軍老師這回出新書,《給孩子的科技史》,我幾乎第一時間就送了小米一本。然后陪著小米一起讀完了這本書。看完之后,我深受啟發。

  借此契機,我專門邀請遠在硅谷的吳軍老師,和我做一場直播連線對談,來講講他的書,為什么會寫一本給孩子的科技史,從中我們能學到什么東西?以及怎么理解科技,和商業。

  非常感謝吳軍老師,能來到直播間做重磅分享。

  現在,我就把直播的精華內容分享給你。文章很長,認真讀完,希望能給你,和孩子帶來啟發。

  (下文觀點主要來自吳軍老師,我稍作補充。)

  01 技術,是科學和商業的橋梁

  科技和商業,這個話題非常大。

  到底科技和商業之間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科技”。

  其實在工業革命以前,科學是科學,技術是技術,這兩個是分家的。

  比如,古希臘的科學成就非常高,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從公元前3世紀誕生,到此后的2000年里,基本上人類就沒有給他做什么補充。直到18世紀,高斯證明了可以用尺規作正十七邊形,才算是給幾何學增加了一點新內容。

  但是,我們發現古希臘的財富,和工業革命以后,是不能比的。

  也就是說,你單純有科學還不夠。還得有技術。

  通過技術,把科學應用到商業里,科學才能發展起來。

  直到工業革命以后,人們才認識到這一點。

  而第一個真正完成這件事的人,是瓦特。

  為什么這樣說?

  我們看,歷史上的發明家都是總結經驗,一開始用石頭斧子,也叫打制石器,就是把石頭往地上一摔,摔成八塊,有一塊比較鋒利,就拿它去劃樹。

  不好用,但大家也不知道怎么改進。

  后來,恰巧有一天,有個人把這斧子在地上蹭了兩下,發現斧子變快了,砍樹更方便了。

  從打制石器,變成磨制石器,工具更快更趁手了。但石頭斧子,可能砍兩棵樹,就壞了。

  一件趁手的工具,不僅硬度要高,而且韌性要好,但當時也沒有人知道冶金是怎么回事。

  所以過去的進步是很慢的,生產力提高也很慢。

  而瓦特的工作方式,和歷史上的發明家不一樣。

  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嚴格來講叫萬用蒸汽機。雖然以前也有蒸汽機,但基本上就是用在礦井抽水,很笨重,效率很低,發明了半個多世紀也沒有人改進它。

  因為過去工匠要改進,就跟改進一把石頭斧子一樣,這要花費非常長的時間,好幾代人可能都不一定做得到。

  瓦特發明的新型蒸汽機,能用在各種場合。他怎么做到的呢?

  他先學了牛頓力學,又學了熱力學,還學了機械,他學了一大堆的數學,微積分,高等數學,等等。

  他學了很多知識,所以他能算。能設計。

  在設計出這個蒸汽機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蒸汽機一定比別人的好。果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瓦特晚年生活非常富裕,就是因為他從蒸汽機發明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這是后話,其實很多時候,科學一開始發現時,大家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發明家,首先純粹是靠人類的好奇心驅動。

  之后,很多人就在動腦筋說,現在有什么科學成就,我能把它變成商業,去掙錢。

  技術,就是科學和商業之間的一個橋梁。

  再舉個例子。

  比如,我們今天說5G,核心技術什么時候發明的呢?

