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王王
來源:硅兔賽跑(ID:sv_race)
Facebook很著急,它正在被拋棄。
Appfigures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Facebook和Facebook Lite的下載量減少了23%。當然,Facebook多年來家底仍在,即使市場份額縮水,截至今年4月仍有約1100萬次下載。
這不是Facebook第一次感到被拋棄。大約在七八年前,Facebook經歷了一次年輕用戶的“叛逃”:因為平臺上涌入了越來越多的中老年用戶,而被年輕人認為“不夠酷”,于是轉向Instagram和Tumblr等更年輕的平臺。自此之后的很多年,Facebook都在努力追趕年輕人的心。一開始是“誰紅就收誰”,Facebook對Instagram和WhatsApp的收購時至今日仍然爭議頗多;后來又衍生出“誰紅就抄誰”,推出了一大堆幾乎是精準復刻的產品。
當年的校園扛把子,現在的中年縫合怪
我們最為熟知的是Facebook與Snapchat的故事。在2012年試圖收購Snapchat遭拒絕后,Facebook直接將Snapchat的Stories功能復制出來,并且移植到自己所有的主力產品上,包括Instagram Stories、WhatsApp Status、Facebook Stories和Messenger Day(后來Messenger Day與Facebook Stories合并)。雖然媒體對這一堂而皇之的抄襲行為討伐不斷,但Facebook憑借此舉大力出奇跡,扛住了Snapchat的威脅,挽留了年輕用戶、收獲了真金白銀。
當Snapchat在市場上風頭漸弱,Facebook又把目光瞄向了新的爆款APP:TikTok。這一次,Facebook同樣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2018年8月,Instagram官宣推出新功能Reels,允許用戶拍攝上傳和瀏覽短視頻。這一功能無疑是直指TikTok,引得TikTok官方轉推Instagram這條Twitter,并尷尬留言說“額……看起來好眼熟啊”。
幾個月后,Facebook還發布了獨立APP Lasso,從功能到玩法更是與TikTok如出一轍。不過,Lasso從誕生之日就十分低調,僅僅由產品經理在其社交主頁上宣布上線。此后雖有Facebook加持,但主攻美國和中南美洲市場,推進速度緩慢,體量也遠遠無法與TikTok抗衡。2020年7月,2歲的Lasso壽終正寢,正式關閉。時移世易,Facebook沒能復刻圍剿Snapchat的成功。
如今,我們很難想起Facebook近幾年發布過哪些原創的創新產品。比如疫情爆發不久,Zoom借勢起飛,Facebook就立馬推出Messenger Rooms,想在視頻會議領域分一杯羹;前段時間Clubhouse異軍突起,Facebook不僅快馬加鞭開發出了Live Audio Rooms,還縫合了Clubhouse和TikTok這兩個最火的軟件,發布短音頻平臺Soundbites。還有對標Nextdoor的Neighborhoods、對標Twitch的Facebook Gaming、對標Substack的新產品等。總之,現在的Facebook就像一個努力跟上05后熱點的中年人,用盡渾身解數模仿年輕人的招式,但是天不如人愿,就是沒內味兒。
從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
Facebook并不是硅谷唯一一個忙于“抄襲”“借鑒”的大公司,它只是因為抄得頻繁、抄得直白而特別顯眼。翻看近些年硅谷大公司的產品目錄,總能發現一些不那么原創的身影。
同時,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公司作為創意原產地,出現在國際舞臺。除了遍地開花的TikTok翻版之外,還有諸如“美版拼多多”的電商平臺、“美版小黃車”的共享單車、“美版微信”的聊天軟件等,更遑論小程序、直播電商、紅包社交等各公司悄咪咪嘗試的新模式了。
于是有人興奮地表示:copy from China的時代來了。
一直甩不掉“山寨”的標簽,是中國科技公司心中長久的痛。“copy from China”概念一出,自然激發了許多人的自信心。
