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連清川
來源:冰川思享號(ID:icereview)
我們該為吉野彰鼓掌,也為這50個人鼓掌,為落選的1085位科學家鼓掌。他們值得更多的褒獎,盡管褒獎對于他們來說,都不過是錦上添花。
吉野彰走進公司大門的時候,突然發現全公司的200多人夾道歡迎,許多陌生的美女同事紛紛跑過來給他獻花。報社和電視臺的各類相機和攝像機,如同叢林一般對著他。
這當然是他一輩子的高光時刻,這樣的時刻,是稀有的。
▲吉野彰手捧鮮花在東京都千代田區與媒體見面(圖/日本《朝日新聞》)
與此同時,他的妻子出門買菜時,被記者攔住。她自嘲地說:“到現在為止,我的心還怦怦跳,一直停不下來。”
這可能也是這位平凡妻子,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因為吉野彰獲得了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這樣的時刻,大多數科學家一生中都不會有。他們從來都是寂寞的。
01
唐銘是誰?
這個1988年出生的小鮮肉,帥氣,秀氣,經常性留著一頭短發。連帽衫大約是他日常的標配。
除了走在學校里大約有些回頭率,他在北京街頭,也只能被認為是蕓蕓眾生里的平凡一員。沒有人為他駐足,更不會有人跑過來找他簽字合影留念。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唐銘(圖/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官網)
他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研究員。
可是他已經在國際最頂級的科學雜志《科學》上發表了兩篇文章,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的獲得者。他的研究領域是地殼,而他在《科學》雜志上的文章,改寫了人們對地殼板塊形成的認識。
第一篇文章發表的時候,他才27歲。
9月13日,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發布獲獎名單,唐銘成了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
一共有50位科學家獲得了這個獎項。在未來的5年內,他們每個人每年將從騰訊基金會獲得60萬元獎金,累計300萬元。這筆資金,完全由他們個人支配。
他們所獲得的獎勵,一共1.5億元。
看起來數字都挺大的。50個人,300萬元,1.5億元。
可是,這個數字背后其實涉及更龐大的科學家群體。在這一年里,一共有1135位青年科學家得到了提名,進入復試答辯的有106位,而來自全世界800多位的科學界頂級大咖,其中包括600多位中國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100多位各個國家的院士,以及20多個來自全世界的校長參與了提名、推薦和評選。
得獎的科學家,平均年齡40.5歲。
02
40歲。說起這個歲數的時候,許多人會立即浮現出一個詞:中年危機。
但中年危機這個詞卻很難跟科學家掛上鉤。
當然,因為“科學家”這三個字是有光環的。很多人上小學中學的時候,立志成為科學家是一個普遍的選項。
但科學家是一個復雜的集合性名詞,它的光環遮蔽了背后構成這個群體里一個個真實個人的困境。轉化一下用詞,它的尷尬處境就會出現:大學的講師、副教授、教授,研究所的副研究員、研究員,企業的員工、研究員。
沒錯,科學家也要評職稱、洗衣做飯、乘坐地鐵、公交上班,也要租房子、買房子,結婚生孩子,操心學區房、幼兒園、興趣班、鋼琴課。
他們的中年危機和任何一個白領、藍領一樣暴烈,一樣一地雞毛,一樣充滿著狗血劇情。
我們聽到的只有那些光鮮的名字:愛因斯坦、牛頓、楊振寧、李政道……好像他們都是從石頭縫里蹦出的孫大圣,他們就一個筋斗云上去,就成為了人間圣人,諾貝爾獲得者。
他們從來都不是。在他們做出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科學突破之前,都曾經篳路藍縷,甚至痛苦不堪。他們大多數一樣為生活所累,舉步維艱。
03
2018年,由騰訊基金會出資支持、科學家主導的公益性獎項“科學探索獎”應運而生。獎項誕生的初衷,是必須支持基礎科學研究。
支持什么?有調研得出了一個驚人結論:科學家們最大的問題并不是沒有科學經費,而是——買不起房。
浙江大學80后教授王立銘的調查給出了一個更加準確的數字:中國的青年科學家們在5年的時間內,都能夠獲得國家經費1000萬,用以科學研究。但是他們個人的房貸缺口是:200萬。
基礎科學研究,大多都在一線城市。而他們個人,在學校、研究所或企業,都和其他人一樣,不過是工薪族、打工人。房子車子孩子,凡俗人世的煩惱,他們一個也缺不了。
5年的300萬元,為他們買來了安心,專注。
他們做了什么?