  上個世紀60年代末,貝爾實驗室的一些科學家發明的。他們搞了一套很好玩的編碼方法,有什么用呢?不知道。當時沒人知道。

  等了將近40年,到差不多10年前,人們才發現那套編碼方法可以用在新的移動通信上,后來,慢慢就變成了我們現在5G主要編碼方法的數學基礎。

  研制出這套編碼方法,你可能不需要太多錢。幾個聰明的科學家,按今天的標準來算,也許只花了幾百萬美元就研制出來了。

  但是,全世界5G的網絡布局,這可能是上千億美元的概念。

  所以,科學,需要提前做一些投入,最終會需要有一些人,包括依靠一些資本的利益驅動,來推動科技的發展。

  什么叫科學?科學是一個花錢的事,科學就是把錢變成知識。

  為什么要花錢?因為它是要把技術背后的基本原理搞清楚,而這個原理,此前人類是不知道的。做科學研究,一定是探知一些人類過去不知道的東西。

  這肯定是要花錢的,而不是賺錢。

  然后,當你探知出來,把未知變成已知,再用已知來解決現實的問題,你就可能產生錢。

  什么叫技術?技術,加上商業,就是把知識再變成錢。

  這是一個很大的循環,這個循環不太可能由一個人來完成。

  所以,科學和技術之間,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有的時候是先有了科學,慢慢把它技術化,然后被商業選擇了。可能若干年之后有價值了。

  這叫被好奇心驅動的科學探索。

  有的時候是先從技術出發,我先知道怎么做,但我不知道為什么。

  比如,我們早就用中藥治瘧疾了,知道這藥它有用,但不知道為什么。然后用了一段時間之后,才知道原來是里面有青蒿素。

  于是,把青蒿素提煉出來,再把它泛化到一個更大的范圍去使用。

  有時先有科學,再有技術,有時先有技術,再有科學。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科學,就是科技的底層邏輯。

  技術,是科學的方法論。

  比如,人類一直想像鳥兒一樣,飛上天。飛上天,背后的科學原理,是空氣動力學。

  只有明白空氣動力學,了解壓力差,才能造出“翅膀”,飛起來。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我們看到起作用的可能是技術,但往下,更底層的那個底層邏輯,是科學。

  這是科學和技術的關系。

  理解這些之后,我希望大家心里要明白兩點。

  1)我們在學習別人的時候,不僅要學習方法論,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夠抽象出他的底層邏輯,抽象出科學之后,我們才是真的學會了。

  2)因為科學和技術是不能劃等號的,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側重點,做其中一個階段的事。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讓他多理解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基礎學科。

  我們學習編程,也不能只學習編程的語言,還要學習背后的算法,數學原理,等等。

  02 科技的物競,加上商業的天擇,在推動世界的進步

  現在我們接著講,科技和商業的關系。

  商業,其實對科學有個選擇。

  什么意思?我舉個例子。

  比如,所謂“技術路線之爭”。

  過去的通信基本上有兩種方式,兩條路。

  第一種,我給你打電話,最好有一根專線,就是我直接一根電話線就打給你了。你一接,我們聊的很順暢,因為我們有根專線。

  但是這個成本太高,怎么辦?

  其實,我們倆打電話,中間也會有間隔,而且這根線也不是所有時間都在用。那是不是也可以給別人用呢?

  于是很多人接著想,能不能我這根線共享,但要保證兩組人同時打電話,還互相不打架?怎么來切換呢?20個人打電話,可能用兩根線就夠了,那這些線怎么分配?

  要解決這些問題,背后是有一大套理論的。今天我們暫且不展開講。

  這叫“電路交換”。

  早期通信,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直到有一天,有人想到另一個辦法。我能不能把我們通話時的語音,打成包,看看哪條線有空,我就往哪邊送,送出去之后,在你的那端收集,然后放出語音。

  只要延時足夠短,比如0.01秒,大家感覺不到,也挺好。

  這叫“包交換”。

  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互聯網那時差不多剛起步,包交換開始有點贏的勢頭了,在商業上開始要獲得一些成功,于是就有更多的科學家來研究它。

  結果就是,包交換發展速度特別快,電路交換的速度就停滯了。

  大概十年前我讀一篇論文講這個事,如果當初反過來,會是什么情況?