2017年,李彥宏在百度的夏季年會上發言時直接表態“世界正在從copy to China變成copy from China”。他提到,百度當年的Feed流業務發展迅猛,“據說前幾天大洋彼岸也有一個搜索引擎開始做Feed流了”。話畢現場歡呼雷動。聯想到百度與大洋彼岸那家搜索引擎之間的微妙關系,“copy from China”就更帶有一種“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自豪感。
早在2012年,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與李彥宏及人人網創始人會面后,對中國“強大的快速克隆文化”(strong culture of cloning things quickly)深感震撼,并且敦促其他高管領會精神,加快產品研發速度。這封郵件在2020年被曝光后,對照對克隆文化毫不避諱的Facebook,更是顯得亦酸亦甜。
“copy from China”的進化
從“中國版Google/Twitter/eBay”等到“美國版微信/支付寶/拼多多”,可見copy from China不是一個偽命題,我們的確看到一系列的科技公司在輸出中國智慧。這其中不僅有中國企業在技術上的創造,也有商業上的突破。
十幾年前,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是旁觀者的狀態,因為種種原因,既無力用硬實力較量,也沒有什么坐上談判桌的籌碼。那時候的copy to China能夠成功,通常是利用中美之間的信息差,享受到中國封閉市場快速增長的紅利。
后來,較為獨立的中國市場形成了不同于硅谷的科技生態,有些領域走在了硅谷前面,比如曾為人津津樂道的移動支付。在這一階段,由于中國市場龐大的體量、迅猛的增長態勢和獨特的環境,獲得海外科技公司、投資人和媒體的關注。中國企業變成了被觀察者。在這個階段,一些外國企業走了一條中國企業曾經走過的老路,也就是利用信息差,將優質的產品或功能本地化,填補本地市場的空白,占取先機。而中國企業可能因為還沒來得及/沒打算拓展海外市場,或者出海遭遇水土不服,而難以施展拳腳。
今天,以TikTok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則表現出更加廣闊的視野,成為國際市場上的玩家。從字節跳動豪擲千金收購Musical.ly開始,就已經盯上了海外市場,畢竟彼時Musical.ly在國內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眾APP,卻已經吸引了大量歐美年輕人。收購完成后,字節跳動又借助Musical.ly在歐美市場積累的號召力,順勢打造了TikTok,與國內的抖音相呼應,開創了席卷全球的短視頻風潮。此時的Facebook和其他公司,想再截胡就不那么容易了。
也許多年后回望此時,TikTok標志著copy from China的一個新階段,即中國企業以全球視野出發,開展創新創造。
尾聲
從上不了牌桌,到被“雪亮的眼睛”發現,再到主動謀劃牌局,中國科技公司逐漸變得有底氣,參與游戲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但這僅僅是陽光照耀到的那一面。時至今日,copy to China的事件仍時有發生,最近的一次群體狂歡可能是年初的Clubhouse熱,那段時間幾乎一夜之間就能冒出幾個語音聊天室APP。
擺脫“山寨”的標簽固然值得驕傲,不過我們仍然不能被幾家大公司成功出海的幸存者偏差蒙住眼。在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候,仍要看看自己周圍。
對比中美兩國的獨角獸企業,可以發現,中國的獨角獸多分布在電商、移動通信、硬件設備、人工智能和汽車交運行業,而美國獨角獸多分布在互聯網軟件&服務、金融科技、大健康、電商&直銷和人工智能。
中國獨角獸企業的互聯網流量屬性更強,多見于能借助人口紅利快速變現的行業,被“抄襲”的企業也多屬于這類。相比之下,美國有更多做底層技術研發的獨角獸企業,這些公司雖然不如TikTok等消費類產品名氣大,卻是未來上層應用爆發的基礎,也是技術領跑的關鍵。這些技術不容易被copy,掌握了它,便能輕松地卡住別人的脖子。
中國企業起步晚、基礎薄,走到今日之地位難能可貴。但我們前途修遠,仍需求索。