在這50個人里隨機找幾個。
1982年出生的袁荃博士,湖南大學教授。她的研究成果,用于癌癥早期篩查,糖尿病篩查,心血管病危險因子的發現。
1979年出生的姚望博士,香港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他的研究,是未來芯片信息處理技術的可能性方向。
1981年出生的陶曉明博士,清華大學教授。簡單地說,她的研究解決了WiFi在大規模并發需求情況下多媒體尤其是視頻的傳輸流暢度的問題。
再舉個例子:2019年首屆科學探索獎獲得者,浙江大學教授李鐵風。今年3月轟動全球的萬米深海操控軟體機器人,就是他帶領的團隊所做的突破。
這50位科學家的成就,每天都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數學物理學、化學新材料、天文和地學、生命科學、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制造、交通建筑以及前沿交叉學科。
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是全人類都能夠從他們的日常工作中得以受益的中流砥柱。
但是,他們都是“深閨寂寞無人問”的人。
04
有一天,中科院院士張杰走出機場的時候,看見一大堆年輕孩子們舉著牌子,拿著熒光棒,嘴里大聲叫著“張杰”。
乍看之下,他或許有那么瞬間還以為這是迎接自己的。
當然,沒人理他,別人等的是歌手張杰。同行者覺得巧合有趣,便為張杰院士拍了張合照。人民日報評論說:“也算是科學家的幽默一記。”
他是中科院院士,研究激光聚變理論。他是德國、英國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全球最頂尖的研究團隊領袖。
王書肖則比較尷尬。
2019年她獲得第一屆科學探索獎。她拿到獎金的第一件事,是趕緊換一輛車。她家里的破標致是2005年的,連車窗都已經搖不下來了。每次交停車費,都得打開車門。
她是清華大學博士,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后來,她研發了一個APP,把家庭減少空氣污染和成本節約方案放在一起,給公眾使用。
為了達成科研,她得做田野研究,一年跑好幾個省。
中國禪宗公案名著《碧巖錄》中有一句話:世人看此一枝花,如夢相似。
許多時候,有些人對科學家的態度也頗為類似,口惠而實不至。
平日里,我們用著現代科技產品,卻沒多少人會想起科學家的好。當我們面臨科技競爭,存在技術瓶頸,呼喚新的突破的時候,這才想起了他們。
我們已經如此很久了。
05
我并不是試圖悲情,事實上,也并不存在悲情。
每個科學家在選擇自己的職業的時候,他們都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
他們永遠也不會擁有天皇巨星一般的聚光燈,即便他們受到命運的垂青,得到類似于諾貝爾獎、竺可楨獎等等科學界公認的榮耀,那也是短暫的光芒。
科學研究意味著皓首窮經,青燈古佛;意味著可能奉獻許多年也得不到一個很好的結果;意味著微薄的個體收入,而對人類社會進步做出巨大的貢獻。
他們有自己的樂趣,尋找得到自己的生命光輝。每個人的自我選擇,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合理性。他們的生活意義無可比擬。
但是,反而是我們這些凡俗之人,這些能夠坐享他們成功和成果的人,更加需要給他們更多的光輝,更多的幫助和更多的推動。因為當他們能夠更加從容、高效和無憂無慮地去做他們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的生活,能夠發生一次次意想不到的巨變。
科學探索獎當然是對他們的褒獎,但其實也是對我們的獎賞,我們因為他們的獲獎,而即將能夠獲得預想不到的好處。
因此,我們該為吉野彰鼓掌,也為這50個人鼓掌,為落選的1085位科學家鼓掌。他們值得更多的褒獎,盡管褒獎對于他們來說,都不過是錦上添花。因為他們早就已經習慣了在公眾視野中的沉默和寂寞。
我們這個世界的真正巨變,有賴于他們的一往無前。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