  如果電路交換一開始在商業上獲勝了,可能很多錢就投入到研究電路交換上,包交換則受到限制。

  其實今天移動通信,好多通信的技術,都用了過去電路交換的很多原理。

  但由于電路交換一開始在商業上,就處在下風,在幾個相互競爭的技術賽跑中,它相當于落后了,最后就會被淘汰。

  所以,有些時候你要了解科技,你還得了解點商業。

  在同一個時代,可能會出現好多互相競爭的技術。

  假設有四個,論水平,可能都差不了太多,最終,老王掌握的技術獲勝了,在商業上提前獲勝了,然后老王這個技術就開始主導商業世界,獲得很高的利潤。

  賺錢了之后,老王反過來,把這些錢又投入到改進這項技術中,就這樣發展起來了。

  最后獲勝的那個,實際上是它在商業上一開始獲得先機,形成了馬太效應,就有了更多的錢來投入,最后做得很好。

  還有一個最近的例子,新能源汽車。

  一開始也是有兩條路,一個是純電動的,一個是氫能源汽車。

  豐田,用氫能源技術。日本一直下重注在氫能源技術上。

  而美國的特斯拉,中國的蔚來、小鵬、理想,等等,是押注在純電的車上。

  這兩者到底誰更好?

  其實很難討論出結果。

  但這兩個技術賽跑,目前來看,純電跑得更快一點。

  最近我看新聞,豐田也開始大批地生產純電汽車了。

  這個世界很有意思。

  你說純電走到今天,完全是因為它技術更先進嗎?

  我相信有技術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它更早達到了一個市場規模,所以被商業選擇了。

  當技術路線一旦確定了,它慢慢會因為在商業上獲得的價值,再回過頭來,在技術上改進,不斷地進步。

  關于科技和商業,我們還應該明白一點:

  商業的進步,人類財富的增加,是不斷地選擇有用的科技,選擇那些有效率的科技,推動世界進步之后,是再也回不去了。不可能倒退。

  科技,一開始的最大驅動力也許是來自于好奇心,也許是來自于人對世界探索的欲望,不斷地去認知我們周圍的世界到底什么樣。

  但是這種探索本身,在進化的大邏輯里,也許就是一種“物競”。它其實是一種嘗試。

  “物競”的背后,其實有一套“天擇”的邏輯。

  所謂的天擇是什么?

  就是到底什么樣的研究、什么樣的探索會留下來?一定是對這個社會有價值、有幫助、有貢獻的東西可能會留下來,然后不斷去累積更大的價值。

  這是商業,這是天擇。

  科技的物競,加上商業的天擇,在推進世界的進步。

  舉個例子來看。

  今天我們談科技,可能談的是人工智能、基因技術、新能源等等。

  但其實在很久之前,我們第一次用石斧砍樹的時候,那把斧子,就是科技。

  從用石頭砍樹,到金屬的,生產力不斷提升,我們也因此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在市場上換得更多。

  進步其實是由科技所帶來的商業價值,然后被選擇,最終往前推動的。一旦推動完成,最終所有人都得用斧子來砍樹。

  全人類的效率往前邁了一大步,所以全人類的財富,也在增加。

  如果說,有什么東西是不可阻止的?我認為,是科技。

  就像我們通了電,有了網之后,再也回不到從前了。這是因為效率進步了。

  我們活在當下可能很難感知,昨天和今天,有什么變化,感知不到科技在進步。

  但是拉長時間來看,科技帶來的不可阻擋的趨勢,這才是真正的大事。

  全人類財富的進步,就是靠科技進步,往前推動的。

  03 孩子,也需要懂點科技史

  剛才我們講了科學。技術。商業。這些對于大人來說,比較好理解。

  說回孩子。

  如果你問我為什么會寫一本《給孩子的科技史》,我有兩個最主要的目的:

  一是幫孩子理解,科學和技術在歷史上的作用;

  二是幫助孩子掌握這個科學的方法。

  先說第一點。

  市場上,各種歷史書挺多,但是講科技史的,其實很少。

  過去我們想象的歷史,中國古代歷史,都是由文人們編寫,講王侯將相的故事,很少注重科技。

  結果是,我們在學校里學習歷史,大家都是以朝代的更迭,疆域變化,這樣一條主線來學習的。

  但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來看,原本你認為重要的歷史大事件,或許也沒那么重要。

  比如,1894年甲午戰爭,100多年前發生的事,在當時那可是大事啊。歷史書上花了很多筆墨來寫。但你說,這事對今天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影響呢?

  比如,更早之前,漢武帝提出的“鹽鐵專賣”,鹽鐵論在當時很了不得,中國的經濟形勢就給固定下來了。但跟今天的關系,又有多大呢?

