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 | 鐵西區的李子
來源:十一車
2022第一個月剛過半,汽車圈的火藥味已經出來了。李想前天下午在微博公開炮轟團車“刷新了創業者的底線”。起因是團車宣布入局造車,CEO聞偉稱公司有一個100多人的外來團隊,“可以承擔產品規劃、造型設計、工程開發、測試、底盤、三電、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系統化整合方案、生產支持、供應商管理幾乎所有造車流程,具有20多年造車經驗,在技術、樣車上都有沉淀。”(引自友媒“汽車商業評論”)
李想炮轟的是聞偉對這個團隊的介紹。在李想看來,聞偉將這個團隊介紹成了某種“獨門秘籍”式的存在,好比段譽學會了六脈神劍便獨步天下。而李想認為:
“(創業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
“那些指望能通過打開任督二脈無所能的創業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騙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騙子。”
當然李想是對的。事實上這根本就是對到不能再對的道理,而且不光創業如此,學習、理財、人生……不都這樣么。想想看,市面上那些諸如“每天三分鐘,一年熟練英語交流”、“身價過億基金經理的財富秘籍”、“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音頻課程、成功學書籍,哪一個不是滿嘴跑火車的?
但是具體到李想炮轟團車這件事情,似乎又不僅僅是觀念之爭那么簡單。
眾所周知,2021的經濟相當不振——就連我的紋身師這一年都工作量暴跌——2022按照各種預期來看,保持不動都已經阿彌陀佛。而不景氣的經濟形勢下,新造車其實是國內為數不多看著還挺有活力的產業,并且正迎來第二波入局者,以小米、OPPO等巨頭為首,還有話題性極強的牛創,外加為數不少的非一線公司如輕橙時代、盒子汽車等等,當中也包括團車。
縱然新造車是個為數不多(甚至是僅有的)朝陽產業,但畢竟大形勢不樂觀,資本市場斷然要收縮投資。這時候涌進來的新公司,甭管大小,都是搶投資的。蔚小理們看了著急是一定的,要知道他們都還有A股上市的想法。
所以這問題不在于感受到威脅——團車這種規模的造車團隊威脅到蔚小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于煩得慌,類似我們小時候都有過的經歷:家長和同輩人聊天時,我們要是稍微一鬧,ta們準會說這句話:“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
團車當然不是毫無機會,但要硬說它值得看好,那肯定是情商超高。為什么?要從新造車及資本市場的規則講起,而這個規則,要從斗地主講起。
這里所說的“斗地主”指的是斗地主這個紙牌游戲的職業化電競比賽。JJ斗地主冠軍杯從2019年開始,S1賽季(第一年)只有一項賽事,S2、S3賽季則分別在最高榮譽的總決賽之外加入了兩項季度賽。至今為止,職業斗地主共計進行過7項賽事。而這7項賽事,共計產生了7個冠軍戰隊,每一項賽事的冠軍都不同。
原因很簡單。職業化伊始,各個戰隊也都剛剛成立,沒有成熟的團隊運營經驗,戰隊管理采用隊長制,絕大多數戰隊沒有教練員的存在;隊員也都剛剛開始適應職業斗地主選手的身份,某位隊員因為家庭或工作原因不參賽是常事,甚至出現過決賽當天隊員因宿醉差點遲到的狀況。
正因如此,斗地主職業比賽沒有所謂的豪門戰隊。S1總決賽冠軍河北隊在之后的6項賽事中連小組出現都很困難;財力最為雄厚、每年對陣容進行升級的廣東隊只是在S2賽季拿過一次季度賽冠軍,至今沒拿過最高榮譽的總決賽冠軍;而剛剛結束的S3賽季,總決賽冠軍天津津門榮耀隊中沒有明星隊員,在此前6項賽事中的最好成績也只有8強。事實是,任何一支戰隊如果能做到系統化的訓練、科學化管理,哪怕前一項賽事只是小組賽被淘汰,下一項賽事也照樣有機會奪冠。
職業化斗地主是一項真正的草根賽事,也是真正的公平賽事,沒有哪個戰隊財力雄厚到可以花錢買陣容奪冠,也沒有哪個戰隊可以保證下一場比賽一定能贏。
造車可沒有那么簡單。
先從特斯拉開講,最早的時候美國有四大新造車公司,特斯拉之外那三個公司叫啥我全忘了。唯獨特斯拉沖了出來,馬斯克可是和彼得·蒂爾一起創辦了PayPal的明星創業者,他能得到的資本支持哪是一般人比得了的。而且就算是馬斯克,特斯拉也還是經歷了那么多次險境,好幾次“挺不過年底”。
再來看本土新造車。我們來來回回總結過不同公司的不同特征,蔚來用戶運營牛B,理想省錢省到每個鋼镚,小鵬科技感一條路走到黑。但是不管蔚來多燒錢、理想多省錢,最后的結果我們歸根結底來看,就是最明星的團隊有最好的成績。為什么?太簡單了,最明星的團隊有最豐厚的資本支持,哪怕鼠目寸光的早期投資人一看到上市立刻就撤,也還有二級市場的大量散戶愿意嘗試,也還有各地政府愿意給錢給地來招商引資。
什么方法論、什么革新思維,都是次要原因——畢竟模板都是特斯拉——最關鍵的還是看誰在資本市場最有人氣。
那么我們現在來看看那些即將加入的又一批新造車公司。現在市場還有空間嗎?當然了。新能源還是在快速膨脹的階段,轉眼之間特斯拉交付迫近百萬、蔚小理月銷破萬已經成了常態,這么哇藍哇藍的海,就這么幾家公司根本不可能吃得完全部增量。
但是這一波新造車到時候又能活下來幾個呢?我們不妨冷血地看吧,小米、OPPO這樣的巨頭只要決定入場,存活幾率無限大;牛創這樣的話題性公司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至于到團車、輕橙時代、盒子汽車等等那些公司,那就是真正的過獨木橋了。縱然路徑已經被蔚小理們走通,商業模式也出現了更加細分成熟的多種選項,但愿意投入的資本也已經大幅縮水。沒人投,再好的項目也出不來。
說到底汽車是個重資產項目,新造車的神話其實遠沒有我們曾經以為的那么理想主義,那仍然是個看身份、看資產的馬基雅維利式的行業。只不過我們過分聚焦在新造車挑戰傳統巨頭的“大衛VS歌利亞”敘事中,忘記了資本的無情而已。過去的巨頭不管多風光,沒了利用價值便頃刻坍塌的故事我們看得多了。而那些車庫創業的神話,其實也都發生在大洋彼岸。
不過,我們終究還是要保留最后一點理想主義的期待,尋找下一個哪吒或零跑。雖然他們也是精英化的成功創業案例,與草根神話不沾邊,但至少他們不是大佬創業,相比之下,其勵志的普遍性還是更廣泛一些。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