  我們需要思考,這件事如果不發生,是不是今天的生活就不一樣了?

  不會的。

  但是,科技就不一樣了。

  比如,有了造紙術,有了印刷術。今天看來,它們是非常簡單的技術,但有了它,和沒有它,整個世界的歷史是完全不一樣的。

  沒有造紙術和印刷術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沒有造紙術之前,也有紙張,比如,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發明的紙莎草紙,有點像我們用蘆葦編的席子;比如,后來歐洲發明的羊皮紙。

  但都由于成本太高,一般人家用不起。

  結果,知識就無法快速傳播和普及,這就造成了社會進步速度,差距巨大。

  而你會發現各地什么時候引進造紙術,和它的文明程度,開化程度是成正比的。如果沒有造紙術,可能我們現在還處于宋代的科技水平,生活在那種狀態下。

  在過去上千年里,全世界的知識和信息能被迅速傳播、普及,這要感謝一個人,蔡倫。

  出生在東漢的蔡倫,并不是第一個發明出紙張的人,但他發明出了大量生產廉價紙張的造紙術。

  印刷術的情況也類似。

  中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在唐朝甚至更早的隋朝,中國人就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沒有印刷術以前,大家都要抄書,抄書的成本很高。

  隋唐時期,佛教的傳播,得益于印刷。

  唐詩能夠傳播很廣,也是因為比起手抄,它能大量地印。

  到了宋朝,印刷業已經非常發達。印刷書坊隨處可見。有官辦的。有民辦的。大量傳播。

  再看歐洲,到德國人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以后,突然整個政治格局都變了。為什么?

  因為圣經以前也是手抄的,古騰堡發明印刷術以后,印了好多圣經,拿去賣錢。

  隨后而來的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也都和印刷術有關。

  總體來講,科技它有這樣一個特點:它的進步是一個個疊加的。

  一件事一旦發生了以后,隨之而來帶來很多結果。這些結果和打贏了一場戰爭帶來的結果,那是完全不可比的。

  一旦科技產生了結果,社會是回不去的。

  但是我們過去,很少有人從“科技”來談這個歷史。

  這是我寫《給孩子的科技史》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來看第二個原因。

  現在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不光中國的孩子,整個東亞地區的孩子,都很努力。

  但是你會發現,孩子最讓家長頭疼的,是什么呢?

  考試,一會考得好,一會考不好,他不穩定。家長就開始犯愁了。

  這是因為我們總是希望,每一個人取得的成功,都是“可重復的成功”。

  什么意思?

  就是你今天成功了,不要明天又失敗了,你還得成功。

  我們在歷史上看,什么東西是能夠做到這一點,什么做不到?

  比如,藝術里,就做不到這一點。

  米開朗基羅刻了一個大衛像,你讓他再刻一個,那不一定他能刻出同樣水平來了。

  王羲之寫《蘭亭集序》,那酒勁過了,他自己試圖再寫幾遍,就是寫不好。寫不出當時的韻味來。

  這是屬于不可重復的成功。

  而科技,它是可重復的成功。

  比如,你看到物理書上的實驗,你拿去照做,你也能做成。

  比如,最典型的做菜,今天年輕一輩做菜,比起老一輩來,他學的快多了。而且他做出來的菜,口感質量比較穩定。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他們看視頻,照做,嚴格地按各種配料的量,時間,都控制得很好。

  老一輩做菜,基本上靠經驗,靠傳承。爺爺傳給爸爸,爸爸教給兒子,魚香肉絲,炒到有點金黃色,你差不多就可以撈起來了。

  照這個炒法,你第一鍋炒的,和第二鍋,肯定不一樣。這不可重復。

  所以我們總是希望,能夠掌握一套方法,使得我們以后的成功,變成可重復的。

  科學,它實際上是一套方法。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知識體系,剛才我們其實也講了,就比如說,宗教,它是種知識體系;藝術和工藝,也是;但是這些東西常常是一個不可重復的。

  科學它是一個可驗證的,你張三來做,也是這個結果,李四來做,也是這結果。

  不像藝術家,郎朗去彈鋼琴,是一個效果,換我去,是另一個效果。按的都是同樣的鍵,就是不一樣。

  所以在我這本書里,我講了好多科技進步它是怎么發生的,它背后有一個方法,遵循這個方法,就得到一個必然的結果。

  其實,人類從一開始,也并不知道科技該怎么發展,也是慢慢摸索總結來的。

  不斷提出新問題,做新的假設,然后驗證新的假設,總結新的規律。它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

  當你掌握了過程,以后遇到一個新的問題,你就大概知道會怎么去解決了,從什么地方入手解決。

  你經驗就不斷地積累起來了,原來做的工作對你新做的工作會有幫助,那你的成功率就會越來越高。

  所以這是一套科學的方法。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涵蓋了從遠古時期開始,到近代的各種科技成就。

  那,這本書怎么讀?

  有三條主線。你就沿著主線,應該可以比較容易讀下來。

  直到今天也是這樣,我一直說,我們所有人關注商業,最簡單的辦法,你就關注三個方向的商業,就夠了。

  第一個,是跟綠色經濟有關的,比如,材料科學,和新能源,等等。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

  因為能量利用,一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人類的很多活動都需要能量。

  所以,人類的很多科技成就,其實都是圍繞著能夠利用越來越多的能量,這個方向發展的。

  第二個,就是信息。

  剛才我講了印刷術和造紙,這其實是一個信息的媒體和傳播的方式。今天我們用電子方式來傳信息,那是一種新的信息傳輸方式。

  越往后,人類創造出來的信息是越來越多的。

  所以大家要關注第二個產業,就是信息產業。

  還有第三個產業,是今天常說的,大健康、生物醫療產業。

  人類很多的發明創造,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長,活得更好,所以這個產業也非常大。

  好了,關于科技和歷史,就講到這里。

  從小,得讓孩子也對“科技”有一個非常好的認知,理解科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順著一條歷史的脈絡在發展。

  歷史,也是由科技的一個巨大力量推動,這是最底層的邏輯。

  如果小時候就能理解這么一條真正的脈絡,長大之后,對世界的理解,可能會更不一樣。

  同時,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學點科技知識,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方法。

  04 教育孩子,提兩點建議

  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看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需要關注兩點。

  這也是我的切身體會。

  1)家長需要了解一點,孩子的心理學。更加理解孩子。

  不是說了解孩子他想什么,而是說不同孩子在不同發育階段,他能理解什么內容,他的認知到什么程度。

  然后你的培養目標和計劃,基本上要符合他的認知水平。

  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他一生做了很多研究,他有一個總結,不同階段的孩子,他能夠認知到什么水平。

  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早期的孩子,他分不清“我”和“周圍的世界”。

  小孩哭,媽媽把手遞給他,他就不哭了,因為他分不清,那是媽媽的手,還是他的手。他的東西突然丟了一個,他自己就哭。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對孩子的教育,什么胎教,聽音樂,那都沒什么用,坦率來講是這樣的。

  對他的關愛,可能是比較有用的。

  再往后,比如說孩子到了學齡前,變化很明顯。

  他能數得清數,你教他數數,從1數到100,3、4歲小孩能數得下來。但他分不清多少。

  什么意思?

  你抓兩把糖,這兩把糖一樣多,你把其中一把糖,一堆放在桌子上,另一把糖,平鋪在桌子上。

  一樣多的糖,你讓他挑,他一定挑那個平鋪在桌子上,攤了一大堆的。小的這個,堆成像小山似的,他不會去挑。

  因為他感覺平鋪的那堆,好像更多。

  即使你同樣一堆糖給他,一開始落成小山,然后給他鋪到桌子上,你問他哪個多?他還是說,攤開來的多。

  因為他也沒有數字守恒的概念。

  在這個時候,你如果教小孩算算數,7+8=15,你想,好不容易教會了,等你過兩天,你再問他說,8+7等于多少?

  他不會算的。因為他沒有守恒的概念,完全沒有這個概念。

  有些家長就開始急,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笨,明明教了你,7+8=15。

  孩子呢,會覺得很委屈,你明明教我的是7加8,沒教我8加7啊。

  對我們大人來講,這根本不是個問題。但對孩子來說,它還真就是問題。

  所以,家長輔導孩子,養孩子,你得了解他,了解他最基本的心理。

  再比如到了小學,大部分孩子是在十一二歲的時候會有抽象思維能力,他能夠做一些歸納,這時,你可以教他幾何學了。

  我們通常叫舉一反三,老師在黑板上講一道例題,回去他把這些題都會做了,這就很好了。

  你要讓他證明這兩個角相等,給他講一堆邏輯,他半天想不清楚。

  這時你也不用著急,為什么呢?因為他的思維發育沒到這階段。

  所以好多家長雞娃,我覺得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他可能到12歲的時候,半小時,老師一講就懂了,而你在他10歲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學會這個幾何題,花了兩小時,他似乎懂了。你回頭第二天一問,他又忘了。

  不是他記性不好,是他現階段的邏輯思維能力,或者說演繹推理能力,不夠。

  然后每一個階段,心智發育,也會有變化。

  比如,小學生,不一定有同理心。

  兩個雪碧瓶子,一個裝著雪碧,一個裝著白水。你給A同學喝白水,你問他,B同學喝的什么?他一定回答,白水。

  因為他完全沒有同理心,他就認為,所有人都跟他是一樣的。

  一年級的小孩,看到同桌的鉛筆好看,他會直接拿。因為他覺得好,喜歡。他不會想,這是別人的。

  他不是壞孩子,是因為他的心智處在這個階段。

  所以,給家長的第一個建議就是,你要特別注意孩子心智的發展,要了解孩子。他的心智發育到了哪個階段,然后教他不同的內容,用不同的方法。

  千萬不要互相比較。

  因為每個孩子心智發育速度是不一樣的,有的快一點,有的慢一點。

  2)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

  有的孩子可能腦瓜子比較靈,邏輯推理能力比較強,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

  有些孩子可能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他可能畫畫比較好,但幾何題就是做不出來。

  這個不用去強求小孩。

  基本上,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聰明,但聰明這件事,它不是只有單一維度。

  比如,很多人拿數學考試成績來衡量,聰明不聰明,這就只是一個維度而已。

  人的智力很多元,哈佛研究了快半個世紀,這個研究項目還在進行。基本上可以分為七種不同維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個維度,我把它們稱為三原色:

  一個叫形象思維,一個抽象思維,一個是語言能力。

  一個人能說會道,也是聰明的表現。

  不是只有會做奧數題的孩子,才聰明。

  這三種基本能力,得搭配。如果少了一個,孩子就會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

  家長如果想讓孩子長遠發展,需要在這三種基礎智力上,去培養孩子。

  別只盯著其中一兩種,而忽略了其他。

  最后的話

  今天,我們聊了科技,聊了商業,聊了孩子。

  每個人都希望,取得“可重復的成功”,怎么辦?

  首先,你得懂點科技。

  我一直堅信,推動這個世界進步和發展的最底層邏輯,是科技。

  一個小孩,在他一生的時間長河里,一定會經歷很多重大的科技變化。

  而每一次變化,都可能會影響他用什么樣的方式,和這個世界打交道。

  到我們的孩子那一代,什么樣的科技會是當時最重要的,我不知道。

  但是,我們至少應該讓他擁有“科學技術”的思維。

  對大人來說,我們也必須懂點科技,才能看清世界的進步趨勢,找準自己的方向。

  國家十四五規劃里提到,2021至2025,這個五年,中國將在七個比較重大的科技領域投資。順勢而為,就是在這些領域里,找到你能做的貢獻,獲得價值。把你的發展建立在趨勢上面。

  科技,是最重要的生產力。科技,是趨勢。

  當我們擁有科技思維,你會對你想要選擇的“勢”,更清晰。再去做職業的選擇,創業的選擇,選擇進入哪個行業時,你可能會獲得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面對商業世界的變化,懂科技,會決策。

  祝福。共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